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ss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校实行AB班主任不分正副、不明确分工、自行合作管理、全员德育情况下,中途接了五年级的一个全校知名“乱”班,与学生们相处两个月有余,他们的常规习惯呈现明显的良性循环趋势。这一现象得益于利用儿童发展的心理规律,应用心理学原理将日常出现的问题逐个解决,将好的行为习惯稳定化、持久化、内修化,最终形成“学生自治,教师督导”的特色班级氛围,让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2-0068-04
  16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蒙旦说过:“儿童的教育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育儿犹如培植作物,生之者易,养之者难,要把他们培育成熟,需要细心的养护和辛勤的培育。儿童的教育难就难在儿童的性情多变不定,他们的希望和前途不可捉摸,而且儿童心智的发展不能强制,只能引导。”班集体作为一所学校的组成单位,班主任面临的任务是既要符合教育教学各项管理制度,又要顺应一群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还要顾及群体中每个学生个性化特征,这就给班级的管理者带来的极大的压力与挑战。
  一、“乱班”的难题
  那天,正式由我接手了五年级的一个班。这是年级典型的“乱”班。听说,以前的班主任无数次被气得在办公室嚎啕大哭;听说,两个男生发疯似的扭打了起来是常事;听说,这个班级的集队从来就看不出来什么是队形。只因那几个 “乱学生”祸害了全班……现代高度文明的校园里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实属罕见。
  积累了四年的“乱”如何转变?了解情况的老师都说,这个班级的“乱”是由于一个非常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的因素:班里的男生比女生多了7人,男生天性“好动”“好斗”……
  二、探寻思路
  不知何时,我们的教育者丧失了“慢”的能力。因为急于把班级管理得在整个年级“出类拔萃”,似乎已经习惯了违背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让“揠苗助长”成为教育常态。为了成就自己班级常规管理的“整齐划一”,“铁腕”“一言堂”成了管理神器。我想,四年累积的“乱”,想必之前的班主任各种“铁腕”定是层出不穷,为何总不见效?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从我这里是否该重新寻求一个切入点——“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辨识力以及“慢”下来调整班级软环境的勇气和执着。我国汉代学者董仲舒指出,人的性情“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董仲舒强调人的不同性情是由不同环境陶冶而成。
  (一)“温暖法则”——环境陶冶法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么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比赛威力,比赛的项目就是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用发威的方式,行人则裹紧衣服,而南风徐徐吹动,行人因热而脱衣,最终南风获胜。南风能达目的,从心理角度看:它顺应了人内在需求,使人的行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为“温暖法则”。
  学生是鲜活的有思想的个体,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候要强于暴风骤雨。创设这样的班级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自然能促进其行为的改变。
  用“温暖法则”首先着手于预备铃响起的课前准备,这将成为我和这个班级新的相处方式。我从不赞同把生龙活虎的学生训练成机器人一般:预备铃后,常规管理严苛的班级,学生头部侧趴于桌面,且方向一致,若有人错了方向,必是遭厉声呵斥。不严苛,但预备铃响了,教室里仍似课间般“热闹”也是绝不能容忍。
  我首先“以静制动”,不带任何情绪地站在讲台前耐心等待,十几分钟过去了,教室终于恢复了平静。这四年“乱”功修炼得炉火纯青,我暗自想着。看了座次表,确定了刚才扭打成一团最后回到座位上的两个学生,我柔和地点了他俩的名字,两名学生相互对视后,极不情愿却又似乎难以抵挡过这场暴风雨,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一个低着头,手插着口袋;一个歪着脑袋,看着我,却又不敢和我有长时间的目光接触。我见状道:“我只是点了你俩的名字,并没有让你们站起来,你们却主动起立,说明你们明白了在正确的时间里做了不正确的事情,因此要表扬你们。请给他们掌声!”起初,全班都愣了神,没有人敢鼓掌,估摸着我在使用“反语”,以为这可能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黑暗。见此情景,我先带头鼓掌,随即有学生跟著鼓掌了,接着全班都鼓起了掌。我见源一直低着头,问其原因,源低声地咕哝着:“我刚才和玮同学打架了。”又追问其打架意味着什么? “学生不应该打架,违反校规。” 源说。此时我没吭声,直接再次带头鼓掌,学生们的掌声紧随其后。掌声结束,我说“源是主动认识到自己问题所在,主动承认且当着众人的面认错,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也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可是源做到了,因此我们刚才把掌声送给他了。”话音刚落,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对于揪打的俩学生,不批评、不斥责、不让他们写长长的反思,不把火气撒向全班,更不会在刚接班时就把家长喊来“共同教育”,而通过逐步深入引导,巧妙地完成了让他们主动认错的过程,还挖掘了他们的优点:能察觉错误、勇于认错。
