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改革,如何发挥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推进学业发展,进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已然成为当下高中教育必须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以江苏省邗江中学为例,在对高中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新高考要求,提出高中生生涯规划的指导策略,以期对未来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高中生;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2-0025-04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正式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意见指出“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我国将用五年左右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1]。因此,如何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学会树立目标,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进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已然成为当下高中教育必须面临的新挑战。近几年来,我所在的江苏省邗江中学坚持“成长教育”的办学理念,不光是在教学改革中以深入推进“自主·导学”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更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2]。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是我校“自主·导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拓展,另一方面也为迎接新高考改革做准备。新高考改革从2018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因此本研究针对高一学生进行调查,从学校和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出发,以“成长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出适合高中生生涯规划发展的道路。
一、高中生生涯规划发展的现状调查
(一)本次调查的对象及工具
本次調查针对高一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4份。其中男生251人,占48.8%;女生263人,占51.2%;实验班182人,占35.4%;普通班332人,占64.6%。
本次调查在借鉴已有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形成自编的高中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自我认知,生涯意识和行动,对大学、专业、职业的认识以及对生涯规划指导的服务需求四个方面。
(二)自我认知的现状分析
“知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在准确认知自己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针对性地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调查显示:40.7%的学生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52.5%的学生对自己有些了解但是比较模糊。说明我校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水平,但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认识和主观感觉,例如只了解自己内向还是外向,缺少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认识。
(三)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在对生涯规划了解方面,只有5.6%的学生很了解,大部分学生了解一般或者不太了解;在生涯意识方面,3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57.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具体到即将到来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来选择的分别占到25.8%和58.9%。但是到具体行动上,13.4%的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远、中、短期目标,48.6%的学生有目标,但是比较模糊。说明“自主·导学”教学改革下,绝大部分同学都有目标意识,知道目标对自主学习的引领作用,但是大部分同学的目标较模糊,一方面目标仅停留在院校级别上,比如985、211,对具体专业、未来方向的思考较少,这实际上就是目前学生高考专业选择随意、进入大学后迷茫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目标不够细化,在执行力上会影响到目标对内驱力的影响作用。
(四)高中生对专业、大学、职业的认知和选择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在对大学及专业的了解上,31.5%的学生了解一些,54.5%的学生基本不了解;在对职业的了解上,61.1%的学生了解一些,27.8%的学生基本不了解。不管是对大学、专业还是对未来职业,学生的了解程度都不高,而且在了解途径上基本上都是靠互联网、亲戚朋友介绍、新闻媒体、宣传资料,没有专业的学习和了解渠道,学生们了解的可能大部分是所谓“热门”专业的宣传,得到的专业信息呈现出片面性,在报考时没有关注到自我、专业、职业特征以及社会需要四者的匹配,容易呈现盲目性。帕森斯认为:“职业生涯选择就是将个体的自我认知与工作世界的认识相互匹配,二者之间达到最佳的适合程度时就是一个明智的职业生涯决策”[3]。因此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对专业、大学以及职业社会的了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调查显示,81.1%的学生选择了由自己进行未来大学的选择,23.2%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学校和专业,32.3%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力选学校和专业。长期以来,我校“自主·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学生自主意识的提升既是“自主·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秀成果,又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发展奠定了基础,有研究表明,学校生涯教育参与度通过学生参与意愿强度间接影响生涯发展水平[4]。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去探索、设计、发展自己的生涯,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完全有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
(五)高中生对生涯规划指导的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学生有强烈的生涯规划服务需求,在对高中阶段有没有必要进行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中,12.3%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51%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在对生涯规划指导方式的调查中,学生们认为最理想的两种方式分别为:自己做和找专业机构做,选择自己做说明学生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选择找专业机构做说明学生希望得到专业的、有效的帮助。在生涯规划指导的形式上,排在前六位的选择依次是:社会实践、一对一咨询和辅导、职业参观、社团活动、讲座、课堂教学。说明学生一方面想获得更加真实的生涯体验,体验学科与生涯的关系,另一方面希望获得更加细致的生涯指导。在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施主体上,学生的选择依次是心理老师、家长、同学朋友、班主任、专业机构,这不仅说明了我校学生对心理老师、家长、班主任的信任,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因此在生涯规划的实施上,需要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拓宽模式,多形式开展生涯规划指导。 二、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实施途径和载体
(一)建立系统的学生生涯管理体系和专业的团队
