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设是修辞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预设先在地介入修辞活动,成为双向交流的认知前提。生成是生命发展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课堂是一种双边交流形式,小学语文课堂需要预设,更强调生成。关注预设、关注生成,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尊重,而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关键词:预设;生成;语文课堂;修辞
在言语交际中,存在着一个没有见于字面的认识前提,这个认识前提不参与字面信息交流,只参与话语主体心理层面的信息交流,它在逻辑上先于表达而存在,也先于接受而存在,所以逻辑学上称之为预设。事实上,预设不仅仅活跃于逻辑学领域,它也活跃于修辞学领域。表达和接受构成修辞活动的两级。预设先在地介入修辞活动,成为双向交流的认知前提。一种修辞表达,可能暗含了某种预设:一种修辞接受,可能认同了某种预设。[1]
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需要教师事先作出预设。笔者试着将修辞学上的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探讨其生成过程。
一、预设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这就明确说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而优美的言语,对小学生进行汉语知识教育与言语的训练。[3]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由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指导等组成。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通过阅读教学的学习,小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汉语丰富的词汇、形象化的语言、基本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口语交际教学和习作教学是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能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的各个板块内容都提出明确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为使小学语文课堂更高效更充满活力,教师必须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及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对课堂教学进行规划、设计与安排,对教学中的意外进行预案并做出情境反应,即预设。“预设”包括教材、学生、学法、问题等。教学预设的过程即教学研究的过程。
(二)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基本理念紧紧围绕着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内容作阐述,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师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充分体现这四个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有效预设”。
语文课堂是一种双边交流形式,语文课上,教师首先作为接受者把握课文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然后自己又作为表达者,向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讲解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围绕着课标整合教材、教法,结合自己的主体经验,将教材内容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上去进行审美观照。当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走近作为表达者的教师时,意味着双方的主体经验世界对接上了,当学生偏离教师的经验世界时,双边的修辞活动就有可能发生错位。
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因此,一个懂得互动原理的老师会时刻保持着“倾听”的姿态,调动自己的经验预设,激活学生的经验值,实现有效接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具有可行性。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营造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
生成是生命发展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营造精彩小学语文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预设作为认知前提,以隐在的方式参与双向交流,它总是反映特定的价值观念,要使教师和学生都沿着同一个价值坐标达成共识,那么,教师应该从教材、学生、学法、问题等方面作出努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儿童心理、儿童经验、儿童需要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系统地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以期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让“预设”成为“生成”的根基,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如某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珍珠鸟》一课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老师在阅读冯老先生创作的《珍珠鸟》原作时惊奇地发现:编者在引用时删掉了一段,这一段的前面一句是:‘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请同学们猜一猜省略号后面的内容!”
生1: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衣服里,它在我的衣服里跳来跳去,我觉得痒痒的,但我不去动它,一会儿它觉得没趣,就飞走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可惜猜错了。咱们继续猜!
生2: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被窝里,在我的被窝里钻来钻去,我不管他,后來它就飞走了。
师:恭喜你,猜错了,但答得非常棒。继续猜!
生3: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拖鞋里,在我的拖鞋里蹦来蹦去,跳来跳去,我静静地看着它,让它在我的脚边蹭来蹭去的。 师:我想这位女同学的拖鞋一定是冬天的棉拖鞋,它把你的拖鞋当摇篮了。只可惜,猜错了。这几位同学尽管没猜对,但是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的强。还有谁想猜?
生4: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茶杯里,想喝水。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她猜对了,真了不起!
……
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从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在课堂中遵循认识论所揭示的认知规律,恰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他对教材挖掘得很到位,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也把握得很准。善于从五年级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容易忽视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原作和改编后的作品的比较,主动探究,生成精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语言思维的能力,也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这样的“预设”,真可谓是“光彩照人”!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沟通、交往的过程,课堂的交往中存在两种信息交流与互动,即知识信息和心理信息。生成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无法预约的美丽”。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以生成为导向,让课堂教学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与文本、教师之间碰撞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生成精彩的课堂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都倡导和实行粗线条的板块或设计,学生读——师生共同整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主动教育”教学模式便是较典型的案例。
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主动教育”教学模式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学说为指导,以人本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生命及生命过程、生命质量与价值。“主动教育”教学模式实践的主战场是课堂。该模式的教学流程是:问题质疑→问题探究→解疑分享→思维拓展→课末检测。笔者观摩过“主动教育”教学模式践行小学语文课堂的课例——李文燕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如梦令》一课,具体步骤为:出示问题生成单,分6个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筛选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小白板上,由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分清主次,调整顺序。问题出来以后,老师出示学路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顺词句。反复朗诵课文,读出意、形、情、味、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到: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为了贯彻新课标的这一理念,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画面一:“溪亭日暮”
请你续写:靠近溪水边的亭子沐浴在夕阳余晖中……
画面二:“藕花深处”
请你运用:你能运用学过的诗句描述词人在藕花深處看到的景象吗?
画面三:“一滩鸥鹭”
请你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画面?