  用“温暖法则”,通过按教育要求预先设置的情境来感化与熏陶学生,既无强制措施,亦无立竿见影的显效。然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温和的氛围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终生性影响,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泰戈尔说:“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
  (二)积极心理暗示——环境熏陶法
  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的艾瑞克森运用催眠技术治疗了无数来访者。他催眠的魔具就是语言。神奇的语言、动作对儿童的暗示性也是极有用的。
  “乱”班的晨读、午读更是“混乱”。这里的“乱”仍集中于那几个学生身上。几天观察下来,晨读声与讲话声混杂,走近细听,才能辨出晨读内容。午读的要求是,无论何时只要进教室,就静心地坐下阅读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静心”这个词仿佛是对我们班级的一个讽刺。看着嘈杂的午读,再看那些在嘈杂声中坚持读书的学生,很心酸。只因那近十人的行为,影响了班级的整个氛围。   为了“脱掉”这些学生身上无知无识的脾气,道德规范缺失的流气、独生子女我行我素的霸气,我想用“积极心理暗示”熏陶试行试验。
  每天晨读,我都赶在学生到校之前进教室,等待他们陆续到来。我不停地慢步巡走,尤其侧重于那十来个学生周围。每当发现谁欲有“不轨”,我悄无声息地站到他身边,用手把他的书本竖直、摆正,弯下腰来贴近他的耳朵说:放开声音,好好读书。并且还在他的面前竖起大拇指,再站其身旁听一会,离开他时还用手抚摸他的头,以示对他的赞赏。就这样,每个晨读,我不停地在教室 “巡逻”,不放过任何一个寻找契机“作乱”的学生。给予他们数不清的积极暗示,让他们能够坚持到一个晨读的结束。
  午读亦如此。为了营造一个“静”的氛围——环境安静、学生心静。一旦有“调皮蛋”出了声或是出洋相,午读氛围瞬间破坏。和晨读一样,我不停巡回于有可能出现“怪异”行为的学生周围,一会竖起大拇指,一会轻抚他的头,一会俯下身来和他一起浏览他正读的那页,在离开的那刻,仍然不会忘记用大拇指再次点赞。古语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数不清这样的日子过了多久,只记得,突然有一天,我来迟了,午读的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音,他们真沉醉于书本的情境里了。对待成长路上经常带头犯错的学生,优质环境熏陶有着神奇的力量。
  (三)换个视角看问题——环境晕染法
  “乱”班如此出名,当然各种集队时的表现也不难想象。阳光体育运动课间集队、放学集队这都是重头戏。从集队铃声响起,直至队伍整理成型,得花上好几分钟。看着其他班级队伍安静有序地出发,自己班级队伍里故意你推我搡、磨蹭拖拉没出门的……作为班主任,此时还要“想着他的好”确实难上加难。每当此时,我就不停地默念龙应台说过的“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教育不能一蹴而就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
  于是,我利用活动后的时间,给学生们讲了一个“进京赶考秀才三个梦”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待,结果就会不一样。以此为契机,谈了我的看法:很多人认为我们班是因男生多而混乱,但我以为男生多是班级最大的优势。大多数时候,很多事在关键时刻男性都承担重大的责任。接着让学生列举事例发言:“冲锋陷阵的军人,国家里起决策性的领导人,家里遇到重大事情时的决定……” 男性的地位都是不可取代的。因此,最后总结:集体运动操、放学集队的口号,因为多了十几个男生班级将会成为全年级最有气势的团队——声音铿锵出众,步伐整齐出众。我们要展现一个男生多、带来优势的班级新形象。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从此,我们的各种集队果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别人眼里男生多那是“混乱”的根源,而我们班却寻到了积极因素,用阳光的心态看待同一件事情,迎来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古语云:“知之愈欲明,则行之愈笃”,所以,每天变一种眼光,变一个角度,变一个态度改其认知,终将能促其自觉优其行为。
  顺应五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从尊重、理解的角度看待问题,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师生相处环境,势必会成为班级良性发展的沃土。
  三、巧妙破解
  教师的教育艺术在于使儿童关注他自身的资源和潜力,从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稳定化、持久化,内修化。
  (一)普雷马克效应——促进习惯持久化
  一般来说,自由玩耍、使用电子产品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发生频率较高;吃素食、写作业是其不喜欢做的事情,发生频率较低。普雷马克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促进低频率活动的发生,可以让学生先做好一点不喜爱的事情,再奖励其去做喜爱的事情,这被称为“普雷马克效应”。
