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景
我面前这位漂亮的4岁小朋友叫晶晶,她紧紧地抱着一个大大的长毛兔,呆呆地看着我。
晶晶妈妈劝女儿:晶晶,快把兔兔放下,你都热得出汗了。晶晶摇摇头,不肯。妈妈急了,伸手去夺,晶晶抱得更紧了。我阻止了晶晶妈妈,对晶晶说:“晶晶,这个兔兔太可爱了,我也很喜欢它。你看,天这么热,你把它放在你身边,让它也和你一样,吹吹风,好吗?”晶晶点点头。晶晶妈妈说:你看,她是不是有恋物癖啊,这么一个破兔子,她还这么喜欢。
晶晶一听,哇哇地哭了,又紧紧地抱起了长毛兔。
晶晶妈妈一脸尴尬地看着我。
根源
咨询师:刚才你说晶晶有恋物癖,这是不对的。晶晶只不过是对某个玩具比较依赖,在1—7岁的孩子中,这种情况还真不少见,你不用太担心。
晶晶妈:噢,是这样的啊。那就好。
咨询师:能介绍一下你家里的情况吗?特别是介绍一下你们和晶晶的相处情况?
晶晶妈:我们夫妻俩平时都很忙,特别是她爸爸在外企工作,经常出差,就算不出差,等他晚上回来的时候,晶晶也已经睡着了。我是医生,一周有两个晚上要去值夜班。家里有一个亲戚帮着带晶晶,料理家务。
咨询师:晶晶是一个人睡的吗?
晶晶妈:是的。家里住房条件不错,是跃层,晶晶有自己的卧室。
咨询师:那个长毛兔是你送给她的吗?
晶晶妈:是的。晶晶两岁多时,我们就和她分床睡了,当时她不肯一个人睡,我就买了这个兔子送给她。让她抱着,就像抱着妈妈一样。谁知,快两年了,她不但天天睡觉要抱着,不睡时也喜欢抱着。我听说,小孩子这样是恋物癖的苗头。
咨询师:你不在家时,她抱得多,还是你在家时,她抱得多?
晶晶妈:当然是我不在家时她抱得多,抱着看电视,抱着玩过家家。我和她在一起时,有时她也会放下的。
咨询师:你觉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晶晶妈(沉思一会儿):说明……我可以替代它(指长毛兔)?
咨询师(鼓励):对!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它替代了你,而且是你让它替代了你。
晶晶妈(似有所悟):你是说,孩子喜欢它,是用它来替代我?那为什么说是我让它替代了呢?我现在是千方百计要拿走它啊。
咨询师:你当时送给晶晶时,就说像抱着妈妈一样。而你们又经常不在家,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亲人的抚摸,需要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她靠什么来完成呢?
晶晶妈:噢,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原来晶晶恋物,是因为我们。
……
晶晶妈是一个极有悟性的人,经过咨询师一步步的引导,她很快明白了晶晶恋物的行为要从他们夫妻身上寻找原因,并表示他们将会加强与孩子的亲情沟通。
解析
孩子恋物的行为是指孩子对某种特定物品(一般是比较柔软的物品)的依恋,在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孩子能获得安全感,一旦离开了它,孩子容易发生哭闹、焦躁不安,甚至失眠、厌食等现象。孩子恋物行为的产生,一般是因为从父母那里无法得到亲情的满足。而且有恋物行为的孩子一般比较敏感、胆小、孤僻,不容易与同伴相处。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一般都会依恋自己的亲人,特别是父母。而晶晶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她和父母无法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无法得到安全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将恋“人”转移到恋“物”(特别是妈妈送给她的东西),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安慰。
如果父母给予的爱抚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能够与孩子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亲子关系,慢慢地,孩子的依恋对象自然而然就会转移了。而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后,就会变得大胆、活泼、合群了。
方法
1、家长要适时地将自己对孩子的爱说出来,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不要让孩子去猜。除此之外,还要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比如:抚摸、拥抱、亲吻孩子。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是非常非常爱你的,你就是我们的宝贝,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是你的靠山。经常的身体接触,不但能满足孩子皮肤渴望被触摸的心理需要,还能增进亲子感情。
2、家长不要强行地剥夺孩子的依恋物,不要强行地命令孩子改正。家长要多陪在孩子身边,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倾听孩子的害怕、委屈,并发现孩子内心情感的各种需求,慢慢转移孩子对某件物品的过分依赖,比如,晶晶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买几个相同或类似的兔兔送给孩子,让他明白兔兔是没有生命的,是可以复制和替代的。
3、恋物的孩子一般比较封闭、胆小,家长要多带孩子走出家庭接触社会,让他认识更多的事物,培养更多的兴趣,这样就不会沉溺在自己的小物件、小空间里了;还要多创造孩子与其他孩子接触交流的机会,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极容易受伙伴们的影响,当发现别的孩子没有长毛兔或其他小物件时,孩子自然也容易松开紧抱着的“最爱”。
后续
晶晶的爸爸妈妈都是一点就通的人,他们马上对晶晶投注百般的爱抚与关心,无论多忙,两人每个星期至少有两三个晚上,都会有一人陪在晶晶身边。还努力多创造一家人在一起的机会,并带晶晶出去玩,寻找新的兴趣点。
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长毛兔终于不再是晶晶的最爱了,因为她爱上了轮滑。
晶晶变了,她从一个哭哭啼啼的小眼泪,变成了一个爱笑爱说的小机灵。
编辑朱璐
zhulu83@126.com
www.mochou.cn“在线投稿”
《家教与成才》
我面前这位漂亮的4岁小朋友叫晶晶,她紧紧地抱着一个大大的长毛兔,呆呆地看着我。
晶晶妈妈劝女儿:晶晶,快把兔兔放下,你都热得出汗了。晶晶摇摇头,不肯。妈妈急了,伸手去夺,晶晶抱得更紧了。我阻止了晶晶妈妈,对晶晶说:“晶晶,这个兔兔太可爱了,我也很喜欢它。你看,天这么热,你把它放在你身边,让它也和你一样,吹吹风,好吗?”晶晶点点头。晶晶妈妈说:你看,她是不是有恋物癖啊,这么一个破兔子,她还这么喜欢。
晶晶一听,哇哇地哭了,又紧紧地抱起了长毛兔。
晶晶妈妈一脸尴尬地看着我。
根源
咨询师:刚才你说晶晶有恋物癖,这是不对的。晶晶只不过是对某个玩具比较依赖,在1—7岁的孩子中,这种情况还真不少见,你不用太担心。
晶晶妈:噢,是这样的啊。那就好。
咨询师:能介绍一下你家里的情况吗?特别是介绍一下你们和晶晶的相处情况?
