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派河南坠子艺术特点浅谈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玉兰所创立的程派河南坠子,是在乔派坠子风靡曲坛的时候崛起津门的。乔清秀自 1929 年以一曲《玉堂春》走红津门,到3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她所创立的乔派坠子也成为河南坠子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程玉兰特立独行,以其鲜明而独特的演唱风格,打动了天津观众,成为一代河南坠子名家,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程玉兰(1907—1968),河南人。自幼学习河南坠子,1934年,步入津门,开始以说唱中长篇坠子书维持生计。当她发现天津人更喜欢短段时,便专攻短段。她的演唱即程派河南坠子有着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大口坠子”,朴实豪放


  一些同行与观众有时把程派河南坠子称为“大口坠子”。一提起“大口”,大家立刻联想起在天津红得发紫的“大口落子”。形成于“野台子”的大口莲花落,演员唱起来高门大嗓,气力十足,歌声灌滿整个园子,让粗犷、豪爽、喜欢热闹、喜欢高腔的天津观众觉着十分过瘾。程派坠子多少具有与其相似之处。程玉兰音域宽广,能做到高腔自如,低腔婉转。特别是她的高音,明亮挺拔,穿透力很强,声音特别打远儿。在这方面,有着与乔清秀完全不同的特色。乔清秀的声音十分甜美动人,但她的音域不如程玉兰宽,高音不如程玉兰明亮,她的声音最美的部分就是中音和低音。因而,她扬长避短,除在开始演唱时曲调较高外,大多在平腔上做文章,丰富、变化板式,将平腔与垛句有机地结合起来,借鉴、吸收兄弟曲种、戏曲和流行歌曲,从而给人一种俏丽的感觉。因此,人们又称“乔派”坠子为“俏口坠子”。程玉兰则充分发挥自己嗓音宽、厚、亮的特色,大腔大调,板起板落。正是这种大腔大调、板起板落的结合,使“程派”坠子的气势十分磅礴,因而人们听程玉兰演唱时往往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程派河南坠子被称为“大口坠子”,还与它源于河南坠子西路调有关。河南坠子西路调是河南土生土长的地方曲艺。它从河南曲剧、豫剧等河南地方戏曲中吸收了不少营养。一般说来,河南的地方戏曲、曲艺大多给人一种豪放的感觉。西路调以及由西路调发展而来的程派河南坠子,自然不会例外。在“豪放”这一点上,它与“大口落子”有着相通之处。风靡一时的乔派坠子则不同,它主要形成于天津,曲调与山东梨花大鼓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又吸收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流行歌曲的韵律与曲调。加之乔清秀嗓音甜美,吐字轻盈,演出风趣,显得特别优美、俏皮。相形之下,更衬托出程派“大口坠子”的豪放和朴实。

二、原汁原味,既“艮”且新


  乔清秀的演唱,在保持河南坠子主干音乐的基础上,使用了部分山东、北京、天津方音行腔。而程玉兰步入津门曲坛30多年,却始终乡音不改。纯正的河南腔,满口的河南音,声情并茂,犹如陈年老酒,味道醇厚而悠长。
  不过,程玉兰的吐字发音与其他出生于河南的坠子演员也有所不同。同样一个字,经她唱出更有一种“艮”劲。正是这个“艮”劲,使唱腔更富于弹性和韧性。她演唱的《小黑驴》中有这么一句唱词:“小学生来至在大街以上”。“小学生”3个字突出了“程派”吐字“艮”的特点,使这3个字有立体感,仿佛让人看到一个扎着冲天小辫的学生从中州大地走来。因而每唱到此处,台下观众都会发出一种会心的笑声。程玉兰的“艮”劲既使人欣赏了河南坠子的原汁原味,又使人产生一种新鲜感。
  程派坠子来源于传统的河南坠子,但又不同于传统的坠子曲调。同任何一个流派的创立者一样,程玉兰也是一个创新者。改进后的程派坠子为什么依然给人“原汁原味”的感觉呢?这主要是因为程玉兰在唱腔改革上始终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因河南方音行腔。这就如同裁衣,衣服质地再好,样子再新颖,而穿在身上过大过小,都让人看着不舒服。程玉兰在唱腔改革上讲究 量体裁衣。适合我的,我用;不适合我的,这个腔再好听,我也不用。程玉兰学习、借鉴兄弟曲种行腔时的优点,融在自己的演唱中,使得曲调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大大增强。特别是她大胆地使用了“4”和“7”,这两个半音音阶与她声音中特有的苍凉感相结合,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听程派坠子,既会被其高亢、悲壮打动,同时也会为其苍凉、凄婉而落泪。

