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树上的传奇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西方作家对生命与存在做过独特的思考,他们的作品也生发出了充满人文关怀的深刻哲思。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即是其中相当优秀的一部。它探讨的追寻、坚守与皈依的主题,都包含了卡尔维诺对人类生存困境和人生障论所作的哲思。同时,在许多作家描写悲观绝望、荒诞悖谬的时候,《树上的男爵》给人描绘了一种理想生存境界的传奇。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bino,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以最贴切的形式表现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树上的男爵》是卡尔维诺代表作《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中篇幅最长,也是倾注感情比较多的一部作品。作品讲述了意大利翁布罗萨的少年柯西莫,因为和父亲发生了争执而爬到了树上,并且发誓不再下树。当所有人都不以为意时,柯西莫的上树行为却从一时的冲动变成了恒久的坚守:他在树上一待就是五十多年,直到去世也没有下过地面。作品详尽描绘了柯西莫在树上五十多年的重要事件——他打猎、读书、恋爱、参加政治活动、同各种各样的人来往。他历经了时代的变迁,也在对人类世界的俯瞰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柯西莫的一生,则可以用追寻——坚守——皈依来概括。
  追寻
  追寻是人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命需求,也是文学中一个非常古老的主题。生生不息的人类所从事所求索的,往往具有源于生命本能的追寻意味。文学就是表征这人类精神的主要载体之一。从古希腊时期伊阿宋对金羊毛的追求,到近代班扬的《天路历程》求索灵魂归宿,再到现代卡夫卡的《城堡》探寻人的存在价值,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关于“追寻”的经典之作。在《树上的男爵》中,柯西莫一生的追寻也是这一主题的体现。
  《树上的男爵》开篇讲述了柯西莫在地上生活的情景。柯西莫的父亲一心考虑的只是家谱、继承权以及远近权贵们的争斗和联合;母亲一心梦想的是军队和打仗,抱怨柯西莫的父亲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凡夫俗子,在抑郁的岁月里成天以编织度日;姐姐巴蒂斯塔因为被父亲强迫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心绪恶劣,性格怪僻,每天为家庭成员烹饪稀奇古怪的食物;另外还有弄虚作假的律师卡雷加、古板苛刻的福施拉弗勒尔神父。日子枯燥无味,而作为孩子们同父母见面的唯一场所——饭桌,也成了暴露家庭成员之间一切对立的地方。在柯西莫的全部生活中,没有激动人心的欢乐,也没有痛彻心扉的感伤,就这么过去,最可怕的是明天还会如此。终于在一次午餐上,一种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渴望爆发了——柯西莫再无法忍受让人作呕的蜗牛和虚假无趣的生活,他爬到了树上并发誓绝不下树。虽然这个行为对只有12岁的柯西莫来说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但是一种信念已经在他的心中萌发:打破常规,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
  事实上,柯西莫在上树后便切切实实地投入了生活。在树上的那么多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同欧洲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有了书信上的联系——这是柯西莫对智慧的追寻。柯西莫的一生拥有两次爱情,第一次是与被流放的贵族小姐乌苏拉的恋情,对于他而言,突如其来的爱情让他幸福而慌张。他与女侯爵薇莪拉的恋爱却是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在薇莪拉的身上,柯西莫发现了很多与他共通的东西,比如不羁的灵魂——这是柯西莫对爱情的追寻。在战争之时,柯西莫站在树上号召翁布罗萨人民反抗政府的苛捐重税,为全体居民讲解政治新闻,发表演说,梦想建立一个公正、自由、平等的世界共和国,并且写成了关于执政者指南的著作——這是柯西莫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追寻……可以说,柯西莫的追寻几乎概括了人_生的重大经历,使得追寻这种行为本身超越了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欲望,更有普世性的意味。
  柯西莫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限性——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无穷尽的追寻与探索。每一次的追寻结果虽然不可知,但是,就是在不断追求、不断成功、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生命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柯西莫对世俗的轻蔑,对生命的激情,使他放弃了通常意义上的世俗快乐。追寻的历程虽然艰辛,追寻的代价虽然昂贵,但是追寻本身却变得含义丰富。登上树端的过程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这样来观照这部作品,将柯西莫的一生抽象出来,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物,而是对人类幸福体验和存在价值的抽象而又生动的概括。
