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君的散淡生活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da_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原来给“私人茶室”的定义是爱茶人在居室中辟出一隅,独立出来用来存放精神,温暖心情的一小片天地。却不想有人因为自己对茶近乎偏执的喜爱,而把一个两层复式的家装修成了可以随处品茗的茶室。
  这个私人茶室,几乎已经可称之为“茶艺居”,只不过,这个茶艺居只属于一个人。一泡茶,在每个不同的房间,可以品出不同的心情。
  
  水中君:
  这不是他的真名,他在初稿上把真名圈去,换上了这个原来只是在一定圈子里使用的名字。“写茶嘛用这个名字好。反正福州很小,他们都知道写的是谁。有更熟悉的,他们就干脆叫我水君了”
  北京大学考古系 ---毕业
  漆园艺术公司总经理---职业
  福建省拍卖行文物顾问---副业
  文物鉴赏家---专业
  还有——“荣观茶舍”主人
  
  茶室印象
  
  推门走进水中君的家,就一个感觉,简朴。和许多茶室中动则上万的茶桌茶椅相比,水中君的茶室丝毫谈不上豪华,甚至,还有点让人回到旧社会感觉。没有任何装饰的白墙,映着再普通不过的实木地板,客厅里摆着古朴的木质桌椅,看上去还透着点古旧的茶具,日式的榻榻米上也是一副简单的茶具。我不禁觉得好奇,同一个空间里,有必要放那么多茶具吗?
  随着水中君上楼,才发现自己低估了他对茶室的无心之心。楼梯的尽头就是一个通透的陈列架,架上摆着几件他搜集和茶具有关的古董。整个二楼,只有一张方桌,几张椅,一个只属于主人的写字台和另外一间只属于茶和茶具的储藏室。书房里满满两墙壁的藏书,随处可见历代的茶盏茶杯、茶箱茶桶、茶壶茶罐,茶碾茶臼……它们虽然一个个看去朴实无华,但一身都携带着不尽的历史信息,“至于它们究竟带有多少信息,就看解读它的人有多少内涵”,水中君说。阳光通过房顶的天窗毫不费力地透进来,照在这些宝贝身上熠熠生辉。在这里除了看书就是喝茶,似乎容不下第三件事。屋外,还有一个小小的露天花园,石桌石椅,四周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植物,紫藤紫竹紫薇、梅花桂花金银花,据说有三十几种植物,记不全。石桌虽然不设茶具,但可以想象,夏秋之夜的星光下,翠影摇风,在这里把盏清谈,是一种怎样的惬意……
  “私人茶室”这个概念用在水中君的这栋复式楼里似乎有些不恰当,在这里我们找不到原先茶室概念的那种独立的空间。这里,只要茶瘾兴起,这里的每一块空间就都是他的茶室了。
  
  茶室心情
  
  人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茶室也是主人的外在现象,看茶室知茶人,这个外表简约到极致,实则藏着无数宝贝的茶室也犹如水中君这个人,朴素却掩藏不住内心的睿智。
  一个下午,我们坐在水中君的书房里一边喝茶,一边听他讲各种老茶具的前生今世。那么近距离的接触这些和茶有关的宝贝,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历史沉甸甸的伤量。而水中君对这些宝贝却早已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诸如“镇室之宝”、“得意收藏”之类的问题对他来说都是多余的,“斯是陋室”、“不以物喜”可能是我能找到的形容他的最恰当的词语。
  水中君这个“巨型茶室”颇有些无心插柳的味道,他说自己生在福州难免从幼时饮茶,至今几十年的浇灌,对茶一直是一种很平和的心态,根本不会去讲究有没有一个专门的茶室。他只是想做个书房,能摆下众多的藏书就好。后来常有朋友来访,喝茶总是难免的程序,而有人喜欢楼下客厅的简约,有人喜欢榻榻米的随意,还有人喜欢户外花园的新鲜空气,更有人喜欢书房里浓浓的书香。“古家具我不缺,茶具就更不缺了”,主人索性在各处都摆上了茶具,于是,无意中就有了这个无非茶室的状况了。主人说,如果他愿意,这里同时招呼六七桌朋友喝茶是没问题的。
  


  今天,熟识他的朋友来到这,都能很自然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而对于水中君来说,是在书房中品读历史,还是在花园里沐着微风品一杯清茶似乎都已变得很随性。茶室中收藏着他的生活、他的事业、还有他的心情,而置身茶室本身,于他而言就是在进行一种心情的旅行。
  在这满屋的书香、茶香以及沉淀着的历史中,我们拥有了一整个下午的随意时光。品茗却不论道,聊的是茶、艺术、人生、社会、文化……在弥漫的茶香和书香中,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全都因了水中君个中妙语。
  我想对于水中君来说:一盏茶、一本书、一片绿,便是一种人生态度了。
  
  水中君之“茶道”
  
  水中君谈喝茶
  喝茶分形而下和形而上两种。形而下的人追求的是茶的酸味、口感、香气,围绕着茶本身展开的;形而上的人追求的是喝茶的心境、环境、一起喝茶的人,追求的是自然的氛围,氛围好了,即使不是好茶,也能喝出快乐的滋味。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自然的东西,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境、环境、人。
  
  水中君谈茶文化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精神也只因有思想的人而存在。要谈茶文化,谈茶精神,必须依附于人。离开人的茶文化是不存在的,离开茶的茶文化也是不存在的。不管是何事物,古人关注的都是人文精神,实践的都是人本主义。他们对万物的歌颂与演绎,目的地都是要影射到人,要回归到人。
  
