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 先要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hongju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海藩(1935~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发展中国论坛(CDF)顾问。
  
  “农业问题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历来是农业立国,农村问题解决好了农业好了,中国经济就有底气了。我国有三分之二人口在农村,最需要也最应该改变的,就是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国家面貌才有可能获得根本改善。”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刘海藩开宗明义,道出了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刘海藩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60年代,初到中央党校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虽然“文革”十年身遭迫害下放基层,但他对党和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政治经济理论的研究与思考没有停止过,这段不幸遭遇也从客观上使他得以从更为广阔的视角了解中国社会,更加深刻地辨析社会、政治、经济理论问题。
  1977年,刘海藩重回中央党校之后,十余年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广泛的国情状况的深厚积淀,使他形成了对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特有的认知方式,形成了理论创新的迸发态势。1979年他提出了商品经济的观点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同年发表论文《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调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理论界私有化思潮泛滥时,他在中央党校课堂及各种研讨会上严肃批评私有化、否定公有制、特别是贬损国有经济的错误观点。新世纪初,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产生了各种歧义,特别是混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区别的时候,刘海藩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四个基本特征”,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框架;2005年4月,他发表了《谈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文章,强调克服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关于“三农”问题, 刘海藩上世纪末即发表文章提出:“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根本依托在农民的积极性与聪明才智”。他在政治、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前瞻性、突破和成果,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对农村社会的高度关注,决定了他对“三农”问题认识的理论价值。
  刘海藩长期高度关注农村社会也还有一个根本因素,就是他反复强调的:“我是农民家庭出身!”
  近日,在刘海藩的家中,《经济》记者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刘海藩以改革开放为界限,把农村发展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他说:“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艰辛探索和后30年不断深化的积极改革,农村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但却一直没有解决好。”他从切身经历和感受谈起——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村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好”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毛主席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尽管人们一直对以“大跃进”为代表的那个时期的农村工作持严厉批评态度,但是那个时期对农村的重视和对农业发展的探索精神,还是可贵的。当时的形势是,新中国成立快10年了,整个国民经济较旧中国有很大的发展,中央希望农业有更快的发展,但是各级干部头脑都膨胀了。
  1958年,我在湖南株洲市委工作,下面报上来“万斤亩”的材料,我随口说了句粗话:“屁弹琴”。第二天,我跟随市领导去看了那片稻田,确实长势不错,但我是农民家庭出身,大抵能估出亩产也不会超过800斤。收获时我参加“验收组”到现场验收,看到农民一边收割脱粒,一边挑来过秤后挑进仓库,结果几亩地的粮食秤个没完。我悄悄跟到仓库一看,明白了,原来他们是前门挑进后门挑出,从坡后绕过来再放到秤板上过称。那个时期出现的错误,既表现在路线选择的脱离实际,也表现在思想作风的唯心主义,带来工作上的弄虚作假,其根源在于急于发展的急躁情绪。
  新中国前30年的农村工作处在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后30年实施了很多惠农政策,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就是改革开放了30年,我们还是没有真正解决好农村问题。
  时至今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社会发展的滞后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市场的自主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也就是说解决好农村问题的路还很长。
  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改变二元结构,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着眼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与城市改革和发展相比,农村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了,主要是没有在改革之初很好抓住农村发展的契机,推动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2001年时,中央曾经专门组织从研究劳动价值论入手、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后来也相继制定了一些分配条例,但是10年过去了,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仍然在扩大,这很值得研究。
  这些年,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税、种粮补贴、农村社保、公共设施建设等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上,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原因固然有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众多的问题,但更有某些执行环节的扣截留,政策一到农民手中,实惠微乎其微。
  中央实施的转移支付性质的政策、扶农惠农的政策,当然是正确的必要的,因为这些政策实际上也有向农村、向农业还债、回报的性质。但这些政策实施以后,为什么效果不尽如人意呢?关键是要把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建构农业发展的内生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就是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现代化的农业与现代化的工业齐头并进。这就需要改变把一切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把工业和城市废污料向农村排放的老路,在战略、规划、布局上真正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城市和乡村共建社会主义现代文明。
  所以说,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改变二元结构,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着眼点。同时,这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需要,是农村发展步入科学化轨道的基本前提。
  
  “这些问题也是其他国家在相同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是世界性的,然而,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再重复他们的错误”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开展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各种误区。比如“城镇化就是为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一个不确切的概念。传统农业方式下的人多地少,才有剩余劳动力,而新农村开发和建设,不是基于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而言,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组织形态意义上的规模开发和产业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开发和基于现代农业基础上的全产业链培植,也包括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生产力,但是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了。当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民工进城,有其历史必然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些年来,有些地区,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都进城务工或经商了,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这些真正的“剩余劳动力”了,以致使本来稀缺的耕地有些撂荒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与乡村道路建设都没有人搞,更甭说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了。所以,现在必须真正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和依靠有文化的青年壮年农民安心、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另一个问题是,农村的大量土地尤其耕地被工业园区和城镇化地产商圈走了,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就没有了。新农村建设的概念,绝不仅仅是工业园区和城镇地产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基于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基地以及物流销售和服务等整体经济产业的开发。如土地被城市过度占用,就会影响现代农业的全面建设。此外,由于整体经济结构的缺陷和社会改革配套的脱节,造成农民“由农而工”的身份转换的脱节,农民失去了土地之后,带来的隐患和后果肯定相当严重。而耕地流失和破坏造成的粮食生产难以保障的隐患,更加可怕。
  还有一个问题,农民和农村小企业的钱存在银行,贷款时,农民和小企业都没有足够的抵押资产而贷不到款。这样的金融环节也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劳动力、土地、金融资产,是最重要的优质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试想,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土地被城市开发商拿走、农村人的金融资产存到银行只能由城市里商家贷用。这些要素缺失,农村的发展何从谈起。不仅如此,各种社会资源比如教育、医疗、社保、公共设施等等,都倾斜到了城市;再比如,农产品销售中的多半收入被城市多道的流通环节占有;农民又没有定价权,没有市场话语权。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认识层面的、政策层面的、措施层面的问题,也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因素。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研究。这些问题也是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相同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是世界性的。
  保障农民经济利益,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
  要避免重蹈国外的覆辙,最重要的是要把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放在首要位置。保障农民经济利益,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有效激发农民的热情和智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
  如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农民的信任、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也是我们一定要在“新农村”之前加上“社会主义”的特殊意义所在,把农民利益和民主权利放在首位,也是我们党的宗旨和一贯主张。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决定成败。
  解放初期,农民对政府的信任,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高涨的热情。这种信任源自何处呢,一是分得了土地有了经济利益的保障,二是参与政治有发言权有了民主权利,从实际生活中切实体会到、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归属感、有幸福感。现在农民的心态变得复杂了,虽然有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思想变得多元化的因素,但是也不能排除有侵害农民利益、忽视农民民主权利和各种社会不公、官员腐败等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发生了变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决议,这对建设先进文化至关重要。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文明,社会文化的主导方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包括执政文明,执法文明。所以,全社会的文化思想建设,既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自身的社会思想建设,这方面也要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希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也希望农村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是需要把农民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摆在首位,以培养健康、文明、积极、有为的新农民,建设民主、和谐、富裕、幸福的新农村。
  