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只有建立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的管理体系和团队,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学校必须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系统规划生涯规划指导的目标、方法、课程、活动等。其次,在生涯规划的初探阶段,专业的团队建设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下学生专业、有效、科学、细致的需求和未来生涯发展的需要。目前,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对于生涯规划的理念以及生涯规划指导技能都缺少深入的认识和学习,学校必须加快团队建设步伐,进行专业培训,开发专业课程,推动学生生涯规划有效进行。
(二)在现有平台上充分挖掘和发展生涯规划指导措施
1.心理课堂:生涯规划理念渗透的主阵地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因此,把心理课堂作为生涯教育的主阵地,把心理和生涯有效融合起来,结合高一学生心理成长发展需要和生涯规划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同时体察社会、思考生涯,再反观自己,激发内省,促进发展。心理教育和生涯教育相辅相成,不仅为学生如何选科提供帮助,更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发展奠定基础。
2.校园课堂:生涯规划能力指导的实验地
校园课堂,作为常规教学活动在高一、高二年级有序开展,充足的时间保证,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选择为生涯规划指导提供了有利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校园课堂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的,每周一次,每次两课时,学生到相应的班级上课,这和新高考改革中,学生的自主选科非常类似,比如上海、浙江有的学校已经实行了“跑班制”,因此,在生涯规划指导开展的初期,不妨先把校园课堂作为实验田,除了生涯规划理念的渗透以外,根据不同社团性质,建构相关专业、大学的链接。比如漫画社团,可以将与漫画有关的专业、职业等相应地渗透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同時在校园课堂上开展各种开创性的、实践性的活动,比如生涯规划大赛、生涯人物访谈、走进职业领地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专业、职业世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和规划的动机。从学科知识到学科能力,从理念的渗透到学科与未来职业的链接,在校园课堂中,形成系统的生涯规划指导思路与方法。
3.学科渗透:充分挖掘、整合学科生涯规划指导的内容
新高考方案体现了选择性,同时为学生和高校都提供了更多选择。对于学生而言,高考的“套餐”模式变成了“自助餐”,学生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科能力以及学科与未来生涯的关系,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助餐”,与此同时,新高考各科内容更注重考查与生活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的内容势在必行,比如再现他人生涯历程,培养学生生涯意识;挖掘教材背后隐含的名人成功之路,分析成功生涯的必备要素等。而且本次调查显示,在文理分科时,45.7%的学生根据学科专长进行选择,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学科专业的本质,利用教材中与职业生涯直接有关的内容因势利导,将学业与生涯联结使学生在选择文理科以及专业时更加有针对性,更为理性。
4.主题班会:加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参与度、积极性
首先,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成长引路人,跟学生对话和交流的时间更长,内容更有针对性,因此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结合学生学业发展和当下生涯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其次,确定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和价值观,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如果学生在目标设置上,把自己近期的现状、需求、专业特长和未来的职业理想集合起来,有效激发内驱力,能使学生从父母的期望、教师的表扬、竞争的激励等驱动的外在动机,向由人生理想和积极的价值观等驱动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行转化,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未来规划的能力。
(三)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开发生涯规划指导新资源
1.结合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调查显示,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是学生最喜欢的生涯规划指导形式,很多研究表明,没有实践教学的融入,单纯的课程辅导很难发挥成效。特别是在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后,高校正在逐步将综合素质纳入到人才的选拔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科成绩、综合素质和自身的实践和体验经历。因此在生涯规划指导中,可以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比如在高一开展大学参观活动、游学活动、我的生涯设计大赛等;在高二开展暑期职业体验,学生与自己所希望的职业进行亲密接触,体验职业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在职业体验中重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职业选择等。
2.开设生涯规划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服务不同年级学生当下生涯发展需要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当下的生涯发展需要开设相关讲座。基于高一生涯课程的开设基础,可以进一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生涯理念的强化和选课指导。高二年级可以邀请知名校友或者杰出家长代表,分享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选择历程、职业体验等。高三年级则可以聘请大学招生就业处的负责人开展自招学校专业介绍、多元升学渠道介绍等。与此同时,还可以开设家长专题讲座,根据不同的需要,向家长提供专业的信息参考,提升家长的生涯规划意识,以此推动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行为。
3.构建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数据库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深刻影响着当下人们的生存方式,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袁芳认为,海量数据的分析将对教育信息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业、心理、生涯建立三位一体的大数据库对于学生当下的选课、高考以及终身的生涯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涯规划数据库包括:(1)测评、指导系统,通过对学生生涯、学业、心理进行动态分析,帮助学生和老师实现决策功能。(2)大学、专业资源数据库系统,调查显示,学生了解大学、专业、职业的渠道基本上都是基于一些网络报道等,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因此如果学生能够拥有大学、专业的具体资源数据,也会减少盲目性。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高考和学生生涯发展需要,学校积极把握好新高考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大力挖掘新资源,把生涯规划指导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出“成长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生涯规划发展道路,才能真正为每一个学生的生涯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4-9-4.
[2]袁昌华.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路径[J].江苏教育.2016(01):61-64.
[3]刘天祥.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9.