三、以情动人,以悲赢人


  在天津的30多年,程玉兰演唱的曲目并不很多,经常演唱的唱段有《李三娘打水》《昭君出塞》《小寡妇上坟》《宝玉探病》《俞伯牙摔琴》《小黑驴》等。这些曲目除了《小黑驴》,都是描写人生悲剧的。程玉兰唱“悲”,在津门堪称一绝。
  《小寡妇上坟》是程派坠子有代表性的曲目。这个节目描述的是一个年轻寡妇在清明节为死去的丈夫上坟的情景。程玉兰这个旧社会成长的鼓曲艺人,最知道封建时期妇女的痛苦与悲哀,特别是死去丈夫的妇女,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这段节目中,程玉兰不追求唱腔的华丽,从头至尾以一个“情”字贯穿。无论是以高腔宣泄人物的痛苦,还是用低腔揭示人物的无奈,都让观众的心随之震动。当她唱到“小佳人,不见新坟不落泪,见了新坟泪不干”时,一个“旱地拔葱”,扶摇直上,随后又缓缓落下。从行腔、润腔到声音控制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程玉兰不但善于借鉴姊妹艺术,而且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她发现华北一带很多妇女在祭奠亲人时总是把哭音拉长,在哭的时候又常常高一声、低一声地诉说亲人的好处。她对这些哭腔进行了艺术加工,糅进《小寡妇上坟》的唱腔中,采用了一腔一叹、两腔一悲的唱法,听起来如泣如诉,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由于这种唱法距离观众生活特别近,因而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昭君出塞》是程玉兰的又一力作。这个曲目的唱词比较文雅。梅花大鼓在唱,其他河南坠子演员比如乔清秀也在演唱。但程玉兰唱来独具魅力。她大胆吸收了河南曲剧的唱腔,同时通过声音强弱、抑扬的对比,让语言形象化、生动化,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使观众产生了一种闻其声似见其人的感觉。唱词中有这样4组句子:
  在南朝,夜晚间住宿在皇宫院,
  来到塞北,在那牛皮宅帐内把身容。
  在南朝,美翠珠冠头上戴,
  来到塞北,头戴卧兔斜插两根雉鸡翎。
  在南朝,吃的是珍馐与美味,
  来到塞北,吃了些牛羊二肉又膻又腥。
  在南朝,身穿日月龙凤袄,
  来到塞北,老羊皮皮袄俺当作斗篷。
  从乐谱上看,程玉兰同其他坠子演员的演唱无大区别,但经她一唱,却几无相同之处。奥妙全在她独有的润腔和韵味上。比如当唱到“膻”和“腥”这两个字时,她充分发挥自己吐字上的特点,不但把南朝、塞北在衣、食、住、行诸方面的不同生活习惯进行了强调,而且把王昭君的无奈、失落和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演唱这个节目时虽然不像演唱《小寡妇上坟》那样大起大落,大悲大恸,但却由于感情真切,旋律舒展,曲调哀婉,也使这个节目成为曲艺舞台不可多得的佳作。
  程玉兰对悲剧性唱段特别擅长,同时对一些内容明快的曲艺节目也唱得十分精彩,比如《小黑驴》。这个唱段句子短,节奏快,演唱它需要有深厚的功力。程玉兰演唱这个节目的垛句时,四百多句不但字字清晰,一气呵成,而且由慢而快,层层递进, 让观众在陶醉于曲情的同时,也欣赏到了高超的演唱技巧。这充分显示了程派坠子的多姿多彩。
  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多方面的,无论是程派坠子的朴实豪放,还是乔派坠子的俏丽活泼,都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今天,我们研究程派坠子的特点,就是为了更好地振兴曲艺事业,提高新一代鼓曲演员的演唱水平,促进鼓曲艺术的传承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重视运用媒介开展群众动员活动。本文主要从延安时期“读报组”的实践出发,剖析共产党开展民众动员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新时代舆论动员的借鉴意义。
或许,有不少苏州评弹听众会给上海评弹团著名弹词演员毛新琳送上“著名评弹艺术家”“[张调]第一人”等一顶顶美好的桂冠。而毛新琳对此的回应仍然还是那样一以贯之,朴实无华,他说:“我只是一个评弹演员,一个评弹老演员。”