  最喜欢的一句话
  我比较推崇张天福先生的朴素阐释——“俭、清、和、静”: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
其他文献
“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话说百多年前一个做大学问名叫黄炎培的人“游戏”成都时,曾玩笑似地抛出过这样的定论。  黄炎培是个真正能品味出老成都“地道”的人。长街与茶肆,恰好像那老成都“城脉”的两条根。都说老成都人懂生活,晓情趣,善给自己找乐子。于是乎那些个长街胡同、茶肆店铺,也就成为记录下来老成都人旧年习俗生活的历史缩影。    老街与茶肆    天才蒙蒙亮点,一老成都人打了
期刊
“今天你微博了吗?”这句话已经成为年轻一族的寒暄用语。赶微博、微生物、脖领儿、铂金……你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如果不知道,说明你已经out了,因为这些都是微博界的潮流用语。如今,微博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中,只要有一部手机就能随时随地玩转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
期刊
李长平,号赏壶阁主人,网名“老紫砂”,杭州茗壶(紫砂)艺术馆馆长。结缘紫砂二十载,收藏明清紫砂古壶和紫砂雅玩五百多件,多年来致力于发掘、研究和弘扬紫砂文化,著有《明清紫砂珍赏》。    说起老紫砂,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紫砂茶具究竟起源于何时?  对紫砂茶具的起源,考古界和学术界有“宋代说”和“明代说”二种意见。  “宋代说”认为紫砂茶具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韵和
期刊
初夏的江南,繁花落英,柳荫深碧,毫无半点骚客笔下“飞红万点愁如海”的伤春之意。  从杭州长途汽车北站出发,沿国道104线行驶,至彭公乡转入省道004线,约45分钟车程抵达安吉县城递铺镇。刚出站,老远就望见“千道湾白茶”的客车在站口等着了。坐上车,再沿省道110线朝溪龙乡行驶。这个位于安吉县东北部的乡村,西苕溪蜿蜒流淌,天目山余脉翠黛逶迤,是安吉白茶的主产区之一。透过车窗,一大片舒心的油绿肆无忌惮地
期刊
“这是我第一次把音乐沏进茶里”  张维良,一个以音乐搭建东、西方音乐交流之桥的中国音乐家,他的音乐多以表现笛、箫、埙等传统吹管乐器的气韵为主。近年来另辟了以茶为主题的音乐创作方向,他本人喝茶已有数十年的经历,自幼生长在苏州,常与爷爷上茶馆,是个老茶客。在他看来,中国人离不开茶,喝茶也很讲究,自己借着音乐的创作,把深厚的茶文化包含在其中,创造出一个优雅的品茗意境,让中国古老的茶叶为更多现代人所认可和
期刊
“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曹雪芹老先生这话,说得真是极致了。因而我想,一杯清水在手,添入香茶几许,这样的女人,莫说喝茶的美妙手法,单是喝茶的优雅坐姿,就不知怎样羡煞男人啊。尤其是她们不紧不松地端起明清风格的茶盅,不快不慢地饮下沁人心脾的茶水,那美妙与优雅,早已令男人大感秀色可餐而又不敢有所冒犯。    说喝茶的女人可爱,还在于比之嗜好洋酒与偏爱洋烟的同姓,她们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胃袋,也不是为了老板的钱袋
期刊
世界杯来了,如同预知一个摧毁性的风暴,相信很多人的心都已经开始骚动起来了。  足球是眼球经济,也是舌头经济。看世界杯赛,侃足球经典,总离不开茶、烟、酒的陪伴。茶杯、酒杯、世界杯几乎是好球者孜孜不倦、形影不离的挚友。一杯香茗、一份淡定,能够使人真正沉静下来,用心去捕捉球场上那种精彩纷呈、瞬息万变的一刻,思考那种成败利钝、优劣输赢的背后;而一杯美酒,能够使人体验到赛场上那份酣畅淋漓、激越忘情的感动。 
期刊
现旅居新西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影视传媒硕士,曾在福州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有小专栏见诸《钱江晚报》、《福州晚报》等,小说、随笔见于《上海文学》、《上海文坛》等杂志,自认是一只除茶文化之外还爱好许多的三脚猫。    今年是闻名全球的英国老牌茶业公司唐宁创业300周年,6月间唐宁红茶的鼻祖托马斯·唐宁的第十代继承人斯蒂芬·唐宁大老远跑到新西兰的奥克兰市开了个庆贺的派对。在中国,立顿红茶好像比唐宁红茶有名,
期刊
时下的中国茶客,按其口味习惯,大体上可分为三派。“绿党”:好绿茶者,人数最多,约近60%,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青党”:好乌龙茶者,其中又分为好铁观音者、好岩茶者等诸派,约占25%,多分布于闽粤台地区。“黑党”:好普洱茶者,约占10%,主力分布于珠三角地区及西藏,新疆,内蒙等地区;此外,在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还有部分好花茶者,但是队伍日趋减少,地盘逐渐被绿、青、黑三党所侵蚀。  之所以将
期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集散于福州市场的主要物资有木材(全国三大市场:福州、汉口、安东)、茶(全国三大市场:福州、汉口、九江)、香菇、笋、纸等大宗。木材与茶多销往上海、天津等地区及台湾,尤其木材销往台湾更多,茶亦不少。福州著名茶庄何同泰,在台湾就设有分号。”——福建省地方志记载。  “何同泰”——这个短期内从一个普通茶叶经纪人发展起来的显赫茶商,成为日后福建茶叶发展史在民国期间惟一的记忆符号,成为那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