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扇窗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konglang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堂中的有效追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窗。笔者试从追问对象、追问技巧、追问时机、追问“注意点”等方面来探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追问。
  「关键词」有效追问 技巧 时机
  何为问?《说文解字》这样阐述:“问,讯也。从口门声。”笔者将“问”字形象地理解成教师用“口”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窗。追问,是架设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阶梯。可见,“追问”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笔者认为,追问对“有效改变语文教学的盲目随意状态,走出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低谷” 有深远影响。当然,追问必须问得有技巧、有实效。在这里,笔者想借用自然界中“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能够激起“千层浪”的“石”必然要沉,即课堂中的主问题设计要考虑其分量,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又要能起到一气呵成之效。其次,这“石”一投,必然要发挥其“投”的效果,而“追问”能起到推波助澜,自然就能使课堂达到“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了。那对于追问我们具体如何操作?笔者给出如下认识:
  (一)明确追问对象
  1、我们不妨多追问自己。一节课的生成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所以我们在课前不妨多追问自己是否真的读懂文本,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对文本以及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因为只有“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课中,我们可以就学生的问题追问自己——“这与教学目标、与‘主问题’能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学生的问题能否生成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当然,这需要该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较高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水平。课后,我们仍应不忘追问,我们可以追问自己课堂上有哪些精彩又有哪些败笔,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教训。笔者相信,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可以从中汲取养料,获得启迪。
  2、我们可以多追问文本。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而语文教学之根是文本解读,所以我们应该多追问文本。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笔者认为,无论教师亦或学生,他们对文本的解读都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正确的解读方是落实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但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笔者曾听过《愚公移山》的观摩课,一位学生说愚公真愚蠢,移山不如搬家,一位学生欣赏智叟的明智,开课教师只是一味地称赞学生很有见地。很显然,这是一种很合学生心意的教学评价,但不容置疑的是,学生疏忽了文本的核心:古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而其实忽略文本核心的又何止参与课堂的学生?这恐怕与该教师对文本的深层解读不够有关。所以,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多追问文本,做足功课,与其鼓励学生误读文本,不如发挥自己积极的指导作用,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正确的、深层次的“对话”状态中去,得真知,述灼见。
  (二)掌握追问技巧
  教学是一种对话,追问可以使对话富有实效;追问是一种机智,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窗。但是,追问并不等于滥问、乱问,它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追问技巧。
  1、课堂追问要把握好三个度:(1)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追问难度要适中。太容易,问等于白问;而偏难,问等于不问。所以追问一定要符合学生回答问题能力的实际,否则根本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当追问不成功时,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改变追问形式,降低问题的难度,千万不能“一条路走到黑”。(2)要注意对追问题设计的梯度,这样能吸引学生走进文本,积极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有所得。(3)追问的内容要适度。追问的内容并非多多益善,应该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切忌天马行空的乱问。否则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会因频繁而无效的追问导致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和浪费。
  2、借助“原问”的内在联系来追问。笔者认为无论是要理解的内容还是要激发的思维,追问与“原问”两者间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比如笔者在教授《藤野先生》时,有学生提出第一段中的“清国留学生”为什么要打上引号,我就追问:“第二段中的‘中国留学生会馆里’为什么要用‘中国留学生’并且没加上引号?”大家思索了一会儿后马上就有所反应:前者是反语、讽刺,后者则包括了留学日本的学生,当中可能还有像鲁迅一样的有志之士。此次教学过程,笔者考虑到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追问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追问与学生原先的问题也可能存在着正比对比关系、相互递进关系等,只要我们能善于把握,就能让课堂的追问有效且有深度。
  (三)抓住追问时机
  充满生命灵性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捕捉教学中即时产生的信息,如“意外”情境、“独到见解”等,我们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准确的追问时机犹如“趁热打铁”,有利于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窗,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妨多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追问。
  1、在思维缺需处追问
  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可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结果,往往缺乏基本的独立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坚决不能放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比如在学生预习《列夫·托尔斯泰》后,笔者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写了什么吗?当问题生成后,笔者发现学生反应了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该篇文章本身就是初二教材中较有难度的一篇,再者笔者又是班主任,学生担心自己的回答不够贴切而影响自身的形象(这点只是笔者的设想)。这时,笔者就通过追问,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书上那么多段落,你将它们分别概括一下?”“差不多,那你再重新表述一遍?”引导学生说出或在借鉴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在思维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在深度匮乏处追问
  学生由于自身年龄、阅历等的限制,思维总会遇到障碍和矛盾,所以往往不能对文本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常使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追问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如“你觉得这个问题还有其他深层次的根源吗?”“它和我们原先学过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会培养学生刨根究底的精神。
  3、在认知错误处追问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④的确如此,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发生错误是非常正常而且是难以避免的。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同样会发生很多错误。但是错误的尘埃里也同样能开出美丽的花,只要教师能进行暗示性地追问,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就会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端正认识,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并且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可谓一追问而有三得了。
  4、在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处追问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教”意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他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确如此,语文教材只是语文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个载体,去掌握它所承载的本质性的东西——知识和技能,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如何将语文学习从有限的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时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尤其在知识拓展环节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延伸与辐射,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即时追问。
  依笔者之见,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抓住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有效信息多追问,多反思,那我们的课堂将随着我们的“追问”的有效而更有效,我们的素养也会随着我们的追问意识的增强而不断提升,我们的学生更会因我们的“锦心绣口”的发“问”而打开思维之窗。
  『参考文献』
  ①《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01期,首都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出版。
  ②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9月版。
  ③高长梅,白昆荣主编《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2月版。
  ④转自唐伟伟《让“错误”呈现精彩》,《成才之路》,08年01期,黑龙江教科研究院出版。
  ⑤⑥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10月版。
其他文献
由于环境及体力的限制,个人比较喜欢培植小型盆景。小型盆景处理容易、方便携带、成型快,容易有满足感,不像大型盆景,往往最少培植十五、六年才有初型,需要更多耐心。小型盆
摘 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指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来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 四种联系 思想政治课  现在思想政治课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类考试主观性试题占很大比例,要解答好这些主观性试题,就必须真正理解,吃透课本上的知识,而联系是理解,吃透课本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联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方能在实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音乐教育也正在朝着这一方向不断深入发展与前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具有创新意识;对教师而言,需要通过其音乐课程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此期间,音乐教师应当认清发展的形势,积极转换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音乐课程开展创新教学,以此提升整个音乐课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音乐
在当今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必须注意文化问题,要把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与英美文化联系起来”这一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越来越重视英美文化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认为这是在“给外语老师和学生加上一些不必要的负担”。然而,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英美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从语言与文化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又称辐射思维。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要坚持不懈地重视和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新课改经历了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到追求高效课堂和卓越课堂的探索。回顾我们走过的艰难历程,对于课改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我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1、 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在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要实现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只
打造高效课堂,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程标准》之精髓,现总结如下方法:  一、师生平等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于学习方式的自主、实践、综合,又注重于过程的开放和互动,它的内容选择范围宽泛、灵活,以直接经验为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本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面有所贡献。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价值实施 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
信息学奥赛,是一项充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融合了“思维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基础性”、“独立性与合作性”等众多要素在内,正是这些极具挑战性的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众多的OIer沉迷其中,不亦乐乎。然而有许多刚刚接触到这个竞赛的老师们,往往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不得其法,历尽千辛万苦走过了许多弯路,也没能取得什么成绩。虽然从事多年这方面的辅导工作,但从中悟得的“道”还只
小学低段学生因为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如何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让他们在40分钟的音乐课堂真真正正的学到知识?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儿童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尽可能从儿童平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活动,音乐游戏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