[4]李月宁.高中生生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扬州,225012)
编辑 /卫 虹 终校 / 于 洪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高中生;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2-0025-04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正式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意见指出“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我国将用五年左右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1]。因此,如何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学会树立目标,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进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已然成为当下高中教育必须面临的新挑战。近几年来,我所在的江苏省邗江中学坚持“成长教育”的办学理念,不光是在教学改革中以深入推进“自主·导学”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更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2]。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是我校“自主·导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拓展,另一方面也为迎接新高考改革做准备。新高考改革从2018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因此本研究针对高一学生进行调查,从学校和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出发,以“成长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出适合高中生生涯规划发展的道路。
一、高中生生涯规划发展的现状调查
(一)本次调查的对象及工具
本次調查针对高一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4份。其中男生251人,占48.8%;女生263人,占51.2%;实验班182人,占35.4%;普通班332人,占64.6%。
本次调查在借鉴已有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形成自编的高中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自我认知,生涯意识和行动,对大学、专业、职业的认识以及对生涯规划指导的服务需求四个方面。
(二)自我认知的现状分析
“知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在准确认知自己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针对性地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调查显示:40.7%的学生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52.5%的学生对自己有些了解但是比较模糊。说明我校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水平,但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认识和主观感觉,例如只了解自己内向还是外向,缺少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认识。
(三)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在对生涯规划了解方面,只有5.6%的学生很了解,大部分学生了解一般或者不太了解;在生涯意识方面,3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57.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具体到即将到来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来选择的分别占到25.8%和58.9%。但是到具体行动上,13.4%的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远、中、短期目标,48.6%的学生有目标,但是比较模糊。说明“自主·导学”教学改革下,绝大部分同学都有目标意识,知道目标对自主学习的引领作用,但是大部分同学的目标较模糊,一方面目标仅停留在院校级别上,比如985、211,对具体专业、未来方向的思考较少,这实际上就是目前学生高考专业选择随意、进入大学后迷茫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目标不够细化,在执行力上会影响到目标对内驱力的影响作用。
(四)高中生对专业、大学、职业的认知和选择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在对大学及专业的了解上,31.5%的学生了解一些,54.5%的学生基本不了解;在对职业的了解上,61.1%的学生了解一些,27.8%的学生基本不了解。不管是对大学、专业还是对未来职业,学生的了解程度都不高,而且在了解途径上基本上都是靠互联网、亲戚朋友介绍、新闻媒体、宣传资料,没有专业的学习和了解渠道,学生们了解的可能大部分是所谓“热门”专业的宣传,得到的专业信息呈现出片面性,在报考时没有关注到自我、专业、职业特征以及社会需要四者的匹配,容易呈现盲目性。帕森斯认为:“职业生涯选择就是将个体的自我认知与工作世界的认识相互匹配,二者之间达到最佳的适合程度时就是一个明智的职业生涯决策”[3]。因此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对专业、大学以及职业社会的了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调查显示,81.1%的学生选择了由自己进行未来大学的选择,23.2%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学校和专业,32.3%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力选学校和专业。长期以来,我校“自主·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学生自主意识的提升既是“自主·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秀成果,又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发展奠定了基础,有研究表明,学校生涯教育参与度通过学生参与意愿强度间接影响生涯发展水平[4]。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去探索、设计、发展自己的生涯,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完全有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
(五)高中生对生涯规划指导的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学生有强烈的生涯规划服务需求,在对高中阶段有没有必要进行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中,12.3%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51%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在对生涯规划指导方式的调查中,学生们认为最理想的两种方式分别为:自己做和找专业机构做,选择自己做说明学生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选择找专业机构做说明学生希望得到专业的、有效的帮助。在生涯规划指导的形式上,排在前六位的选择依次是:社会实践、一对一咨询和辅导、职业参观、社团活动、讲座、课堂教学。说明学生一方面想获得更加真实的生涯体验,体验学科与生涯的关系,另一方面希望获得更加细致的生涯指导。在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施主体上,学生的选择依次是心理老师、家长、同学朋友、班主任、专业机构,这不仅说明了我校学生对心理老师、家长、班主任的信任,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因此在生涯规划的实施上,需要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拓宽模式,多形式开展生涯规划指导。 二、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实施途径和载体
(一)建立系统的学生生涯管理体系和专业的团队
