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红军被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 1934年一个初冬的黄昏,中央红军冲突层层封锁突围到沙洲村。雨雪纷飞,朔风凛凛,部队在草堆路边屋檐底下来宿营。
  甲 村民徐解秀,吓得魂胆惊。以为白军进了村,手握剪刀准备把命拼。
  合 四周多静谧,无人来敲门,3位女红军蜷缩门外悄无声。
  甲 解秀生疑惑,默默暗思忖。烧杀抢掠是白匪,秋毫无犯是红军。透过门缝仔细看,好人坏人已分清。剪刀忙放下,开门请连声,炉火烧旺送水话殷勤。
  合 女紅军心中感激连声谢,嘘寒问暖像亲人。
  甲 (白)“红军妹妹,你们小小年纪离开父母,吃这么多的苦为什么?”
  乙 (白)“为了革命。”
  丙 (白)“为了有饭吃。”
  丁 (白)“为了让像你大姐一样的穷苦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甲 (白)“那你们是兵,白狗子也是兵,为什么不一样?”
  乙 (白)“因为我们是老百姓自己的兵。”
  丙 (白)“我们是工农红军。”
  丁 (白)“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
  甲 (白)“共产党?”
  合 (白)“对。”
  合 女红军把革命的道理细细说,
  甲 句句打动解秀的心。
  合 心意已相通,4人姐妹称,合盖一条女红军的被子情义深。不日红军上征途,
  甲 解秀难舍又难分。
  乙 (白)“大姐,我们走了。”
  甲 (白)“天这么冷,你们穿得这么少,怎么受得了?”
  丙 (白)“我们年纪轻。”
  乙 (白)“我们不怕冷。”
  丁 (白)“我们顶得住!”
  乙 (白)“大姐,这条被子留给你。”
  甲 (白)“被子我不能要,你们没有被子冻坏了身子,怎么打白狗子?”
  乙 (白)“大姐,您把救命的粮食都给了我们,我们送一条被子给您又算得了什么?”
  甲 (白)“你们3个人只有一条被子,我怎么能收呢?”
  甲 你们的心意我牢牢记,你们的话儿我句句听。这条被子千万要带走,可以抵挡风雪雨露侵。
  合 大姐啊,我们好比鱼和水,息息相关不能分。被子虽薄情义厚,你看到了被子就像见到我们姐妹们。“大姐,收下吧。”
  甲 (白)“我不收。”
  合 (白)“收下。”
  甲 (白)“不收。”
  合 (白)“收下。”
  甲 (白)“我就是不收!”
  男 徐解秀不收被子连连推却,
  女 女红军执意留下殷殷情真。
  男 一条红军被,温暖了人心。
  女 女红军拿起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剪出了深深爱,
  男 剪出了浓浓情,
  女 剪出了心贴心。送给解秀半条话叮咛,说等到革命成功后,再送整条被子到沙洲村。
  甲 徐解秀手捧被子热泪盈眶,千言万语说不出声,深情厚谊我记在心。从此后解秀天天盼红军,
  男 天天盼红军,
  甲 夜夜想亲人,
  男 想亲人。
  甲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何日(里格)才能(介子个)再回村,
  合 (介子个)再回村。
  徐 (白)“红军妹妹,你们现在在什么地方。你们说等革命成功之后再来看我,为什么还不来呢?”
  戊 (白)“大娘,3位红军姑娘不是不来看您,因为她们已经牺牲在长征路上了!”
  甲 (白)“红军妹妹,是你们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就是哪怕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半条送给老百姓的人——”
  合 (白)“就是共产党!”