  坚守
  人类为了舒适与安定,为自己设立了各种各样的边界——法律、规范和禁忌,却付出了失去自由的代价。王见代人更是在社会快速工业化和专业化之后,愈发感觉到边界的无处不在。边界是划分外在事物的必需手段,让人类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蒙昧走向文明;同时,还有一个逆向的过程,就是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束缚。对柯西莫来说,地上的束缚已经让他忍无可忍,于是,他构建了一个传奇的树上世界。他学会了在树上生存的一切本领:他用弟弟给他的枪打猎,并用猎获动物的毛皮来抵御寒冷;他学会了在树上烹饪食物;他将悬崖边的溪水用树皮引流,以便饮用和洗浴;用自己打猎得来的东西与农民换取水果、蔬菜。柯西莫用个人的方式,做出了摆脱束缚的努力,建立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并且为这个世界创造了无限的可能。实际上,这个树上世界的存在就意味着,每个人其实都可以超越自己既有的生活,而进入另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追求自己生命的完整。
  在柯西莫漫长的树上生活中,他离尘世是如此接近,但又是如此遥不可及。柯西莫的弟弟常常想,他的哥哥躲在一棵梧桐树顶上,挨着冻,望着灯火辉煌的窗子,看见室内张灯结彩,头戴假发的人们跳舞时,他的心里曾经涌起什么样的情绪呢?至少曾经稍稍怀念过他们在一起的生活吗?他曾想到重返尘世的生活只差一步之遥,这一步是那么的近又是那么的容易跨越吗?实际上,当柯西莫放弃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怅惘。他天天守在梧桐树上观望草坪,仿佛可以从草地上悟出长久以来在内心折磨着他的那个东西:对于远方的思念、空虚感、期待,这些思想本身可以绵延不断,比生命更长久。
  在故事中,还有一个西班牙家族也有上树行为,他们因为被国王驱逐而不得已在树上生活,当流放的成命取消,西班牙人便兴高采烈地下树返回了自己的家园。因为时局变了,或者是现实改变了,或者当初迫使人们做出这种选择的;情况变了,于是回归变得合情合理。但是柯西莫抵抗了这种回归的冲动,也就是说,柯西莫的上树行为已经从;中动的选择变成了执着的坚守。因为尘世的诱惑是如此切近,甚至一不小心就可以回到地面,享受尘世的幸福,带着脚踏实地的快感走向更远的地方。所以,当柯西莫站在树顶孤独地眺望远方的时候,他还是执着地坚守在自己的边界内,将陆地与远方定格在自己的边界之外,从而保留了完整的自我,封存了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人类遭遇的束缚无所不在,当每个人都想要摆脱这些束缚的时候,也许,只有柯西莫能够实现。他知道自己生命的限度,他为自己摆脱了束缚,坚守自我,实现了生命本体的完整。也许在树上过几天是浪漫,但是像柯西莫那样在树上生活了一辈子,就只能是传奇。柯西莫创造了在限定中创造无限可能性的生活,他遵循的是另一种逻辑,以有限来叩问无限,并力求了解这限制中的无限可能。
  皈依
  20世纪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物质世界得到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混乱、战争和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人变得不再信任他人,并且逐渐失却了自己的信仰。很多现代作家对这种人与人相疏离、信仰失落的生存境遇做过细致的描绘,卡尔维诺即是其中的一个。《树上的男爵》不只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现代人孤独无依的画面,卡尔维诺的独特之处在于:现代作家所表现的信仰失却的结果多是一种冷漠与灰色的基调,它给人带来的是普遍焦虑和不知所措;卡尔维诺却为它增添上了一抹温暖的色彩:他让笔下的柯西莫构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生存方式,用真挚的情感向自我皈依。
  当柯西莫用一根鱼叉从窗外将橘子送到将死的母亲的手上,他在无言地表述着对母亲的爱以及对亲情的渴望。作品的悖谬之处就在这里,只有柯西莫在远离了地面上的人际感情网络,他才能向深刻而纯粹的感情皈依,他的感情和友谊甚至比旁人更真挚柔和。也就是说,柯西莫对大地的弃绝,恰恰建立在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上。正如小说结尾人们在他的墓碑上所刻写的字符:“柯西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小说中,“生活在树上”与“生活在地面”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生活在树上”象征着自我、自由与追寻,“生活在地面”象征着他人、世俗与平庸,“树上”与“地面”的矛盾构成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树上的男爵》告诉人怎样找到一种合适的生存方式,怎样在矛盾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如何在人生洪流中进退自如。