其他文献
有这么一家公司,用14年的时间追逐着一个梦想:一个“改变”的梦想,一个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  有这么一家公司,不断奉献出精品工程:韶山东路、护潭广场、三大桥北引线、泗州中路、熙春路延长线、柏荫路、实验山廉租房、麓兴佳园廉租房每一件作品都是那么光彩照人。  有这么一家公司,他们人虽然不多,但却拥有智慧、充满激情。在坎坷面前,他们毫不气馁;在成功面前,他们淡然微笑。他们说,梦想还在远方,他们需
期刊
云峰,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央书画研究院院士,北京名人书画院高级院士,其书法以行、楷、隶、篆见长,风格凝练而富有新意、浓墨有度而又章法严谨;其作品继承传统、博采众长、自成一派,屡次在国内外展览获奖,同时作为礼物赠与美、日、意、韩等多国贵宾,还曾为中国奥运大讲堂题写坛名,在国内外广泛享有美誉。  古人云,字如其人,讲的是人与字的气韵合一。年近八旬的老人,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双
期刊
周天勇,1958年生于青海省民和县,祖籍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下过乡,当过公社干事,1980年从青海省民和县建委考入东北财经大学投资系。此后的14年里,周天勇在东北财经大学学习和工作,并拿到博士学位,在东北财经大学期间,经济理论方面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东欧经济学各流派、西方经济学;并学习了货币银行、财政税收、会计、统计、工业经济等部门经济学。1994年,他调入中央党校任教和研究工作,现任中央党校
期刊
不毛之地藏潜力    余勇,浙江人,1993年到上海从事制造行业,2003年房地产行业风生水起,余勇毅然去香港改行做起了房地产,经营楼盘与楼盘之间的买卖。学习到了一些房地产开发的经验,2003年年底,余勇回到内地,先后在二三线城市搞投资开发,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2007年,包头市高新开发区到上海招商引资,其下包头市滨河新区招商引资的展牌牢牢地吸引住了余勇的目光。  滨河新区,取义“黄河之滨”,位
期刊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总体看,我国经济仍处于由危机应对向常规增长转型的过程之中,也正在开始由传统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在不断调整、退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以居民家庭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调整为基础的发展方式转型正在逐步推进,家庭购买活动和企业转型升级活动对消费、投资增长成为深层次决定性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
期刊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势在必行  在各种运输手段都已取得较为充分的发展后,如何推动中国交通运输业由传统转入现代,推动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联合协作,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的历史机遇期。  面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瓶颈”和存在明显的短板,交通运输部部李盛霖强调,如果不抓住时机,适时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以及建设以综合运输体系
期刊
归根结底,货币的强势源于国力的强盛。不断增强国力才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力和硬道理    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第二大贸易国,中国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和对其他国家经济事务的影响力,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备受关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暴露出了在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中过度依赖美元的弊端,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近期,央行和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的系列举措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
期刊
中国第一款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广汽本田“理念”首款量产车型S1终于在去年广州车展上亮相。说它“终于”,是因为广本“理念”发布到现在已经3年过去了,3年中,充满了期待,充满了悬念,也充满了争议,争议的不是对产品本身的评价,而是合资企业应不应该做自主品牌这个大战略认识上的分歧。  无论这场争论将延续多久,也无论这场争论最后的结论如何,广汽本田打造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理念”,及其在业界掀起的轩然大波,都将
期刊
锐意创新兴产业    余华军,中共党员,浙江省开化县篁岸村党支部书记、浙江益龙芳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开化金茂茶场场长、开化茶树花研发中心主任,余华军的这些职务都是一个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身份的转变,而他的事业也是从这小小的茶树开始的。  在余华军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理念推动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并且加强开化龙顶品牌建设,将益龙芳牌开化龙顶成功打入世博会,同时将全县数万亩茶树上原本荒废的小小茶树花做出了
期刊
《经济》: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是最有挖掘价值的,无论是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非常大。金坛曾经有“江东第一福地”的概念。“江东第一福地”也是“江南第一福地”。历史上,江南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物产丰富,环境优美,特别适合人类居住。“江东第一福地”,无论是对于金坛旅游业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一张非常好的牌,一个非常好的亮点。那么,站在今天的角度,如何看待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财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