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只有建立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的管理体系和团队,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学校必须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系统规划生涯规划指导的目标、方法、课程、活动等。其次,在生涯规划的初探阶段,专业的团队建设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下学生专业、有效、科学、细致的需求和未来生涯发展的需要。目前,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对于生涯规划的理念以及生涯规划指导技能都缺少深入的认识和学习,学校必须加快团队建设步伐,进行专业培训,开发专业课程,推动学生生涯规划有效进行。
(二)在现有平台上充分挖掘和发展生涯规划指导措施
1.心理课堂:生涯规划理念渗透的主阵地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因此,把心理课堂作为生涯教育的主阵地,把心理和生涯有效融合起来,结合高一学生心理成长发展需要和生涯规划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同时体察社会、思考生涯,再反观自己,激发内省,促进发展。心理教育和生涯教育相辅相成,不仅为学生如何选科提供帮助,更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发展奠定基础。
2.校园课堂:生涯规划能力指导的实验地
校园课堂,作为常规教学活动在高一、高二年级有序开展,充足的时间保证,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选择为生涯规划指导提供了有利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校园课堂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的,每周一次,每次两课时,学生到相应的班级上课,这和新高考改革中,学生的自主选科非常类似,比如上海、浙江有的学校已经实行了“跑班制”,因此,在生涯规划指导开展的初期,不妨先把校园课堂作为实验田,除了生涯规划理念的渗透以外,根据不同社团性质,建构相关专业、大学的链接。比如漫画社团,可以将与漫画有关的专业、职业等相应地渗透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同時在校园课堂上开展各种开创性的、实践性的活动,比如生涯规划大赛、生涯人物访谈、走进职业领地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专业、职业世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和规划的动机。从学科知识到学科能力,从理念的渗透到学科与未来职业的链接,在校园课堂中,形成系统的生涯规划指导思路与方法。
3.学科渗透:充分挖掘、整合学科生涯规划指导的内容
新高考方案体现了选择性,同时为学生和高校都提供了更多选择。对于学生而言,高考的“套餐”模式变成了“自助餐”,学生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科能力以及学科与未来生涯的关系,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助餐”,与此同时,新高考各科内容更注重考查与生活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的内容势在必行,比如再现他人生涯历程,培养学生生涯意识;挖掘教材背后隐含的名人成功之路,分析成功生涯的必备要素等。而且本次调查显示,在文理分科时,45.7%的学生根据学科专长进行选择,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学科专业的本质,利用教材中与职业生涯直接有关的内容因势利导,将学业与生涯联结使学生在选择文理科以及专业时更加有针对性,更为理性。
4.主题班会:加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参与度、积极性
首先,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成长引路人,跟学生对话和交流的时间更长,内容更有针对性,因此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结合学生学业发展和当下生涯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其次,确定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和价值观,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如果学生在目标设置上,把自己近期的现状、需求、专业特长和未来的职业理想集合起来,有效激发内驱力,能使学生从父母的期望、教师的表扬、竞争的激励等驱动的外在动机,向由人生理想和积极的价值观等驱动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行转化,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未来规划的能力。
(三)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开发生涯规划指导新资源
1.结合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调查显示,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是学生最喜欢的生涯规划指导形式,很多研究表明,没有实践教学的融入,单纯的课程辅导很难发挥成效。特别是在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后,高校正在逐步将综合素质纳入到人才的选拔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科成绩、综合素质和自身的实践和体验经历。因此在生涯规划指导中,可以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比如在高一开展大学参观活动、游学活动、我的生涯设计大赛等;在高二开展暑期职业体验,学生与自己所希望的职业进行亲密接触,体验职业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在职业体验中重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职业选择等。
2.开设生涯规划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服务不同年级学生当下生涯发展需要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当下的生涯发展需要开设相关讲座。基于高一生涯课程的开设基础,可以进一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生涯理念的强化和选课指导。高二年级可以邀请知名校友或者杰出家长代表,分享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选择历程、职业体验等。高三年级则可以聘请大学招生就业处的负责人开展自招学校专业介绍、多元升学渠道介绍等。与此同时,还可以开设家长专题讲座,根据不同的需要,向家长提供专业的信息参考,提升家长的生涯规划意识,以此推动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行为。
3.构建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数据库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深刻影响着当下人们的生存方式,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袁芳认为,海量数据的分析将对教育信息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业、心理、生涯建立三位一体的大数据库对于学生当下的选课、高考以及终身的生涯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涯规划数据库包括:(1)测评、指导系统,通过对学生生涯、学业、心理进行动态分析,帮助学生和老师实现决策功能。(2)大学、专业资源数据库系统,调查显示,学生了解大学、专业、职业的渠道基本上都是基于一些网络报道等,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因此如果学生能够拥有大学、专业的具体资源数据,也会减少盲目性。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高考和学生生涯发展需要,学校积极把握好新高考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大力挖掘新资源,把生涯规划指导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出“成长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生涯规划发展道路,才能真正为每一个学生的生涯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4-9-4.
[2]袁昌华.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路径[J].江苏教育.2016(01):61-64.
[3]刘天祥.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9.
[4]李月宁.高中生生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扬州,225012)
编辑 /卫 虹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