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模仿起步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教学中,孩子童年生活非常丰富——捉鱼、钓虾、爬山、拔笋、割草、种甘蔗、养土蜂……这给孩子们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但每次作文下来,发现他们在写作上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一是“言之无物”。如写人,思维只是局限在写妈妈;二是不知“言”哪几个方面。就算定下写作题材,但不知从何处下手,分几步来叙述;三是不知如何“言”,语言稚化。如写爬上山顶,感慨万千,但要转化成语言,却只能是“真美啊!”、“漂亮极了!”、“好高呀!”;四是想象匮乏,行文枯简生涩。所以一篇文章,要么啰啰唆唆,像“懒婆娘的裹脚布”,要么简简单单,犹如一个得了侏儒症的小矮人,要么就像各大明星的行程记录,读之无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写作结果?
  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数是在一种封闭状态下完成的。作文内容是封闭的——大多由教师来定;作文体裁是封闭的——小学阶段以记叙文占统治地位;作文过程是封闭的——有限的时间、方寸大小的课堂;作文指导是封闭的——往往也是生活经验稍丰富些的教师在课堂上指手划脚;作文评价也是封闭的——教师一支红笔判“生死”……在这样的封闭下,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枯燥乏味、无真情实感。那么,如何让学生作文时,有物可言?
  虽然“秋天的田野”就在眼前,可要把它写下来,对孩子们而言仍是一个盲点。怎样让孩子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轻松地表达出来呢?我想到了模仿。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茅盾也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反观人类的发展,模仿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初的呀呀学语,不都是从模仿中而来的吗?其实学习写作也是一种纸上的“呀呀学语”,何不从模仿下手呢?
  一、寻找模仿样本
  要模仿,就要找到可模可仿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人人都拥有,人人都熟悉,此时,课本就是首选。《葛洲坝工地夜景》是孩子们新学的课文,先入为主。而且本文语言朴实清新,结构布局精美,脉络层次清晰,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模仿支点。语文课本是生活的提炼,它经过时代的历炼,文质兼美,是一本很典型的作文选。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用好“语文书”这个样本,找准支点,引导学生模仿。换言之,就是在文本解读活动中经重点引导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达到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
  二、模仿,从词、句、段开始
  从“你喜欢的词语”到“你喜欢的句子、段落”顺利过渡到秋天的田野。孩子们在作者的感染下观察田野以及正在秋收的人们,女人、老人、男人、孩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作、不同的神态,可相同的是他们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会像作者那样仔细倾听秋天田野的声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却表达着同一个意思——丰收了。在写作时,孩子们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模仿课文的连词造句、积句成段、构段成篇的表达形式,重点按几个方面写各种人物的动作、神态;用丰富多彩的拟声词,把五彩的、热闹的、丰收的、喜悦的秋天田野呈现在我们面前。观其景,闻其声,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这是模仿课文的功劳,也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特征。
  三、指导模仿构思
  同样或相类似的题材,为什么作家们能写得那么生动,而我们学生却写得单调、枯燥,甚至有些连字数也凑不够?关键是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还不知如何构思,如何展开,往往停留在直观的叙述与描写中,缺乏思考、感悟,也缺乏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通俗地说,就是不知往哪儿想,往哪儿写,因而在写作过程中只有简单的陈述,而缺少了生动的描写、抒情或议论。我们要求学生写足字数,并不是单纯的凑够字数,而是要求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学会思考、想象、感悟,再把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如实写下来,这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而不是无中生有、无病呻吟、写得越长越好。
  模仿是儿童明显的心理特征,所以在写作的起始路上,模仿应该成为跳板,从模仿入手,写好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片断、一篇文章。但是,模仿只能是仿形式上的东西,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紧紧抓住课本这一典型的范例形式,另一方面更要紧紧地围绕结合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样,既有表达的可参照文章形式,又有表达的切身经历内容的认识,在习作时,他们就能模仿地把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写出自己与课文形式相仿的作文来。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结果学生就将作文当作编造谎言的园地,当作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所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
我校是一所偏僻的西部乡村小学,没有宽敞的校园,没有高大的建筑,更没有充裕的资金科学规划建设校园文化。面对这些困难,我们迎难而上,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找到了一条适合我校
对AREM模式预报体系各成员2010年5月我国南方连续性暴雨过程的预报效果和预报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AREM模式预报体系各成员对此次过程的预报效果较好,且各具优势:业务
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现在,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即任务驱动法:把教学目标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在导入处设置任务  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在想方设法地设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希望在刚上课时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不仅课堂教学更有“数学味”,而且对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提高认识是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是“隐形”知识,不成体系地散见于各章节中,它不像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所以这些知识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但是如果在数学概念
<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依据《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经资料审查和现场检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零二医院等17家医疗机构基本具备
期刊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道德养成的重要时期,“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习惯,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道德教育获得成功、取得实效的基础。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发挥体验的独特功能呢?现以《勤俭节
花卉栽培劳动技术课是初三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能够使学生会做事、会劳动、会生存、懂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