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大语文观”已成共识。那么我们在追寻什么?我们在追寻一种文化的根——学生赖以发展的基点。在学生人格素养沉积、培植的过程中,地方文化就是一条始根。而真实的文本则是不需要你去故意地设置场景的,它是天然的,因为这些文化就在身边,学生很容易去主动地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加课程资源的意识。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并开发。”九江,名胜古迹繁多,历史名人不胜枚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地方文化资源,来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来增加他们多方面的营养,从而全方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地方资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九江,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我们自己所熟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阵地。以地方文化为诱因,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生于九江,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开创田园诗派,享誉文坛、驰名世界的陶渊明,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杰作。我们在学习他的作品时,课前可先带孩子们到桃花源一游,重现“风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再将自己收集的桃花源的照片,有关的诗句、文章和陶渊明的简介制成课件,通过感受桃花源的秀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第一锤就敲打到了学生的心灵上,他们思维的火花就会激起,他们就会像磁石一样被牢牢吸引住。巧妙的导入使学生很快由课间活动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产生对新知的渴望,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最佳铺垫,这样一来,《桃花源记》的宁静安逸,《归去来兮辞》的淡泊自然,《归园田居》的安乐闲适便跃然纸上。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美国作家奥尔科特曾说过,在乡村出生长大的人等于受了一部分最好的教育;而我要说,在九江长大的孩子,则多了一个壮丽秀美的精神家园。
  二、利用地方资源巧链课堂教学,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文化底蕴厚重的九江,教育资源丰富,雄伟长江波澜壮阔,鄱阳湖烟波浩渺,匡庐奇秀闻名天下。近两千年来,中国文学史上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诗坛巨擘、文章巨工,诸如陶渊明、谢灵运、鲍照、李白、李渤、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王安石、陆游、杨万里、唐寅、王守仁、徐霞客等,先后在这里居留田园,放歌山水,坦吐心声,留下了无数名篇。很多作品,早已成为了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经典篇目。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好了这些资源,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晋代的陶渊明,吟出了一片真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盛唐的李太白,唱出了一派豪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唐白乐天,留下了千古浩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苏东坡,送来了一曲理趣;“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毛泽东的诗句,更是将山水的壮美与诗人的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学科是最开放最有诗意的学科,是与人文世界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如果我们打开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衔接的“绿色”通道,语文就成为了一泓清泉活水。巧链这些丰富的地方资源,课堂教学就能充分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就能更好地与文本与作家进行对话,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能“更上一层楼了”。
  三、利用地方课程拓展课堂,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九江地方文化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交融,天生丽质,至真至美,是一座精美的文化宝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丰厚的课程资源。
  我们的地方课程《山水家园》丛书,充分利用九江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学生发展的需要,坚持了“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的理念,课程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一个“新”,注重了地方课程与学生综合课程的整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整合,文本阅读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整合;营造了一个“境”,即将家乡的青山秀水人文景观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画在书中,人在画中的身临其境之感。
  是呀,九江,有神奇的山水,自然就有神奇的人物;有神奇的人物,自然就有神奇的文章。陶渊明的桃源之水,流淌千年;白居易的琵琶之声,远在天边;周敦颐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苏东坡的石钟,汇激流而窾坎;朱晦庵的校训,声声在耳;徐霞客的身影,步步矫健……风流者,是一代大师,一瓣心香,一盏孤灯。
  诗人,因山水而思绪飞扬;山水,因诗歌而神奇灵动。在这片土地上,分明是诗的世界;在这片土地上,分明是诗的海洋。我们在课堂上,相约山水;我们在山水间,纵情高歌。定期举办“青春诗会”,我们就与诗人同行,与山水同在!九江文化在此生生不息,九江学子在此享用不尽!
  充分利用好这么地方课程,使课外资料合理地运用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定能够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乐于读书兴趣,有利于学生了解九江历史,热爱九江山水,它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四、利用地方资源开展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生活即课程,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大自然,踏入社会,去接触了解生活,观察体验生活,认识自己的城市文化。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浔阳江、鄱阳湖,修水河,匡庐山,石钟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九江的很多学校纷纷组织学生进行“修水行”,“鄱湖行”。在修河上,参观亚洲第一大土坝拦截的江西最大柘林水电站,在中国最大的鄱阳湖湿地,带领学生观鸟,对湿地进行科学考察。有的学校还组织寻访 “书院行”和探寻山之魂、传播赣浔文化的 “名山行”。每到一处,都要拜访当地的中小学,邀请当地的的社会贤达讲述书院故事、名山与名人的渊源,活动接结束后形成的一篇篇游记和研究报告,會成为全校同学共享的精神佳肴。诸如此类的校外探究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项目,足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对家乡的认识,激发师生热爱家乡的热情。
  珍视身边的课程资源,体验语文学习乐趣,感受本地文化气息,吸收本地文化精髓。通过课堂与本土文化有机整合探究的学习实践,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关心学校、本地和国内外大事,了解生养自己的热土,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互助学习的合作意识,掌握了搜集、整理、编辑等处理资料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最后,这些实践活动还是很好的写作素材。真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珍视身边的课程资源,我们的教师就会成为新课程目标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角,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学习观下的主人。这两大目标,正好是我们教育之根本。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标》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法,成为新时代的必然,新课程的呼唤。我将这种学习方法引入我的语文教学,使我的课堂更加高效,学生成绩也提高不少。今天我就来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讲读课中的实践研究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所占课时多,所用精力大,所以,在教学中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
期刊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一、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通过化学实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及反应原理的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期刊
摘要 结合现代中职生特点及新课程教学理念,通过营造 “易起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个体应急性行动学习设计个人问题解决方案、交流合作发布最优方案或方案集群、评价点拔拓展问题时空、实践操作形成职业技能等操作程序,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探究中发展,从而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 五步问题教学法 实践 探究  一、中职《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教学现状  1、中职生机电专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不仅要创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而且还应该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由于小学生尚未形成健全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
期刊
控制图是用来检测生产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的一种有效工具.多数控制图都假定过程服从正态分布,但在很多实际问题当中,真实分布可能会偏离正态分布的假设.例如,在统计力学领域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