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ie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普天同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祝愿我们的党永远年轻,永远坚强,永远辉煌。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且科学划分发展阶段,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具体目标: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完整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而今,我们就是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按照既定方针大步向前。看着当今社会繁荣发展,文艺花园群芳相竞的大好局面,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人民艺术家韩起祥。
  1977年,父亲把组织关系从中国曲协转回了延安曲艺馆,以更好地推动他最热爱的陕北说书的发展。我是他唯一的女儿,高中毕业后,就在父亲的安排下学习陕北说书,一干就是40多年,现在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说书)代表性传承人,仍然在传承和发展陕北说书,继续父亲的事业。
  我父亲原是一个贫苦的盲艺人,在党的关怀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长为一名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父亲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韩起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全家。”这句话也是我们的家訓。
  记的是1978年,父亲带着我们下乡给群众演出,我们几个女娃成了“焦点”——大伙儿都想看看我们是不是盲人,“陕北说书的匠人里没有女子,今天咋来了些女书匠?”当时我非常生气,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就对父亲说:“我不说书了,太丢人了,我要回家。”父亲对我说:“女子为什么不能说书,我就是要打破这个世俗观念,让乡亲们改变对陕北说书的看法,让不论男女的说书人都能挺起腰杆子,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他边说,边把我们领到一位瘫痪的老婆婆家里去说书。看完我们的表演后,老婆婆激动地说:“老韩呀,你看我行动不方便,还麻烦你们专门到家里来给我说书,我活了这么大年龄,从来也没见过女娃娃说书,这说明啥,咱们女娃娃也是啥都能干,啥都能干得好!我要好好活着,还要听你们说书呢。”父亲接着对我说:“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女娃娃也能为群众奉献精神食粮。”父亲的话激励了我,老婆婆的话增强了我学习陕北说书的信心。我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陕北说书,一辈子为人民表演。
  我的父亲是党的文艺路线坚定的践行者,他牢记使命,一生创作了570多部(段)作品,他的身影遍布陕西的山山峁峁和沟沟岔岔,把陕北说书的声音留在了八百里秦川的每一寸土地上和每一位乡党的心坎里。
  在家里,父亲是我的艺术师长和骨肉至亲;在党内,父亲是我的老同志和老前辈。40多年来,我始终沿着父亲所走的路前行,上山下乡为群众演出。而当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我们曲艺工作者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定文化自信,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曲艺事业当作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充分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到每个群众的心中,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
  (责任编辑/马瑜)
其他文献
建党百年谱华章,曲艺声声唱盛世.今年5月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国曲协等单位主办的“向党报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一连数日在北京喜
期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重视运用媒介开展群众动员活动。本文主要从延安时期“读报组”的实践出发,剖析共产党开展民众动员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新时代舆论动员的借鉴意义。
或许,有不少苏州评弹听众会给上海评弹团著名弹词演员毛新琳送上“著名评弹艺术家”“[张调]第一人”等一顶顶美好的桂冠。而毛新琳对此的回应仍然还是那样一以贯之,朴实无华,他说:“我只是一个评弹演员,一个评弹老演员。”
扬州评话又叫“维扬评话”或“扬州评词”,是艺人以折扇、手帕、醒木为道具,用扬州方言说表的曲艺表演,在江苏扬州、泰州、盐城、南通、淮安、南京、镇江以及上海、安徽等地广泛流行。扬州评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鼎盛于清代中叶。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评话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活化石,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优秀典范,是
期刊
合 1934年一个初冬的黄昏,中央红军冲突层层封锁突围到沙洲村。雨雪纷飞,朔风凛凛,部队在草堆路边屋檐底下来宿营。  甲 村民徐解秀,吓得魂胆惊。以为白军进了村,手握剪刀准备把命拼。  合 四周多静谧,无人来敲门,3位女红军蜷缩门外悄无声。  甲 解秀生疑惑,默默暗思忖。烧杀抢掠是白匪,秋毫无犯是红军。透过门缝仔细看,好人坏人已分清。剪刀忙放下,开门请连声,炉火烧旺送水话殷勤。  合 女紅军心中感
期刊
天津时调一代名师王毓宝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时调)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原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曲
期刊
1942年9月创刊于重庆的《联合画报》,是同盟国扶持下建立的宣传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舆论阵地。它所刊登的多元化主题的新闻图像内容构建了同盟国视觉符号宣传系统,隐喻和揭示了同盟国战争的正义性和轴心国法西斯的侵略性,呈现出一幅同盟国必然胜利的图景。
相声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几代相声人的共同努力,它已发展成为当今中国舞台上最重要的曲艺艺术形式之一。“取材于生活,扎根于民间”让相声这门最接地气的民俗艺术表演形式拥有了庞大的从业者和观众群体,这门幽默风趣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迎来了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以下简称《艺谚艺诀》),能够作为由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科技大学组织编写的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出版,实乃当代曲艺高等教育的幸事,之于曲艺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曲艺专业话语体系的建构,均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这本教材,有深度、有继承、有创新,创意好、内容好、质量好,通过利用系统思维、现代艺术理论思维系统诠释曲艺传统艺谚艺诀、专业术语的方式,为曲艺传统与现代曲艺思维架构了沟通的桥梁,是曲艺传统理论能量的一次创造性转化,推动曲艺创新发展的意义非常明显。
在我家堂屋墙上有副对联,上联是“旧社会花郎乞丐沿街卖唱数来宝”,下联是“新中国人民演员说新颂新快板书”,横批是“不忘党恩”。这是我父亲李润杰的座右铭,现在更是我们家的家训。  我父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代表。荣誉加身,但他始终对荣誉有最清醒的认识,“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为党的事业倾其所有”,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49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