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注意、情感、意志
让合作、交流、分享取代“大满灌”,消除恐惧、自卑与自闭。小组合作是一种近距离接触,让人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小组同学之间没有代沟,是平等的关系,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地向组员提出,自己有疑惑的问题可以主动地向组员发问。同龄同学之间的际遇相近,思维方式相近,具有可信关系,自己知道的东西可以高兴地和组员分享,这种交流与分享不是纯知识问题的交流,而是建立在一定情感基础上的交流与分享。小组合作具有凝聚力、战斗力,有问题共同面对解决,有困难相互鼓励,有快乐共同分享,可见,小组合作是个人意志力增强和发生作用的重要条件。
让个体化提问取代泛化提问,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提问是无关痛痒的泛化提问,学生只要说“是”“对”就可以敷衍过去,难以培养学生的注意、情感、意志。相反,如果把问题具体化,把提问的对象具体化(如点名提问),被提问到的学生就会特别关注你的问题,还没提问到的学生也会很关注你的问题,这种个体化的提问比泛化提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
二、感知觉
运用好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事实证明,如果教师所教知识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课堂的反应是良好的,相反,则是沉闷的,甚至是无效的。
运用好感知的背景差别规律。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粉笔。
运用好感知背景与活动规律。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如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好感知的组合规律。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稍作调整,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绘制图表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运用好感知的交替规律。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是更为全面的。我经常采用“问题——阅读——思考——答问——整体朗读(已正确回答的重要观点)”的教学方式,可有效地达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的“五到”教学效应。
三、思维与推理
启迪思维,科学认知。思想品德新编教材体现“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具有突出过程性、注重生成性、实践性等特点。在四大板块中,“探究园”的生活情境具有直观性,接近于直觉,同时,它提出的问题具有概括性,接近于思维,我们可以借助“探究园”提供的背景,再现生活,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是一种现象”,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教学中通过训练学生“在再现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再现实践中感悟问题→在分析比较中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逻辑推理,理性认知。在“探究园”教学的基础上逐层推进,不断深化,做到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化系统,最终解决所要探究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推理认知过程。例如,八年级“1.2明辨是非”所要探究的是“如何学会明辨是非”的问题。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要把“探究园”的等价交换、打抱不平、好样的、作贡献等四个“班级风景点”进行问题归纳,构成一个知识面——明辨是非问题,完成一个“由点到面”的第一道深化过程。其次,进入“心灵导航”,对“班级风景”里出现的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学习是非、良知、判断、选择等理论知识,完成“由表及里”的第二道深化过程。再次,通过“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两个环节,进行知识迁移,把课文情景迁移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把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判断能力和具体动上来,完成“由此及彼”的第三道深化过程。
责任编辑 魏文琦
让合作、交流、分享取代“大满灌”,消除恐惧、自卑与自闭。小组合作是一种近距离接触,让人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小组同学之间没有代沟,是平等的关系,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地向组员提出,自己有疑惑的问题可以主动地向组员发问。同龄同学之间的际遇相近,思维方式相近,具有可信关系,自己知道的东西可以高兴地和组员分享,这种交流与分享不是纯知识问题的交流,而是建立在一定情感基础上的交流与分享。小组合作具有凝聚力、战斗力,有问题共同面对解决,有困难相互鼓励,有快乐共同分享,可见,小组合作是个人意志力增强和发生作用的重要条件。
让个体化提问取代泛化提问,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提问是无关痛痒的泛化提问,学生只要说“是”“对”就可以敷衍过去,难以培养学生的注意、情感、意志。相反,如果把问题具体化,把提问的对象具体化(如点名提问),被提问到的学生就会特别关注你的问题,还没提问到的学生也会很关注你的问题,这种个体化的提问比泛化提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
二、感知觉
运用好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事实证明,如果教师所教知识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课堂的反应是良好的,相反,则是沉闷的,甚至是无效的。
运用好感知的背景差别规律。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粉笔。
运用好感知背景与活动规律。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如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好感知的组合规律。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稍作调整,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绘制图表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运用好感知的交替规律。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是更为全面的。我经常采用“问题——阅读——思考——答问——整体朗读(已正确回答的重要观点)”的教学方式,可有效地达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的“五到”教学效应。
三、思维与推理
启迪思维,科学认知。思想品德新编教材体现“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具有突出过程性、注重生成性、实践性等特点。在四大板块中,“探究园”的生活情境具有直观性,接近于直觉,同时,它提出的问题具有概括性,接近于思维,我们可以借助“探究园”提供的背景,再现生活,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是一种现象”,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教学中通过训练学生“在再现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再现实践中感悟问题→在分析比较中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逻辑推理,理性认知。在“探究园”教学的基础上逐层推进,不断深化,做到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化系统,最终解决所要探究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推理认知过程。例如,八年级“1.2明辨是非”所要探究的是“如何学会明辨是非”的问题。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要把“探究园”的等价交换、打抱不平、好样的、作贡献等四个“班级风景点”进行问题归纳,构成一个知识面——明辨是非问题,完成一个“由点到面”的第一道深化过程。其次,进入“心灵导航”,对“班级风景”里出现的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学习是非、良知、判断、选择等理论知识,完成“由表及里”的第二道深化过程。再次,通过“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两个环节,进行知识迁移,把课文情景迁移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把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判断能力和具体动上来,完成“由此及彼”的第三道深化过程。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