当然,现实中的人不可能像柯西莫一样爬到树上去生活,因为他的故事只能是个传奇;但是人与柯西莫一样,拥有对生活的信仰,以及追寻的勇气,这些本身就构成了生活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中,音乐对社会的作用随处可见。要知道,地球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有音乐,音乐似乎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然而,早期音乐未能一代一代流传或记录下来。因此,并没有正式记录的“史前”音乐。即使如此,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用骨头制成的笛子却可以证明史前音乐的存在。  在近代的历史中,能够看到音乐对社会的明显影响。据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 《独立宣言》时曾经受到音乐的帮助。当他找不到准
现代巴黎城市俯瞰  提起当代的法国和巴黎,那仍是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向往之地。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法国有着香榭丽舍的衣香曼影,街道上弥漫着的咖啡气息,浪漫的爱情;那里有无数华贵的奢侈品,高贵典雅的时装,奇丽的香水,精致的美味佳肴。法国,巴黎,犹如一个不老的女神,穿越时空的磨砺,历久弥新,始终散发着独特的迷人的气质,令人沉醉和迷恋,使人难以忘怀。  一百多年来,世界经历了很多变化,法国和巴黎也随之而改变
“大家”阅读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腾讯《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救世主》 
人们的印象中,韩国是整容王国。提到韩国,就想到整容。  有一部韩国电影《丑女大翻身》,讲的是女主角变漂亮以后各种待遇如何变好,这部电影更像是整容广告,告诉观众:丑女没有前程,整容吧,姑娘!  韩国人有句话说,男人以财为貌,女人以貌为财。可见,韩国人的确比较重视外貌。对自己相貌不满意的,宁可少吃一顿饭,也要攒钱整容。韩国社会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职业选人的标准就是要“长得好”,其他的问题可以先放一边。无
化蛹的蝴蝶  老丈人提醒上门求親的科尼利:埃德温娜既不懂缝纫也不会做饭。科尼利回答:“我要娶的是媳妇,又不是厨子。”埃德温娜被父母给惯坏了,什么家务也不会干。她像牧师爸爸一样活在圣洁的精神世界里,坚信人的肚皮里盛的不是臭气熏天的脏器,而是塞满了玫瑰花瓣。此外,她是个话唠,单凭说话就能把人的天灵盖掀起来。  至于科尼利,他在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的冷漠使他很早关闭了心门,学得皮糙肉厚。他是个旅行推
世界很大,总得去看看。  哪个城市曾留下你的足迹?你又曾站在哪片天空下遥望故乡的方向?  离开时,你舍弃了什么?归来时,你带回了什么?  你站在世界一隅,你仍然是你。你已不再是你——你看过的世界都成了你。  我是小魔杖本杖。今天点到你,愿意跟我聊聊么?  因为飞鸟鱼跑去京都开民宿,我又重温了日剧《在京都小住》,试图“脑补”如今飞鸟鱼的生活轨迹。影片中的舅爷,骨子里有着飞鸟鱼笔下京都人的优雅与高傲,
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1973— )凭借长篇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以下简称《光》)获得2015年普利策小说奖,评委会称“这是一部由‘二战’恐怖而激发创作的富有想象力又错综复杂的小说,通过简短优雅的篇幅,探索人类本性和技术之间相互矛盾的力量”。以“二战”为题材的佳作并不缺乏,比如英国作家伊恩·麦克优恩的《赎罪》
彭龄与章谊  彭龄、章谊伉俪的新著《书影月痕》问世,这是一部世界文化随笔集。作为多年的战友、同事、文友,我为之祝贺,更是先睹为快。一翻开书,扉页上的一行文字跃入眼帘:“谨以此书纪念家父曹靖华一百二十周年诞辰”。作者出身著名的文学及翻译世家,深受家风影响,数十年来于业务工作之余,扬波文海,笔耕为乐,孜孜矻矻,著述甚丰。新书《书影月痕》的篇目都是作者其他文集未曾收选的,且多为近年新作,很有特色,很有分
世界智能大会概况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迅猛发展,大智能时代已然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科技面貌,可以说,21世纪科技竞争的核心就是智能科技。智能科技行业的崛起正在对经济、民生和军事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国家间相互竞争的重磅筹码。  在此背景下,“世界智能大会”应运而生。世界智能大会是智能领域全球首个大型高端交流平台,凭借其跨时代性的主题和独特的形式,成功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科
决定去越南,多半是为了实现自己陆路入境邻国的愿望,除此之外,便只是想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待上几天。我和同伴从天津乘火车一路南下,空气愈加湿润,窗外的颜色也渐渐鲜艳。当我随着车轮摩擦铁轨的声音安静下来的时候,那个遥远的越南也在悄悄地从薄雾中缓缓向我走来。  二月的越南弥漫在筹备年货的忙碌气氛中,而年货的主角并不是什么瓜果蔬菜鱼肉蛋奶,而是花束和盆栽。从友谊关到河内汽车站的途中就有很多花农在公路边卖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