晶晶妈:我们夫妻俩平时都很忙,特别是她爸爸在外企工作,经常出差,就算不出差,等他晚上回来的时候,晶晶也已经睡着了。我是医生,一周有两个晚上要去值夜班。家里有一个亲戚帮着带晶晶,料理家务。
咨询师:晶晶是一个人睡的吗?
晶晶妈:是的。家里住房条件不错,是跃层,晶晶有自己的卧室。
咨询师:那个长毛兔是你送给她的吗?
晶晶妈:是的。晶晶两岁多时,我们就和她分床睡了,当时她不肯一个人睡,我就买了这个兔子送给她。让她抱着,就像抱着妈妈一样。谁知,快两年了,她不但天天睡觉要抱着,不睡时也喜欢抱着。我听说,小孩子这样是恋物癖的苗头。
咨询师:你不在家时,她抱得多,还是你在家时,她抱得多?
晶晶妈:当然是我不在家时她抱得多,抱着看电视,抱着玩过家家。我和她在一起时,有时她也会放下的。
咨询师:你觉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晶晶妈(沉思一会儿):说明……我可以替代它(指长毛兔)?
咨询师(鼓励):对!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它替代了你,而且是你让它替代了你。
晶晶妈(似有所悟):你是说,孩子喜欢它,是用它来替代我?那为什么说是我让它替代了呢?我现在是千方百计要拿走它啊。
咨询师:你当时送给晶晶时,就说像抱着妈妈一样。而你们又经常不在家,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亲人的抚摸,需要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她靠什么来完成呢?
晶晶妈:噢,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原来晶晶恋物,是因为我们。
……
晶晶妈是一个极有悟性的人,经过咨询师一步步的引导,她很快明白了晶晶恋物的行为要从他们夫妻身上寻找原因,并表示他们将会加强与孩子的亲情沟通。
解析
孩子恋物的行为是指孩子对某种特定物品(一般是比较柔软的物品)的依恋,在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孩子能获得安全感,一旦离开了它,孩子容易发生哭闹、焦躁不安,甚至失眠、厌食等现象。孩子恋物行为的产生,一般是因为从父母那里无法得到亲情的满足。而且有恋物行为的孩子一般比较敏感、胆小、孤僻,不容易与同伴相处。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一般都会依恋自己的亲人,特别是父母。而晶晶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她和父母无法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无法得到安全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将恋“人”转移到恋“物”(特别是妈妈送给她的东西),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安慰。
如果父母给予的爱抚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能够与孩子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亲子关系,慢慢地,孩子的依恋对象自然而然就会转移了。而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后,就会变得大胆、活泼、合群了。
方法
1、家长要适时地将自己对孩子的爱说出来,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不要让孩子去猜。除此之外,还要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比如:抚摸、拥抱、亲吻孩子。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是非常非常爱你的,你就是我们的宝贝,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是你的靠山。经常的身体接触,不但能满足孩子皮肤渴望被触摸的心理需要,还能增进亲子感情。
2、家长不要强行地剥夺孩子的依恋物,不要强行地命令孩子改正。家长要多陪在孩子身边,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倾听孩子的害怕、委屈,并发现孩子内心情感的各种需求,慢慢转移孩子对某件物品的过分依赖,比如,晶晶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买几个相同或类似的兔兔送给孩子,让他明白兔兔是没有生命的,是可以复制和替代的。
3、恋物的孩子一般比较封闭、胆小,家长要多带孩子走出家庭接触社会,让他认识更多的事物,培养更多的兴趣,这样就不会沉溺在自己的小物件、小空间里了;还要多创造孩子与其他孩子接触交流的机会,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极容易受伙伴们的影响,当发现别的孩子没有长毛兔或其他小物件时,孩子自然也容易松开紧抱着的“最爱”。
后续
晶晶的爸爸妈妈都是一点就通的人,他们马上对晶晶投注百般的爱抚与关心,无论多忙,两人每个星期至少有两三个晚上,都会有一人陪在晶晶身边。还努力多创造一家人在一起的机会,并带晶晶出去玩,寻找新的兴趣点。
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长毛兔终于不再是晶晶的最爱了,因为她爱上了轮滑。
晶晶变了,她从一个哭哭啼啼的小眼泪,变成了一个爱笑爱说的小机灵。
编辑朱璐
zhulu83@126.com
www.mochou.cn“在线投稿”
《家教与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