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进行重构,先将文字变成画面,又将画面变成文字,这样的两重转化切合了儿童学习古诗词的特点和规律,生成儿童对古诗词的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由生命发展理念延伸、生成“主动教育”模式,而生成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主动。学生在预习中生成,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在课后拓展中生成。这一模式始终以生成为导向,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四个基本理念。
三、结语
预设进入逻辑学领域,它先于表达而存在,也先于接受而存在;预设介入修辞学领域,成为双向交流的认知前提;预设运用于课堂教学,不断催生生成的精彩。
预设重视和追求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4]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是,我们也知道,小学语文课堂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意外:或者是未顾及学生的经验背景;或者是超越学生的认知特点;或者是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等,一旦碰到以上的情形发生,教师不要拘泥于已有的预设,要善于随机应变,或顺此展开,或巧妙改变,这样才能自然凸显生成,让预设与生成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修订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预设;生成;语文课堂;修辞
在言语交际中,存在着一个没有见于字面的认识前提,这个认识前提不参与字面信息交流,只参与话语主体心理层面的信息交流,它在逻辑上先于表达而存在,也先于接受而存在,所以逻辑学上称之为预设。事实上,预设不仅仅活跃于逻辑学领域,它也活跃于修辞学领域。表达和接受构成修辞活动的两级。预设先在地介入修辞活动,成为双向交流的认知前提。一种修辞表达,可能暗含了某种预设:一种修辞接受,可能认同了某种预设。[1]
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需要教师事先作出预设。笔者试着将修辞学上的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探讨其生成过程。
一、预设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这就明确说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而优美的言语,对小学生进行汉语知识教育与言语的训练。[3]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由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指导等组成。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通过阅读教学的学习,小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汉语丰富的词汇、形象化的语言、基本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口语交际教学和习作教学是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能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的各个板块内容都提出明确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为使小学语文课堂更高效更充满活力,教师必须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及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对课堂教学进行规划、设计与安排,对教学中的意外进行预案并做出情境反应,即预设。“预设”包括教材、学生、学法、问题等。教学预设的过程即教学研究的过程。
(二)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基本理念紧紧围绕着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内容作阐述,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师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充分体现这四个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有效预设”。
语文课堂是一种双边交流形式,语文课上,教师首先作为接受者把握课文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然后自己又作为表达者,向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讲解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围绕着课标整合教材、教法,结合自己的主体经验,将教材内容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上去进行审美观照。当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走近作为表达者的教师时,意味着双方的主体经验世界对接上了,当学生偏离教师的经验世界时,双边的修辞活动就有可能发生错位。
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因此,一个懂得互动原理的老师会时刻保持着“倾听”的姿态,调动自己的经验预设,激活学生的经验值,实现有效接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具有可行性。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营造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
生成是生命发展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营造精彩小学语文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预设作为认知前提,以隐在的方式参与双向交流,它总是反映特定的价值观念,要使教师和学生都沿着同一个价值坐标达成共识,那么,教师应该从教材、学生、学法、问题等方面作出努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儿童心理、儿童经验、儿童需要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系统地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以期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让“预设”成为“生成”的根基,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如某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珍珠鸟》一课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老师在阅读冯老先生创作的《珍珠鸟》原作时惊奇地发现:编者在引用时删掉了一段,这一段的前面一句是:‘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请同学们猜一猜省略号后面的内容!”
生1: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衣服里,它在我的衣服里跳来跳去,我觉得痒痒的,但我不去动它,一会儿它觉得没趣,就飞走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可惜猜错了。咱们继续猜!
生2: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被窝里,在我的被窝里钻来钻去,我不管他,后來它就飞走了。
师:恭喜你,猜错了,但答得非常棒。继续猜!
生3: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拖鞋里,在我的拖鞋里蹦来蹦去,跳来跳去,我静静地看着它,让它在我的脚边蹭来蹭去的。 师:我想这位女同学的拖鞋一定是冬天的棉拖鞋,它把你的拖鞋当摇篮了。只可惜,猜错了。这几位同学尽管没猜对,但是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的强。还有谁想猜?
生4: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茶杯里,想喝水。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她猜对了,真了不起!
……
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从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在课堂中遵循认识论所揭示的认知规律,恰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他对教材挖掘得很到位,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也把握得很准。善于从五年级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容易忽视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原作和改编后的作品的比较,主动探究,生成精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语言思维的能力,也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这样的“预设”,真可谓是“光彩照人”!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沟通、交往的过程,课堂的交往中存在两种信息交流与互动,即知识信息和心理信息。生成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无法预约的美丽”。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以生成为导向,让课堂教学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与文本、教师之间碰撞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生成精彩的课堂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都倡导和实行粗线条的板块或设计,学生读——师生共同整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主动教育”教学模式便是较典型的案例。
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主动教育”教学模式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学说为指导,以人本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生命及生命过程、生命质量与价值。“主动教育”教学模式实践的主战场是课堂。该模式的教学流程是:问题质疑→问题探究→解疑分享→思维拓展→课末检测。笔者观摩过“主动教育”教学模式践行小学语文课堂的课例——李文燕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如梦令》一课,具体步骤为:出示问题生成单,分6个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筛选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小白板上,由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分清主次,调整顺序。问题出来以后,老师出示学路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顺词句。反复朗诵课文,读出意、形、情、味、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到: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为了贯彻新课标的这一理念,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画面一:“溪亭日暮”
请你续写:靠近溪水边的亭子沐浴在夕阳余晖中……
画面二:“藕花深处”
请你运用:你能运用学过的诗句描述词人在藕花深處看到的景象吗?
画面三:“一滩鸥鹭”
请你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画面?
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进行重构,先将文字变成画面,又将画面变成文字,这样的两重转化切合了儿童学习古诗词的特点和规律,生成儿童对古诗词的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由生命发展理念延伸、生成“主动教育”模式,而生成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主动。学生在预习中生成,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在课后拓展中生成。这一模式始终以生成为导向,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四个基本理念。
三、结语
预设进入逻辑学领域,它先于表达而存在,也先于接受而存在;预设介入修辞学领域,成为双向交流的认知前提;预设运用于课堂教学,不断催生生成的精彩。
预设重视和追求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4]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是,我们也知道,小学语文课堂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意外:或者是未顾及学生的经验背景;或者是超越学生的认知特点;或者是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等,一旦碰到以上的情形发生,教师不要拘泥于已有的预设,要善于随机应变,或顺此展开,或巧妙改变,这样才能自然凸显生成,让预设与生成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修订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