刍议门诊体检采血晕针的护理

来源 :医药界·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 门诊患者采集静脉血,是门诊各项检查中最常见的方法,晕针是一种血管性晕厥,它是由强烈的针刺所引起,患者在门诊进行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出现晕针的现象时有发生。晕针发病急骤,原因也较复杂,正确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临床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恶心恶吐,大汗淋漓,重者出现意识丧失,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针对晕针的各种诱发因素,通过护理干预,可大大减少晕针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 晕针;门诊;体检;护理
  一、采血晕针的原因
  1.精神因素
  体检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部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此类人一般很少去医院打针吃药,适应环境,心里承受力差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或对抽血知识了解甚少,认为抽血后会损害身体。或是少数人是招工体检担心体检不合格进不了厂。
  2.机体状态
  体质较弱者,营养不良者,空腹饥饿者由于刺激可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蠕动加剧,此时处于空腹状态易出现虚脱。
  3.穿刺疼痛刺激
  多数医院为教学医院,由于实习护士或新上岗护士技术欠娴熟,来回穿刺局部的疼痛增加了紧张的心里,全身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广泛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部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
  4.环境因素及其他
  气候干燥,闷热诊室空气不流通,声音嘈杂等体检者易发生晕针。还有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够态度生硬,抽血情绪受到影响,对护士失去信心。
  二、门诊体检采血晕针的护理措施
  1.进行体检抽血时,必须常规备用抢救物品,如血压计,温开水,葡萄糖粉等。
  2.舒适清洁的治疗环境会给体检者一个安全感。采血护士不能因要接待大批量采血者工作量大而对抽血环境的忽视。如抽血台面的清洁,消毒程序的规范,采血用品的质量保证。
  3.做好采血前的宣教工作,首先对体检者紧张表情者,了解是否有晕针史。并要了解当日是否空腹及服药,讲解空腹检查的意义。还要告知最好在平静空腹状态下采血,避免在急促上下楼剧烈运动后进行。也可通过一些画报文字挂墙上让病人对采血前的知识有所了解。护士应保持在工作中有个良好的服务态度。
  4.协助体检者用舒适体位及姿势,以利于身体放松。尤其是有晕针晕厥史,体检者应采取平卧位,在采血前,中,后密切观察体检者情况变化。
  5.培训好新上岗护士的操作技术。尽量选择明显粗直的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做到一针见血。对于血管不明显的体检者尽量选择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采血。
  三、讨论
  处理:患者一旦发生晕针,将患者立即抬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并吸氧,坐位患者改为平卧位,平卧位应采用15~30°头高脚低,以增加回心血量。解开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压人中、合谷穴。安慰患者不要紧张,可口服热开水或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即可自行缓解。对老年人或有心脏病的患者,应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应加强生命体症的监测。
  预防:晕针的预防更为重要,首先要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做一些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工作,使患者精神放松。其次是尽量减轻疼痛刺激,穿刺操作技术熟练正确,动作轻柔,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反复穿刺。易发生晕针的患者取侧卧位,适当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少晕针的发生。
  晕针属于反射性心血管迷走性晕厥,常为一过性,与暂时脑部供血不足有关,患者精神紧张、空腹、穿刺是过强的刺激,均可导致自主神经协调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暂时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因这种晕厥常跟抽血穿刺有关,所以称为晕针。一般经历三期:①先兆期 患者多自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持续1~3min。②发作期 瞬间意识恍惚、脸色苍白、昏厥、四肢冰冷、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持续1~5min。③恢复期 神志恢复、面色红润、心率恢复正常,脉搏有力,自述乏力,四肢酸软。临床观察症状轻者可直接由先兆期进入恢复期。本组360例晕针患者中,300例症状较轻者,恢复较快,2~5min可缓解。60例症状较重,需通风吸氧,指压人中、合谷穴,8~10min才能缓解,需引起护理人员重视,以免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
  [1]成昌盛.龚秀琴.黄美.王光瑜.门诊患者采血晕针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护理学报》.2011年12期.
  [2] 怀海平.门诊静脉采血晕针的因素与对策[J].华北国防医药,2002,14(4):293.
  [3]李光华.赵超.姚春.刘志敏.语言交流干预在采血晕针体检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年3期.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了解注射室发生针刺伤的情况,为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一年内12名注射室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例子和采用的相应措施等进行调查。 结果:100%的注射室护士发生针刺伤,每年每人刺伤2例,针刺伤后上报者占28%,按照规范进行处理者占57%。 结论:注射室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比较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分析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8例由颅脑外伤和颅内占位治疗出现低血钠、高尿钠的儿童患儿最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临床特点。结果:除2例属于重度肺部感染外,其余患儿血钠均恢复正常状态,平均治疗时间为12.34天。结论:在对中枢性低钠血型患儿进行临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 小肠外瘘可引起感染、体液丧失、内稳态失衡,器官功能受损及营养不良等改变。为了解决临床上常采用肠内营养——鼻空肠营养。应用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利于肝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可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防止肠道细菌移位感染.本文对鼻空肠营养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进行针对性的护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夜班会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和身体健康。如何减少夜班伤害一直护士最为关心的工作问题之一。作为夜班护士,在外界因素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提高自身对夜班的认识,并积极应对,能够有效降低夜班伤害。长期夜班使人体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从而造成食欲下降、头晕、乏力,再加上工作劳累、生活节奏紧张,致使有些护士患上慢性胃炎、神经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发展,术前术后访视已经成为手术室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指手术室护理人员以手术患者、手术医生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深入手术室护理专业内涵,全面落实护理职责,为手术患者实施术前访视,术中关爱、术后随访的围手术期责任制护理。  【关键词】优质护理; 延伸服务;  现代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4年60例妇产科患者进行研究调查,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有30例,对照组患者有30例。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为实验组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护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长托宁是一类新型的抗胆碱药物,较传统的抗胆碱药物阿托品相比,其持续时间长,用量小,不良反应小,是一种使有机磷中毒患者维持阿托品化理想的药物。我科应用长托宁对97例、中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97例中,男56例、女41例,年龄16-74岁。中毒时间20 mi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37例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69例与对照组68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服用8周,分别于第4周、第8周复查胃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总结2例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护理体会。方法:常规治疗后,医护工作者应对患儿进行隔离消毒并保护患儿皮肤和创面,及时沐浴,减少黏膜刺激并适时消毒,加强补充患儿营养,帮助家长树立康复信息并传授护理知识。结果:患儿得到全面护理,2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全面仔细的护理过程可促进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ICU危重患者,观察临床给予眼部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01月-2015年01月ICU危重患者90例。针对所有ICU危重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进行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 45例):临床针对ICU患者给予常规护理;B1组(观察组 45例):临床针对ICU患者在常规护理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