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理论范畴和理论逻辑的新探索——评孙绵涛教授的新作《教育管理学》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1983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绵涛教授撰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管理学》于2007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积二十多年教育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之所得而撰写的一部教材式专著,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范畴与理论逻辑进行了新的探索。
其他文献
贾根良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可以同时达到激发创新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不仅是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知识性劳动失业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可能为中国化解长期无法得到解决的科技与生产相脱节的老大难问题开辟一条意想不到的新道路。陈劲则系统地概括了知识密集型服务的特征,提出了一套系统测度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的新的指标体系,以期在传统的基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之外,为中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可行的指南。刘小军借鉴内部化理论,把外包看作外部化,对目前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的外包业务为什么会得到迅速发展在理论上进行
张立文认为,范阮攸的《论语愚按》,宗朱熹《论语集注》,以发《论语》本义与孔子本意。该书体例严密、统属有度,列夫子盛德格言于前,记门人言事于后,就篇求类、就章求意。正是由于他立足于朱子学视阈以诠释文本本义,使《论语愚按》一书在发明孔子本意、阐发自我邃思新解的同时,也使该书镌上了深刻的理学特质,朱熹在越南黎、阮两朝儒学发展之影响可见一斑。向世陵认为,黎敌的易学是以理学为指导,但又与中国理学传道传心的重心有异。“时中”作为黎敌最重要的易学原则,是孔子随时取中“赞易”的结果。黎敌既肯定程朱的义理易学,又在不少方面
通过采用计量追踪法对当前教育知识转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教育知识转化在渠道、内容和接受者方面存在着问题。教育科研知识朝向实践的转化与学校的资金、校长对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做法、教师对改善自己工作现状的渴望、最近教育主管机构强烈推行的教改做法与具体教学实践的要求,以及教育知识创造者对知识开发和传递的态度等因素直接相关。知识转化不仅是一个传播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对教育发展所依赖的知识背景的认识问题。
理学曾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维形态,但进入清代中期,已逐步走向衰微。到19世纪中叶以后。本已边缘化的理学更是成为了中国近代“新学”的对立物而遭到多方面的批判。然而,在中国的近邻越南,却有黎敌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仍然以理学为学术真谛,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基于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相应的政策建议是: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把地方促发展和中央给补偿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有质量的公平增长”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发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对教育公平发展的作用,并实行相应的问责制度;建立全国通用的义务教育卡,取消义务教育学校借读费,完善异地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资助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民办学校。
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和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6年11月3—7日联合举办了研讨会。大会对德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德育学科建设以及教师专业化与道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6年,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理论,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化。本报告依据2006年度有关报刊刊载的文章,对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些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目前,至少有两种用来检验教育生产效率和效益的范式仍引人注目: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仍然致力于改善测量经费投入的方法,重新定义和设计评估教育生产过程的模型,以便以投入与教育服务产出的关系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如何最大化学生的产出;公共选择经济学框架集中分析在公共教育系统内群体及个体经济的、组织的以及政治的动机如何影响他们各自的行为,研究者以这种非市场行为动机的研究为基础,试图解释和预测教育成本和教育组织产出情况。无论研究者喜欢哪种规范的研究框架,教育生产效率研究最终的目的,是扩大和改善提供给孩子的教育机会的数量和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四川师范学院教育系,始建于1960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负重自强和顽强拼搏,学院现已建成一支年富力强,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学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为了一所颇具办学特色,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均有所作为的学院。
三年制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能胜任中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教学,并能适应中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分科课程教学的复合型师资。这既体现了师范院校的本质追求,满足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又兼顾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且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际。三年制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必须通过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途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