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的创新运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Mous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写作中,如果说素材的选择是“调兵”,那么素材的运用则是“实战”。如果说积累材料要“多”,选择材料要“广”,那么,运用材料则要“活而新”。在作文教学中以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素材,审美素材;以敏锐的感受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提取素材,创新使用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其下句就强调了创新的重要。下面试从两方面来谈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的意义。
  一.写作素材创新运用,有助于作文核心素材的创新积累
  什么是素材?素材指以观察、体验和感受等方式,从生活中直接摄取的,尚未加工和提炼的原始性的材料,自身具有朴素性、原始性和客观性,但是,在素材的挖掘方面有明显的主观性。在素材挖掘的过程中,创作主体的内心有着复杂的活动规律。因此,要在写作教学中,研究素材的内涵,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身份,依着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去疏理、评判、整合这些素材,用心去体验与感悟这些素材,将其内化为自己理解、相信、接受的资料,从而为写好一篇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创新积累这种素材,这就是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的创新。而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的教学过程,有助于作文核心素材的创新积累。
  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语段训练。通过语段训练,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作文半成品。而素材的创新运用,正是在这些语段训练中完成的。通过平时进行的素材创新运用语段训练,就可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作文核心素材库。
  比如“文采训练”中创新使用素材:
  (1)文采训练之一:歌词生辉
  2008年广东省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a)不要轻易说不,是一种傲气面对万重浪的豪迈;不要轻易说不,是一份去开天辟地地为我理想去闯的潇洒;不要轻易说不,是一声男儿当自强,强步挺胸做栋梁的呼喊。
  b)不要轻易说不,因为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不要轻易说不,因为《第一名属于每个人》。不要轻易说不,因为我要做到《问心无愧》;不要轻易说不,因为《壮志在我胸》;不要轻易说不,因为我是《硬汉子》!只有不要轻易说不,成功才属于我们。
  (2)文采训练之二:诗文增色
  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而看风景时,看到的却往往是自己。
  人生多苦辛。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极难做到。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寞。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
  素材创新运用的具体要求:学生在训练中,每使用一个人物素材,都要求带出与人物素材相关的诗文名句、名言、歌词等,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活用。
  作文中恰当地引用诗文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学积淀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同时也为文章平添一抹亮色,提升文章档次。化用诗文除了以上的作用外,还可使文章具有一种朦胧美与含蓄美,更能引发人的遐思联想。
  在素材创新使用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歌词或诗文来增加文采,自然就有了自己的特色,新意也就有了。而同一个例子,从不同角度去运用的训练,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培养。除此之外,我还使用“反复对比”法,“点例排比”法等方法去训练学生写作,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储备大量的作文半成品,对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创新素材库有很大帮助。
  二.写作素材创新运用能提升学生作文创新表达能力
  在写作套路上要善于借鉴,大胆尝试,不吝败笔;在写作素材上要勤观察,勤搜集,勤积累,丰富写作素材资源库,用时要避免重复,尽量翻出新意来;在语言上,要注意更新自己的语言外壳,要广泛吸纳和不断充实自己的语汇,尝试着用多种方法表达一个意思,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所以,我们只有以一种批判的精神来审视自己,才不会心满意足,孤芳自赏;相反,我们就会超越自身,脱胎换骨,从而提升作文品质。
  程咬金有三板斧,罗成有回马枪。中学生作文往往是急就章,特别是考场上,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有属于自己的绝招,能又快又好,自可胜出一筹。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笔者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
  (1)新旧搭配法。有人戏说中学生写作:无爱迪生无作文。这主要是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缺论据,只会炒旧饭,除了爱迪生就是居里夫人,写来写去就是那几个人物。这几年,更有苏轼通杀全国各地高考题的说法,令人感叹。
  作文中,要求全部弃用老素材而采用新鲜事例,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其实,老例子并非不可用,只要有创意,一样有很好的效果。比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的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在作文训练时,笔者借用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来组织素材,以做到新旧搭配。具体做法是前两个“不必说”用老素材,后面“单说”用新素材;前面略写,后面详写。举个例子,证明观点“身残志坚”就可以这样写:
  不必说张海迪坐在轮椅上学习外语,也不必说海伦凯勒失明失聪的情况下从事文学创作,单说千手观音邰丽华就足以让人感叹。一个正常人跳好舞都不容易,更何况是一个听不到音乐的聋哑人。试想,她如何去踩上节拍?如何去跟上节奏?然而邰丽华做到了,她用身体去感受音乐的振动节拍,她用心灵去感悟音乐的节奏,她用汗水去校正动作的不规范。她就是身残志坚的最好证明。
  这样,“不必说”而又说了,虽用了老素材,却并没有给人老旧的感觉,相反,令人耳目一新。当然,这种句式还可以随时变化,比如“且不说……,且不说……,单说……”等。
  (2)正反对举法。
  先看例子:
  国家要兴旺发达,也要靠自己的力量。二战后,德国民生凋敝,举步维艰,但是这个勇敢的民族,推行各种有力措施,靠自己的力量,成了一只腾飞的巨龙!但是,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古希腊城邦倒在一片残垣断壁中,究其原因,它在发展中依靠外来奴隶的力量,而自身却不思进取,最终被马其顿王国消灭。一个国家,承载着无数人的生命与希望,只有足够坚强,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一席之地,因此更加要靠自己的力量。否则,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强大,到最后也会变得弱小,受制于人。
