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syysy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形成“科学概念”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前概念”。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并运用学生的“前概念”,真实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真切把握“科学概念”的生长支点,通过迁移与逆转,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有效促进学生深度思维、深度学习,解决“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关键词:前概念 科学概念 概念教学 迁移 逆转
  “前概念”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在形成“科学概念”之前,由于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科学概念”是学生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
  《学习科学的关键词》一书指出:“无论是无视儿童的已有概念而只管知识的灌输,还是已经意识到儿童先前概念的存在而试图用科学概念去取代,事实证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很难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有时还会导致学生迷思概念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由于“前概念”的先入为主,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科学概念”;如果教学方式失当,“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会变得异常困难。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并运用学生的“前概念”,真实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真切把握“科学概念”的生长支点,通过迁移与逆转,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有效促进学生深度思维、深度学习,解决“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一、迁移——“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顺水推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寻求发展。小学数学知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成为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以引思、回顾、概括、归纳旧知为起点,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使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从而让“科学概念”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片段1]分数的意义
  师 (出示:数源于数)谁来把华罗庚先生的这句话读一读。
  生 数(shu)源于数(shu)。
  师 真的这样读吗?先保留你们的看法。(依次出示1个、10个、100个乒乓球)1个乒乓球可以用1表示,10个乒乓球怎么表示?
  生 可以用10表示。
  师 对,这个问题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问一个五年级水平的问题:10个乒乓球还可以用哪个数表示?
  生 可以用“1”表示,把10个乒乓球看成一个整体。
  师 那100个乒乓球可以用哪些数表示呢?
  生 可以用100表示。
  生 可以用“1”表示,把100个乒乓球看成一个整体。
  生 可以用“10”表示,把刚才的10个乒乓球看作“1”,那就有10个“1”。
  师 我们可以把1个乒乓球看作“1”,也可以把10个乒乓球甚至100个乒乓球看作“1”。我们还能把什么看作“1”呢?
  生 把1000个乒乓球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用“1”表示。
  生 把班上48个同学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用“1”表示。
  生 把我们五年级所有师生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用“1”表示。
  生 把我们盐城的所有市民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用“1”表示。
  师 看来这个“1”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这个“1”与我们一年级学的“1”有什么不同呢?
  生 这个“1”表示特殊的含义,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
  师 我们给这样的“1”一个特殊的名字:单位“1”。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分数跟这个单位“1”会有什么关系呢?你能猜一猜吗?
  生 分数是由这个单位“1”分出来的。师你的这个想法真的很新颖:分数是分出的。你能再说一说怎么分吗?
  生 平均分。
  师 你说得真好!(出示图1~图3)现在请大家看这样三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数,为什么?
  生 把一张圆片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3份,就是3/4。
  生 把一個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3份,就是3/8。
  生 把这些圆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1份,就是1/3。
  师 你能用一句话把所有的分数都表示出来吗?
  生 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教师板书“分数的意义”,学生齐读。)
  师 分数能不能也数出来呢?
  生 如5/8可以这样数:1/8、2/8、3/8、4/8、5/8。它是由5个1/8组成的。
  生 像4/7可以这样数:1/7、2/7、3/7、4/7。它是由4个1/7组成的。
  师 像1/3、1/8、1/7这些数,我们把它叫作分数单位,分数就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出示:数源于A)现在你觉得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生 数(shu)源于数(shu)。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数源于数”做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用数乒乓球来唤醒学生对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和一个整体的感知,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单位“1”的理解。这样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导在核心处,点拨在关键处。教师先引导学生联想分数是分出来的,弄清了怎么分,分数意义的概念也就清晰明了;再引导学生感悟分数也可以数,既巧妙地渗透了分数单位的教学,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其实,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但是教材编写中,考虑到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一些概念的教学往往是分几节课或几个学期来完成的,这样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概念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一些有联系的概念,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尤其是在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将概念进行比较、分类,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概念系统,从而进行有效认知、理解和应用。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这一概念时,就可以分别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进行对比,发现三者之间的异同,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形成更清晰的表象。   二、逆转——“前概念”到“科學概念”的拨乱反正
  有些“前概念”是正确的,对学生学习数学存在正面促进作用。有些“前概念”是错误的,会阻碍学生构建正确的数学概念。这些错误的“前概念”的产生,有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也可能是因为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有概念的局限,还可能是因为进行了不当的类比等。但不论是哪种原因,它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不容易被解构。如果教学中只是把正确的概念强加给学生,那么他们只能暂时被动接受,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原有的“前概念”上去。
  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一般要经历“醒”“省”“行”三个阶段。“醒”是指善于发现、了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并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原来的认知是错误的。“省”是指让学生反省,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为什么错。“行”是指通过行之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片段2]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 (出示首尾相连处用铆钉连接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老师手中有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框架,谁来用手拉一拉这两个框架,看看有什么发现?(指名一位男生来拉三角形框架,结果框架无变化;指名一位女生来拉四边形框架,结果框架从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并且在不断变化。)
  师 是不是因为这个女同学的力气比男同学大呀!