扬州评话又叫“维扬评话”或“扬州评词”,是艺人以折扇、手帕、醒木为道具,用扬州方言说表的曲艺表演,在江苏扬州、泰州、盐城、南通、淮安、南京、镇江以及上海、安徽等地广泛流行。扬州评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鼎盛于清代中叶。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评话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活化石,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优秀典范,是
期刊
合 1934年一个初冬的黄昏,中央红军冲突层层封锁突围到沙洲村。雨雪纷飞,朔风凛凛,部队在草堆路边屋檐底下来宿营。  甲 村民徐解秀,吓得魂胆惊。以为白军进了村,手握剪刀准备把命拼。  合 四周多静谧,无人来敲门,3位女红军蜷缩门外悄无声。  甲 解秀生疑惑,默默暗思忖。烧杀抢掠是白匪,秋毫无犯是红军。透过门缝仔细看,好人坏人已分清。剪刀忙放下,开门请连声,炉火烧旺送水话殷勤。  合 女紅军心中感
期刊
天津时调一代名师王毓宝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时调)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原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曲
期刊
1942年9月创刊于重庆的《联合画报》,是同盟国扶持下建立的宣传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舆论阵地。它所刊登的多元化主题的新闻图像内容构建了同盟国视觉符号宣传系统,隐喻和揭示了同盟国战争的正义性和轴心国法西斯的侵略性,呈现出一幅同盟国必然胜利的图景。
相声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几代相声人的共同努力,它已发展成为当今中国舞台上最重要的曲艺艺术形式之一。“取材于生活,扎根于民间”让相声这门最接地气的民俗艺术表演形式拥有了庞大的从业者和观众群体,这门幽默风趣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迎来了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以下简称《艺谚艺诀》),能够作为由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科技大学组织编写的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出版,实乃当代曲艺高等教育的幸事,之于曲艺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曲艺专业话语体系的建构,均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这本教材,有深度、有继承、有创新,创意好、内容好、质量好,通过利用系统思维、现代艺术理论思维系统诠释曲艺传统艺谚艺诀、专业术语的方式,为曲艺传统与现代曲艺思维架构了沟通的桥梁,是曲艺传统理论能量的一次创造性转化,推动曲艺创新发展的意义非常明显。
在我家堂屋墙上有副对联,上联是“旧社会花郎乞丐沿街卖唱数来宝”,下联是“新中国人民演员说新颂新快板书”,横批是“不忘党恩”。这是我父亲李润杰的座右铭,现在更是我们家的家训。  我父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代表。荣誉加身,但他始终对荣誉有最清醒的认识,“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为党的事业倾其所有”,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49年底,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普天同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祝愿我们的党永远年轻,永远坚强,永远辉煌。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且科学划分发展阶段,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具体目标: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