  正反对比,多作为议论文的一种篇章结构。其实,在语段展开中,正反对比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两个简洁的正反事例鲜明对比,可使论说更有说服力。上面的例子中,作者先以德国为例子,正面论述德国在二战后依靠自身迅速崛起,从而证明了观点。接着又以古希腊为例,从反面论述古希腊不依靠自己,最终落得被人消灭的结局。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结果,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说服力不言而喻。
  此外,还有排例法,妙用修辞法,妙用成语法等等。在平时的作文或语段训练中,坚持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写作,学生作文时对素材的创新表达能力自然就形成了。
  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作文不易,创新更难。著名作家冰心有句诗叫“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创新是时代的召唤,它的天地宽广无比,愿我们的写作在这宽广无比的创新天地里,自由的发挥,自由的驰骋,自由的翱翔,自由的创造。只要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坚持指导学生创新,让学生不断地去尝试新写法,就一定能在作文教学中收获丰硕的成果。
  
  方正,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东莞。本文编校:老猛
其他文献
在目前考分至上的教育现实中,中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强化技术因素而缺乏人本意识的弊病,致使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多数作文难如人意。种种背离人本的作文教学现象,不能不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忧思。    一.重分轻人:“为文造情”蔚然成风    当前,不少教师惯于向学生传授各种应试作文“套路”,对学生的情感世界、生命自由关注较少。因此,以迎合阅卷人喜好为宗旨的不良文风在课堂与考场大肆蔓延,大量形
在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是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捆绑在一起以活动方案形式呈现的,活动主题是对应于单元主题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自然景物”,阅读部分选文为《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古代诗歌四首》(均为写景古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题为“感受自然”,设计了三项活动让学生三选一,三项活动分别是:“我有一个朋友”,秋游后班里组织一次活动,同学间互相介绍自然界朋友;“
“主题先行 技术分析”是眼下小说阅读教学普遍采用的“常规性动作”。主题定性、人物定型、情节定点的“三定法”,成为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精神专制。特别已有的、现成的说法已成为经典篇目阅读教学的精神专制。  一.固有定论优先,现行感悟滞后  受选文及教参的影响,小说教学的终端结果最具有预定性,从情节、手法到形象、主题,口径相当的一致。教学不受这些“构架、说法”的影响显然不现实,而刻意回避这些“构架、说法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因为写了一本书叫《最愚蠢的一代》,得罪了8700万美国年轻人。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在知识上的任何提高。“美国年轻人的无知程度超出你的想象,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和手机短信上了”。马克·鲍尔莱因因此对Facebook(脸书)表示出深恶痛绝。
中学作文教学,这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它的沉重主要表现在: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已十分明显地影响着中学语文的教和学。为了求高分,师生不遗余力地追求形式,寻求取得高分的方略,而放弃了对学生作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为了完成阅卷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有限和允许有误差的幌子下,胡乱地得出比较有争议的分数,反过来又影响了作文教学。应试教学的负面作用正腐蚀着中学作文教学。  有些老师的批改实在不敢恭维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二十年来,笔者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文言文时,都会因一些问题与同事、学子们争辩得不亦乐乎。我很想将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列举出来向方家求教或是与同仁商榷。可每当想到金克木先生曾说,“读书,可以把书当成老师,只要取其所长,不要责其所短”,心里就未免惴惴不安,自己俨然成了金先生所说的找茬之人,底气不足故而就在所难免了。可细一思忖,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教材必须是科学规范的,是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也确乎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作文教学奉行的不二法则。但是,笔者在多次参加考场作文批阅后,却对这一理念的执行产生了怀疑,生出这样的想法:我们的作文教学真的关注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么?为什么总会有大量的考场作文存在写作主体性缺失的现象?本文里,笔者试着就所接触的考场作文来谈一谈作文写作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核心特征之一,含蓄的重要表现就是《文心雕龙》中提出的“言不尽意”。而情境式地启发学生创造性地体会作品中的言外之意,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到这一点?老祖宗的理论是我们教学的指导,而西方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也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巧的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著名的文学理论流派“新批评”,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影响下,前继俄国形式主义,后开庞大的结构主义思潮,也将兴趣向内转至文学语
中考阅读中,有一类题出现频率较高,即结合全文阐述人物为什么会产生某种特定感受。为了讨论方便,笔者姑且杜撰一个概念,将这种类型的题目称为“感受释因”题。如:  ※文章说:“面对倾心或喜爱的东西,我们多么容易犯傻。”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情是怎样产生的? (武汉市2007年中考试卷《海边荒石》)  ※文章开头说“很是伤感”,第四自然段又说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作者伤感流泪的真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好课?随着教学不断的改革,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蜂飞蝶舞”,“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上去煞是热闹。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静心学习,咀嚼感悟的时间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一堂课下来,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升。语文教学就应该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时间,充分调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