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必然要和别人进行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和发展的基础。个人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社会心理学家安东尼·罗宾认为:“人生中最大的财富是人际关系。”所以培养幼儿间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保持心境轻松、平稳、态度乐观。不良的人际关系,可干扰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焦虑、不安和抑郁。严重不良的人际关系还会使人惊恐、痛苦、憎恨或愤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恶劣的情绪实际上是对身心健康的最大摧残,若是任其泛滥,即使再好的营养补品,再佳的健康锻炼,也无法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处世技巧,将有助于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据悉,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曾对1万多案例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的85%决定于人际关系。记得在教育报上刊登这样的一则报道:青少年犯罪和军人缺乏指挥能力等问题的存在,与他们在幼年时期没有和同伴形成满意的关系有关,可见,幼儿时期是交往态度与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
刚从家庭小圈子中走出来的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还很差。尽管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里有那么多的小伙伴,但他们不会友好的交往。有的幼儿在家独自惯了,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而有的则因为在家中霸道惯了,常常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或伤害同伴。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程序。
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对交往的程序不了解。如玩玩具都得经过玩具主人的同意,争取“主人”同意的过程又必须是幼儿自己协商的活动。而幼儿所看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就去拿,不管这个玩具是谁先拿到的,这样往往引起“冲突”,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交往的成功或失败,老师应特别关注,鼓励失败者学习“求人”的本领,如“你去跟他说好话吧”等作为间接引导,让幼儿自己获取协商的经验,激发幼儿主动交往的愿望和训练独立交往的能力。在交往的实践中逐步了解交往的程序。
为幼儿创造交往机会。
尽管幼儿交往能力要教师的指导,但是他们也需要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多给幼儿提供一些轻松自由、感兴趣的合作活动,也是促使幼儿交往的一个好办法。我常给幼儿提供一些餐具、玩具娃娃,让他们自由组合玩耍。孩子们在开展“娃娃家”的活动中,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妈妈”、扮起了“爸爸”,一起带着孩子上街买东西,一起送孩子去幼儿园,一起接孩子回家,“孩子”在房中看书,“妈妈”“爸爸”一起做饭,然后给孩子吃。孩子们玩得饶有兴致,从中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也逐步产生了交往的兴趣。我经常鼓励班内交往能力弱的幼儿去参加一些交往性强的活动。如“扮商店售货员”,他们在游戏中语言交往很少,总处于被动的回答状态,于是,我请班上能力强的幼儿与他们一起玩,主动与他们交谈,充分体验交往中的愉快感。
教给幼儿交往技能。
幼儿喜欢与同伴交往,但由于缺乏交往的能力,因而在交往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有时甚至伤害同伴。因此,必须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首先是让幼儿学会在交往中必须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告诉幼儿只有懂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在一起,也才愿意把心爱的玩具给他玩。又通过看图讲述和各种游戏不断巩固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对在实践活动中礼貌用语用得好的幼儿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如在“娃娃家”活动中,我扮“客人”到娃娃家做客,幼儿能热情地招呼我:“阿姨好,请坐,请喝茶,请吃水果……”由于幼儿经常在这一类游戏中锻炼,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些不爱说话的幼儿能主动跟小朋友和老师交谈了,并且能大胆、有礼貌地交谈。
幼儿在交往中出现的好例子,我就帮孩子以情境表演的形式重现出来,让幼儿模仿学习;对于那些伤害别人的行为也及时进行教育、纠正,并帮助幼儿判断,哪些行为是别的小朋友能够接受的,哪些是不能够接受的。从而使幼儿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他们能恰当控制交往行为。
教育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不仅要想到自己的情感,也要考虑他人的情感。如学期初,我班智力区新添了一些玩具材料,小朋友都想玩,有的抱盒子,有的拿球……我请幼儿讨论:“这么多人想玩,应该怎么办?”小朋友说:应该互相谦让,今天你玩,明天他玩。虽然幼儿知道要互相谦让,可真正能够按照要求去做的却不多。小朋友在游戏时,我同他们一起商量控制人数的规则:每次只可以四人玩,每人每天只能玩一次;看到人够了就要玩其他游戏,下次再玩。最后评价时,我积极鼓励互相谦让的幼儿。
综上所述,如果老师在幼儿一进入集体生活,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愿望,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对孩子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
