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桂子山的呼吸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owap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听见桂子山的呼吸,在离开她的怀抱十七年后。
  凉夏黄昏的朦胧中,沿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路。踏上依然那么破旧的石阶,我怯怯地立在了十七年前的女生宿舍前。仰视五栋二楼左边第三个窗口,温暖的灯光照亮了封存十七年的记忆。这里。留下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里,铺垫了我出发的路;这里,洒落同窗们无虑的笑语和失落的忧伤…
  我听见桂子山的呼吸,那是风吹过婆娑的衫树的摇曳;我听见桂子山的呼吸,那是雨打在宽大的梧桐叶上的声音:我听见桂子山的呼吸,那是不知名的小草散发出的淡淡的看
  十七年前。我不曾如此虔诚地倾听桂子山的呼吸。那时的我,犹如一个急于离开母亲怀抱的孩子,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听不见她深情的呼唤。
  桂子山,你可记得十七年前的学子浮躁的脚步?桂子山,你可听见十七年后的游子热切的心跳?摇曳的衫树还在那里,高大的梧桐还在那里,深沉的桂树也还在那里,她们又怎能听不见呢?
  我听见桂子山的呼吸,那是春风送来迎春花的一串笑声,那是夏日绽放玫瑰的几朵热情,那是秋雨滋润桂花的点点幽香,那是冬雪覆盖红梅的铮铮傲骨……
  桂子山,你可记得十七年前的学子离别的依依?桂子山,你可听见十七年后的游子归来的激动?迎春的微笑不在这里,桂花的幽香不在这里,傲雪的红梅也不在这里,但是,我知道,她们看得见。
  十七年的风雨随心所欲地敲打我们的人生之窗,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愁苦磨去了我们许多年轻的锐气。但即便这样,仍有最温柔的明亮点燃生命之灯,仍有最真诚的友谊温暖人生的路。我害怕黑暗,但我可以勇敢地穿越黑暗:我畏惧混泞,但我能够自信地瞠过泥泞。因为。总有一盏灯在桂子山上指引着迷途的孩子。
  我听见桂子山的呼吸,那是迈向教室的脚步声:我听见桂子山的呼吸,那是回荡在课堂的谆谆教诲:我听见桂子山的呼吸,那是平凡岁月在心中激起的浪花。
  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个机会,能让时光倒转,仿佛重回昔日。但,今昔已非往昔——今昔的我,站在往昔的校园,感受那今昔与往昔交织的感动。虽然,今昔已非往昔,我的现在和过去却将照亮我的未来。
  有人说回忆过去意味着衰老。但我相信记住过去会带给人力量。(飘)中的郝思嘉心里有个永远的陶乐,心中有陶乐的人永远有坚定的追求。心中有梦,心便不会老。只要有心,定可以找到这样的陶乐,留住生命里最柔软的宁静。
  那么,请让我许个愿吧——
  如果有那样一天,我有幸,得以看见你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此时,我又听见桂子山的呼吸,那是让人飞翔的自由的风。
其他文献
在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是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捆绑在一起以活动方案形式呈现的,活动主题是对应于单元主题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自然景物”,阅读部分选文为《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古代诗歌四首》(均为写景古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题为“感受自然”,设计了三项活动让学生三选一,三项活动分别是:“我有一个朋友”,秋游后班里组织一次活动,同学间互相介绍自然界朋友;“
“主题先行 技术分析”是眼下小说阅读教学普遍采用的“常规性动作”。主题定性、人物定型、情节定点的“三定法”,成为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精神专制。特别已有的、现成的说法已成为经典篇目阅读教学的精神专制。  一.固有定论优先,现行感悟滞后  受选文及教参的影响,小说教学的终端结果最具有预定性,从情节、手法到形象、主题,口径相当的一致。教学不受这些“构架、说法”的影响显然不现实,而刻意回避这些“构架、说法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因为写了一本书叫《最愚蠢的一代》,得罪了8700万美国年轻人。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在知识上的任何提高。“美国年轻人的无知程度超出你的想象,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和手机短信上了”。马克·鲍尔莱因因此对Facebook(脸书)表示出深恶痛绝。
中学作文教学,这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它的沉重主要表现在: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已十分明显地影响着中学语文的教和学。为了求高分,师生不遗余力地追求形式,寻求取得高分的方略,而放弃了对学生作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为了完成阅卷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有限和允许有误差的幌子下,胡乱地得出比较有争议的分数,反过来又影响了作文教学。应试教学的负面作用正腐蚀着中学作文教学。  有些老师的批改实在不敢恭维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二十年来,笔者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文言文时,都会因一些问题与同事、学子们争辩得不亦乐乎。我很想将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列举出来向方家求教或是与同仁商榷。可每当想到金克木先生曾说,“读书,可以把书当成老师,只要取其所长,不要责其所短”,心里就未免惴惴不安,自己俨然成了金先生所说的找茬之人,底气不足故而就在所难免了。可细一思忖,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教材必须是科学规范的,是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也确乎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作文教学奉行的不二法则。但是,笔者在多次参加考场作文批阅后,却对这一理念的执行产生了怀疑,生出这样的想法:我们的作文教学真的关注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么?为什么总会有大量的考场作文存在写作主体性缺失的现象?本文里,笔者试着就所接触的考场作文来谈一谈作文写作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核心特征之一,含蓄的重要表现就是《文心雕龙》中提出的“言不尽意”。而情境式地启发学生创造性地体会作品中的言外之意,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到这一点?老祖宗的理论是我们教学的指导,而西方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也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巧的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著名的文学理论流派“新批评”,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影响下,前继俄国形式主义,后开庞大的结构主义思潮,也将兴趣向内转至文学语
中考阅读中,有一类题出现频率较高,即结合全文阐述人物为什么会产生某种特定感受。为了讨论方便,笔者姑且杜撰一个概念,将这种类型的题目称为“感受释因”题。如:  ※文章说:“面对倾心或喜爱的东西,我们多么容易犯傻。”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情是怎样产生的? (武汉市2007年中考试卷《海边荒石》)  ※文章开头说“很是伤感”,第四自然段又说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作者伤感流泪的真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好课?随着教学不断的改革,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蜂飞蝶舞”,“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上去煞是热闹。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静心学习,咀嚼感悟的时间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一堂课下来,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升。语文教学就应该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时间,充分调动学
在写作中,如果说素材的选择是“调兵”,那么素材的运用则是“实战”。如果说积累材料要“多”,选择材料要“广”,那么,运用材料则要“活而新”。在作文教学中以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素材,审美素材;以敏锐的感受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提取素材,创新使用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其下句就强调了创新的重要。下面试从两方面来谈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的意义。  一.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