  做好课前准备这一良好的习惯要逐渐形成,同时需班主任时刻督促。从时刻督促到自觉放手,这个过程就需要用一定方法强化。因此,我开始逐渐放手:起初,若无人督促的情况下,课前准备充分,坚持三天,就奖励去校园里玩旋转滑梯一次或去喂养校园里的小动物。先迈出一小步,两周后,开始试着迈进一大步。倘能坚持五天,奖励操场上“笼式足球”一场球赛。如果连续两周都能在这方面坚持下来,我会在周五放学前积分、表扬、再颁发荣誉奖状一张,同时发喜报短信给家长表示祝贺。这一举措激起了学生们斗志,他们开始自我约束,互相督促,为了实现目标而奋斗。当他们斗志昂扬之时,我进一步提高要求,若能坚持一个月,到月末不但发奖状,还有神秘礼物。若坚持整个学期,那么期末奖励免去我所教学科笔头作业。至此,课前做好预备的好习惯终于用了两个月时间形成了持久“自治”。
  (二)连锁塑造行为——促使习惯稳定化
  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增加某个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中是不可缺少的。其中,连锁塑造行为——通过小步骤反馈来达到长远目标的习得,即先把长远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要进行强化,从而逐步促使大目标的实现。
  晨读、午读的状态在积极心理暗示下,有了极大的好转,但仍要班主任寸步不离地陪伴。如何形成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的境界?此时,开始使用连锁塑造行为。从每天晨读、午读全程伴随,减少到每天只伴随开始和结束,中途离开;接着只有两读开始时看上几分钟,之后完全离开。如果我不在场期间,班级能够按要求正常进行,在学校当天的常规检查表中等第为“优”,持续一周,则在每个周末奖励减免一项书面家庭作业,这项书面家庭作业用阅读两小时的课外书籍来取代。阅读结束自己和家长共写几句读书感言在读书笔记本上。如果能坚持一个月,只要在两读的过程中不被“减分”,在月末就减免两门科目的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周末两天各阅读两个小时的课外书,同样共写几句感言。
  把班级学生“两读”持续保持的习惯运用目标分解,通过每周得“优”这一小步骤促成每个月“不减分”大目标的实现。自控力持续的时间和年龄段息息相关,五年级的学生犯错不可避免。不良的习惯行为不会一下就消除,良性行為形成习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对学生进行长期连锁塑造行为的强化,要有意识地一步步渗透,最终促使两读“自治”习惯的稳定化。
  (三)超限效应——促成习惯内修化
  超限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凡事要讲究“度”,过度就适得其反,产生“超限效应”。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其中的“疏可走马”就是“布白”,有了它,才能产生美感。
  经过调整认知,各种集队利用男生优势,使他们信心倍增,他们不再是反面的存在,而是班级的支柱。当集队每天如军姿一般,我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进行语言激励。同时每天树立不同的优秀典型,而不会日复一日地用单一的“很好”“真棒”之类概括性的总结、夸张式的赞扬。这样的表扬会显得缺乏诚意,刻意拔高,不会让学生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然,那些“调皮蛋”在行为上也会出现反复。此时,批评教育必不可少。但我从不“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先强化其近期所有的优点,再指出本次出现的问题,最后让其反思,第二天再与我进行反思后的沟通。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所犯的错误不停地在老师的嘴里琐碎唠叨,学生的脑海里反复出现过容量负荷,会激起他逆反情绪。
  教育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凡事要有“留白”空间。我平时和学生的交流、表扬,时刻牢记说话切忌过满,产生“超限效应”。适当的“留白”让高年级的他们自己思考、领悟……这样才能在管理中适当体现出班级民主的氛围,去架一座真正与他们心灵沟通的桥。
  班主任的工作,除了肩负教学中的授业解惑的重任,还要肩负着改正由家庭错误的教育给学生造成的性格弱点,工作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以让他们尽快融入高年级的学校生活的重任。将这些“乱”的学生转变了,用他们的良好行为去强化班级的整体氛围,班级优秀生的良好认知带动了正在转变认知的学生。他们形成了良性循环并学会了“自治”,班主任转变为“引导”的角色,最终形成了稳定的班级新氛围。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刘儒德主编.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连云港,222000)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其他文献
专栏寄语  一、后现代心理辅导取向应运而生  受到社会发展及后现代哲学的影响,心理辅导也出现了新的趋势。近二三十年来以短程、解决导向、正向关注为特征的一些辅导理念和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和传播,其中以叙事辅导、焦点解决典型为代表。同时,合作取向、隐喻故事治疗等亦属于后现代辅导的范畴,这些方法共同受到社会建构主义、短程辅导、系统论、策略辅导、催眠辅导的深入影响而具有一些共同的因素。  后现代心理辅导认为,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浙江省上虞市以“学校试点探索,园区实验攻关,全市区域推进”为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一、抓住根本,加强师资培训     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建设一支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