  合 唱响红军赞歌,不忘长征精神,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永远前进。

点评:军民鱼水情?初心永不忘


  1934年一个初冬的黄昏,大雪纷飞,朔风凛冽,中央红军突破重重封锁,来到了湖南汝城的瑶族小村落——沙洲村。3位女战士挤拥着一床被子在草堆屋檐下露宿。村民徐解秀听到动静,以为是白军进村,拿起剪刀准备去拼命,原创苏州弹词开篇《半条红军被》由此拉开帷幕,上演了一段军民鱼水情,初心永不忘的佳作。
  编创者以历史真实为依据,以艺术真实为手段,在故事铺陈和情节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充分展示了3位红军女战士和瑶族女村民徐解秀之间发乎中而动于外的感情冲突。
  先是从起疑到释疑,尽管“3位女红军蜷缩门外悄无声”,但还是引起“解秀生疑惑”,她要“透过门缝仔细看”,因为瑶族百姓知道,“烧杀抢掠是白匪,秋毫无犯是红军”,结果一看之下,“好人坏人已分清”。她“剪刀忙放下,开门请连声,炉火烧旺送水话殷勤”,而女红军也是“心中感激连声谢,嘘寒问暖像亲人”。然而,开篇并未停留在外部的感情表述上,而是通过角色对白,揭示了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兵”,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从而使瑶族村民彻底释疑,认识到什么是共产党。
  再是从“心意已相通,4人姐妹称”,展开了合被、赠被、拒被和剪被的核心故事。一开始是4人“合盖一条女红军被子情义深”,然“不日红军上征途”,由此“解秀难舍难分”。行前,女红军先是“大姐,这条被子留给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而再地赠被,说“我们好比鱼和水,息息相关不能分,被子虽薄情义厚,你看到了被子就像见到我们姐妹们”。与之同步的是,解秀再而三地坚词拒被,说“这条被子千万要带走,可以抵挡风雪雨露侵”,万一“没有被子冻坏了身子,怎么去打白狗子”。此刻军民心无旁骛,互为对方考虑,展现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理硬冲突,最后女红军无词以进,只得“拿起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然而正是这一剪,剪出了红军对人民的“深深爱”“浓浓情”“心贴心”。一句话,剪出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真理。
  最后,在徐解秀等人和盼人的结尾中,点出了全篇的主题,这就是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中引用老年徐解秀所说的:“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与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这就是共产党人永远不忘、永为传承的初心和主题。
  从表演艺术上看,开篇情景交融,弹唱和谐,可圈可点。领衔主演的国家一级演员陆月娥与吴江10位神形兼备的青年演员配合默契,衬托得当,无怪乎央视将之录为专题节目。但白璧难免微瑕,合唱演员在面风举止上略显机械,与主要演员在“表演走心”上尚有差距,存在继续提升的空间。
  (点评人: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弦)
  (责任编辑/邓科)
其他文献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全新传播形态和话语方式,让传统广播媒体的转型压力与日俱增;短视频行业的全面崛起,促使众多广播媒体尝试内容“视频化”生产。佛山电台在从广播到视频的跨“介”融合中,通过内容深耕和资源整合,尝试以MCN模式为路径转型;而电商直播浪潮的冲击,则使广播MCN转型中的资源不适配等问题日益凸显。
算法技术与新闻生产的结合是新闻传播行业的一次颠覆性创新,建构适合算法新闻的版权保护模式是促进新闻传播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纵观算法新闻版权保护的各类学说,均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缺点与不足,有必要在现有版权保护制度框架内建构起创作与收益分立、算法新闻作品与一般作品相区分的保护模式。
媒体人必须充分意识到科技手段的局限性,谨慎、守法地利用科技手段制作新闻报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暗中拍摄获得第一手资料,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手法。可是,如果采用科技手段进行报道而没有加以证实,那就违反了新闻报道公开求证的原则。采用暗中拍摄方式进行报道,可能是事先精心排演,人为制造“陷阱”,也可能是选择特殊的角度,以达到媒体想达到的目的。所以,各国都对采用科技手段进行采访报道制定了明确的规范。
移动互联网和场景传播成为广告人才培养的新语境、新生态,同时也带来新挑战。在场景传播视角下建构和培育广告人才必备的技术、伦理和文化等核心素养,是人才培养和广告业发展之必需。三大素养在场景传播的语境中有其独特内涵,共同建构着广告人才的核心素养体系。
《红杜鹃》是"中国曲艺之乡"岳池县推出的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大型方言剧,它以1948年春夏华蓥山武装起义为背景,以岳池雕版印刷为切入点,讲述"岳武起义"前夕,川东地下党成员组织岳池雕版传承人刻印革命宣传资料,并为此付出巨大牺牲终于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的历史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岳池雕版技艺传承人杜大娘、杜鹃,和以校长身份作掩护的川东地下党组织成员王天明的鲜活形象。
期刊
人们的记忆往往始于4到6岁,那时你还是孩子,发生的事情会在你的脑海里产生印记,但并无思考。思考往往是在你上学读书之后,产生了思维模式、是非观念、逻辑定理,便有了“事件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等自我提问。我的记忆,应该是在6岁左右,“辽沈战役”的时候。血战四平时,我在四平城内,常见变换入城的队伍,闹不清正反、对错。1948年,我到了天津南郊,又赶上了“平津战役”。那时我8岁,天津解放了,也有成年人的喜悦和高兴。
建党百年谱华章,曲艺声声唱盛世.今年5月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国曲协等单位主办的“向党报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一连数日在北京喜
期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重视运用媒介开展群众动员活动。本文主要从延安时期“读报组”的实践出发,剖析共产党开展民众动员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新时代舆论动员的借鉴意义。
或许,有不少苏州评弹听众会给上海评弹团著名弹词演员毛新琳送上“著名评弹艺术家”“[张调]第一人”等一顶顶美好的桂冠。而毛新琳对此的回应仍然还是那样一以贯之,朴实无华,他说:“我只是一个评弹演员,一个评弹老演员。”
扬州评话又叫“维扬评话”或“扬州评词”,是艺人以折扇、手帕、醒木为道具,用扬州方言说表的曲艺表演,在江苏扬州、泰州、盐城、南通、淮安、南京、镇江以及上海、安徽等地广泛流行。扬州评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鼎盛于清代中叶。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评话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活化石,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优秀典范,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