社会心理学家安东尼·罗宾认为:“人生中最大的财富是人际关系。”所以培养幼儿间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保持心境轻松、平稳、态度乐观。不良的人际关系,可干扰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焦虑、不安和抑郁。严重不良的人际关系还会使人惊恐、痛苦、憎恨或愤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恶劣的情绪实际上是对身心健康的最大摧残,若是任其泛滥,即使再好的营养补品,再佳的健康锻炼,也无法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处世技巧,将有助于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据悉,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曾对1万多案例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的85%决定于人际关系。记得在教育报上刊登这样的一则报道:青少年犯罪和军人缺乏指挥能力等问题的存在,与他们在幼年时期没有和同伴形成满意的关系有关,可见,幼儿时期是交往态度与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
刚从家庭小圈子中走出来的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还很差。尽管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里有那么多的小伙伴,但他们不会友好的交往。有的幼儿在家独自惯了,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而有的则因为在家中霸道惯了,常常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或伤害同伴。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程序。
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对交往的程序不了解。如玩玩具都得经过玩具主人的同意,争取“主人”同意的过程又必须是幼儿自己协商的活动。而幼儿所看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就去拿,不管这个玩具是谁先拿到的,这样往往引起“冲突”,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交往的成功或失败,老师应特别关注,鼓励失败者学习“求人”的本领,如“你去跟他说好话吧”等作为间接引导,让幼儿自己获取协商的经验,激发幼儿主动交往的愿望和训练独立交往的能力。在交往的实践中逐步了解交往的程序。
为幼儿创造交往机会。
尽管幼儿交往能力要教师的指导,但是他们也需要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多给幼儿提供一些轻松自由、感兴趣的合作活动,也是促使幼儿交往的一个好办法。我常给幼儿提供一些餐具、玩具娃娃,让他们自由组合玩耍。孩子们在开展“娃娃家”的活动中,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妈妈”、扮起了“爸爸”,一起带着孩子上街买东西,一起送孩子去幼儿园,一起接孩子回家,“孩子”在房中看书,“妈妈”“爸爸”一起做饭,然后给孩子吃。孩子们玩得饶有兴致,从中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也逐步产生了交往的兴趣。我经常鼓励班内交往能力弱的幼儿去参加一些交往性强的活动。如“扮商店售货员”,他们在游戏中语言交往很少,总处于被动的回答状态,于是,我请班上能力强的幼儿与他们一起玩,主动与他们交谈,充分体验交往中的愉快感。
教给幼儿交往技能。
幼儿喜欢与同伴交往,但由于缺乏交往的能力,因而在交往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有时甚至伤害同伴。因此,必须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首先是让幼儿学会在交往中必须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告诉幼儿只有懂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在一起,也才愿意把心爱的玩具给他玩。又通过看图讲述和各种游戏不断巩固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对在实践活动中礼貌用语用得好的幼儿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如在“娃娃家”活动中,我扮“客人”到娃娃家做客,幼儿能热情地招呼我:“阿姨好,请坐,请喝茶,请吃水果……”由于幼儿经常在这一类游戏中锻炼,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些不爱说话的幼儿能主动跟小朋友和老师交谈了,并且能大胆、有礼貌地交谈。
幼儿在交往中出现的好例子,我就帮孩子以情境表演的形式重现出来,让幼儿模仿学习;对于那些伤害别人的行为也及时进行教育、纠正,并帮助幼儿判断,哪些行为是别的小朋友能够接受的,哪些是不能够接受的。从而使幼儿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他们能恰当控制交往行为。
教育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不仅要想到自己的情感,也要考虑他人的情感。如学期初,我班智力区新添了一些玩具材料,小朋友都想玩,有的抱盒子,有的拿球……我请幼儿讨论:“这么多人想玩,应该怎么办?”小朋友说:应该互相谦让,今天你玩,明天他玩。虽然幼儿知道要互相谦让,可真正能够按照要求去做的却不多。小朋友在游戏时,我同他们一起商量控制人数的规则:每次只可以四人玩,每人每天只能玩一次;看到人够了就要玩其他游戏,下次再玩。最后评价时,我积极鼓励互相谦让的幼儿。
综上所述,如果老师在幼儿一进入集体生活,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愿望,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对孩子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