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黄山》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1988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先谈谈本文的写作缘起。  首先要说到蔡澄清老师。蔡老师是我崇敬的导师。1982年我20岁成为中学语文教师。至今,蔡老师的思想、学术及人格始终都对我产生着重要影响。朋友总是问我:为什么三番五次在文章中回忆宣城寒亭?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寒亭我踏上了教育征途,并通过书信幸遇蔡澄清老师,从此立定了当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志向,并坚守至今。时至今日,所得虚名不少,心中深感愧对恩师。但有一条,我在内心有一份得意,那
[摘 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整体。系统理论强调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系统中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构建数学教与学的共生共创的系统,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通过深入剖析整合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明整合的本质特性及其内在过程,推动实质意义的整合,从而增强系统功能。  关键词:系统论;信息技术;整合;数学教学]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导演、刘震云老师编剧的一部颇具争议话题色彩的影片,内容充满独特的现实主义 荒诞主义色彩,用特殊的三重镜头构建“李雪莲”式的小人物的“另类维权”的主观世界。  一、三重镜头切换:情节跳跃的符号  影片在“第三者”轻描淡写的讲述中拉开序幕,放弃感情立场和人性评判,让一切感观世界交给受者体会咀嚼。第一次映入眼帘的是圆形构图,恍如中国传统古典主义山水人物画作般圆融凸鲜,镜头直接拉近
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文学艺术中的奇葩。它具有生动活泼、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特点,其优美如幽壑之兰,芳香四溢;又如千年美玉,温圆润泽。千百年来,它以其奇妙的艺术魅力,长盛不衰,备受青睐。  一、体裁特殊,艺术独特之奇妙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诗中之诗”,讲究对仗工整、遣词典雅,有诗词歌赋的韵律,又有散文的自
很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紧皱双眉,大喊“无内容可写”。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谈的就是积累。学生的写作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积累丰富的材料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  一、背诵积累  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然而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有些同学思维不够灵活,导致他们学习数学时觉得十分吃力,这部分学生最终演变为“学困生”,然而,他们的成绩虽然不是非常优异,但是他们依旧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摆脱消极的情绪,重拾学习动力。本文着重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情感教育]  学困生的学习成
阅卷中经常发现这样的作文:开头结尾大段的排比、比喻,大量地引用名人名言,看上去文采斐然,但大多是与主题无关,空洞堆砌,读来味如嚼蜡。韩愈早就强调过“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一味追求词藻的华丽,却忽视了文章的灵魂——内容。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教师就要紧扣教材,培养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从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热”风靡全球。对外汉语像一门新兴学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但其实早在东汉时期,我国便有了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先例,在这之后历代流行,并于唐朝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本文旨在明确梳理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现状。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发展]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  (一)对外汉语作为专门学科的建设过程  早在
写作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理念:丢掉一切“法”,“法无定法,非法为法”,无论怎么写都是合“法”的。这种要求是针对有一定写作水平的人而言,初中生写作不同于成人,他们写作还未入门,恰恰需要“法”之引导。现行语文教材以主题为单位,以综合性学习为载体,每个单元列举话题材料,但材料的丰富不能代替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写作之法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过程使不少学生走了弯路。  语文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课程
结束了《生命赋》的教学,课堂由拖沓到有序,由沉默到轻松,孩子们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乘着思绪的余温,仔细回顾了这一节课,我意外而又欣喜地收获了两点:  一、给“生命”做道加法  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文本。在解决这个首要问题时,或许还需要不停地追问:“如果不教,孩子会吗?”  “生命赋”这样的标题既大又空,《生命赋》这篇文章对初一的孩子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