  (学生哄堂大笑。)
  生 不是的。是因为三角形不易变形,而四边形容易变形。
  生 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 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同样长的小棒,请利用这些小棒分别摆出三角形和四边形,看看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或四边形。
  (学生分组活动后交流。)
  生 我们小组摆了两个三角形,它们是一样的;摆了两个四边形,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生 我们小组每人摆了一个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一样。
  生 我们小组有两个人摆的是正方形,大小一样,但还有两个人摆的四边形不同,不是正方形。
  生 我们小组发现,用三根小棒只能摆成一种三角形,但用四根小棒能摆成不同的四边形。
  生 这可能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易变形吧。
  师 大家说得很好。两次操作,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三角形的确具有稳定性。其实,这个原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请大家欣赏这些图片。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前,学生已有“前概念”“四边形也具有稳定性”的错误,因为家里的门、窗、桌子等多数都是四边形,都不易变形。其实,门、窗、桌子等是具体的、有内部的实物,与我们研究的抽象的、无内部的四边形图形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教师创设情境,先让学生拉一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得出结论:三角形不易变形,而四边形容易变形。此时,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暴露出“前概念”的错误。教师再次安排学生活动:用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四边形。通过活动,学生发现,摆出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是一样的,而摆出的四边形有多个不同的样子,从而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个“科学概念”再无疑虑。最后,教师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三角形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引起概念冲突,经历“醒”“省”“行”的三个阶段,使学生在概念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当前,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对结论的解释和整理,使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机会,缺少进行侧重于探索性、发现性的数学思维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利用实践操作,强化体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体验,去建构“科学概念”,享受数学探究的乐趣。同时,可以利用富有实用性、生活性的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去解决。例如,学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如何让原本摇晃的椅子变得稳固?可以让学生去尝试、体验。只有让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概念,运用到学习与生活实际中,才会使概念真正巩固下来。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元、开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以不同教学资源支持下的同课异构教学为例,发现选择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相关路径:通过研读教材、对比取舍、引发体验等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遴选优化;通过确定学习导航、变换教学方式等策略,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关键字:教学资源 遴选优化 合理运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
期刊
常有机会和中小学生说说话,同学们愿意对我说心里话,可能是因为他们看出我对所谓“成功学”的不以为然,看出我不会对他们“励志”,看出我不鼓励他们参与其所不屑的“竞争”,看出我比较重视他们的兴趣所在,于是会有平等的交谈。我会问他们累不累,作业多不多,有没时间读想读的书,爱看什么类型的电影,等等。在谈得比较投机时,我会问他们“在学校喜欢哪些同学”“爱上哪门课”“以后想干什么”等等。有时,一问一答简单到只有
期刊
摘 要:《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教学,以课前问卷和访谈了解学情为基础,在抽象与形象中架桥、在正确与错误中辨析、在有限与无限中提升,使教学难点切实有效地得到突破,从而提升学生思维,完善学生认知。  关键词:抽象与形象 正确与错误 有限与无限  一、问题与分析  “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承接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同时又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期刊
摘 要:“一对一”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核心是推进学生思维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一对一”环境下的学习为英语阅读教学的范式构建搭建了新的平台。“一对一”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范式构建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围绕主题,预习分享;二是真实情境,任务学习;三是检测跟进,有向突破;四是回归生活,综合运用。  关键词:“一对一”环境 教学范式 思维方式  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目标正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
期刊
摘 要: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新增设的“数学广角”,进一步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一课教学,用数学的思维提出问题、用数学的策略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归纳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培养对应思想,在体验中培养抽象思想,在探究中培养化归思想,在总结中培养模型思想。  关键词:数学广角 对应 抽象 化归 模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
期刊
摘 要:日本的小学国语教育一贯重视初读与精读。初读为精读确定阅读起点,通过预设误读,为精读“定向”;及时反馈,为精读“导航”。精读为初读赋予价值,纠正初读误区,扫清初读盲区,深化初读方法。初读与精读统一于个体阅读的进程中,将二者有机融于阅读教学,推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卓越阅读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初读 精读 白石范孝 单元教学  日本的小学国语教育一贯重视初读与精读,立足初读展开读书指导研究的更
期刊
摘 要:针对当前磨课环节教师更关注学生“说”这一倾向,建议练就听、读、写、思四方面的基本功。营造对话情境,通过听语病、听疑惑,练就“听”的技巧;认真揣摩,通过读懂表达特点,读出文字的味道,观照“读”的视角;设计迁移训练,通过关注语言特色,着眼写作目标,把握“写”的层次;立足整体,通过提炼主问题,搭建思维阶梯,强化整体思维,聚焦“思”的重心。  关键词:对话 揣摩 迁移 整合  在当前的磨课环节,很
期刊
摘 要:对日本小学国语教材中《一朵花》一课的三篇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感受其在重视导入、关注人物、讲求对话、以生为本等教学环节中渗透的教育智慧,洞悉其在线索、“人物”侧重点、对“高潮”的处理、评价方式中投射出的教育理解,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多课时教学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国语教育 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 比较分析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基石。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
期刊
摘要:“认识平面图形”是学好立体图形,乃至整个几何知识的基礎。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需要学生理解其概念本质,单纯地通过看、听、说的方法不足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图形。《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学,从以“原形”为基石,建立表象,加深认识;以“操作”为渠道,凸显本质,明确特征;以“练习”为辅助,理解概念,形成体系。  关键词:认识平面图形 原形 操作 练习  “认识平面图形”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它是
期刊
摘要:数学游戏化学习就是把数学学习与游戏元素相结合,把“学”转化成“玩”,能够让儿童成为儿童,让游戏属于儿童,让数学成长儿童。通过合群的共同体建构,优化数学游戏化学习的心理机制;通过合理的情境化设计,建构数学游戏化学习的课程内容;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经历数学游戏化学习的完整体验。  关键词:游戏化学习 共同体建构 情境化设计 边缘性参与  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及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儿童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