〔摘要〕同样是传递鸡蛋,在一些班级里,课前要求得当,告知要尽可能快速完好地传递到位,争取“完璧归赵”。注意细节的提醒,同学们传递的结果都非常的棒,虽然有些组慢一些,但是没有发生鸡蛋落地碎的情况。人生在世,珍爱生命,守护生命,这是我们要高度重视的事情。“人生如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这是非常有哲理的句子。教会学生学会共情,教会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这是我们此课教学的主旨。  〔关键词
【关键词】目标;行动力;梦想  【活动背景】  辽宁省将从2018年秋季高中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方案大体方向是,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改革方案的核心理念是“扩大教育的选择性”,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
〔关键词〕活动;体验;生涯指导课;教学设计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笔者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于“人生”“未来”等方面的困惑及思考越来越多。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生涯指导基本处于“缺席”状态。对于教师而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涯指导课“上些什么”以及“怎么上”。  一、生命关照:生涯指导导向及课程内容选择  生涯指导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个人潜质、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以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
〔摘要〕在开学初的新生心理排查中发现,16%的学生曾出现自杀的念头,我约谈这些学生时发现很多学生有自伤的经历。我在深入访谈23个自伤学生和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初步探究了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干预措施。我发现情绪管理障碍、冲动性、创伤性经历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相应地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获得更多社会支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是三种较为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自伤;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9-0041-03  【活动理念】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的要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着重培养其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但我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却发现许多同学面对可能失败的情景都会采用自我设限的策略。所谓
〔摘要〕高中生处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问题有了深入思考,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和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欧卡为工具协助高中生探索生命意义的心理课程具有可行性,能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也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生命的意义;欧卡;高中生;心理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
〔关键词〕疫情;活动设计;心理班会;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0-0007-02  【活动背景】  在这次疫情中,口罩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说,戴口罩不仅可以保护自己,降低自己被感染的几率,也是对他人负责,减少自己不经意间传染他人的可能性。  同时,口罩也有许多延伸的内涵,小朋友的天性是喜欢外出,喜欢跟朋友相处
关键词:厌学;矫正    一、症状描述及成因剖析    小明,男,小学三年级,对学习兴趣不浓,作业要在老师特别看管下才能勉强完成。课堂作业拖拖拉拉,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学习成绩中下。平时课外活动时喜欢一个人玩,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父母对其打骂也无济于事。  小明系独生子,父母都是大学毕业,都有一份相对稳定、收入可观的工作,家庭经济、文化条件较好。小明与父母关系也较好。但是小明母亲常因恨铁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