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进行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1986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身边处境困难和不幸的人,增强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与情感。
  2.通过“我与聋哑儿童手拉手”、“为汶川受灾民众写祝福卡”等活动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植爱心,并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不幸人的思想。
  
  活动过程:
  
   活动一——爱的呼唤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5月19日-5月21日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2.过渡(看PPT):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确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同学们,除了这样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外,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生活艰难和不幸的人。(PPT呈现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教师现场旁白)
  3.交流: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不幸、同情……)
  4.揭题:面对这些不幸的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我们该怎么做呢?(板书课题)
  [评析: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儿童的实际生活。通过PPT呈现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让学生直面现实,唤起学生的同情心,真真切切地聆听爱的呼唤。]
  
  活动二——爱的春风
  1.过渡(出示“大眼睛”的图片):大家见过这张照片吗?
  2.交流:这张照片曾经获得了最佳图片新闻奖,从这双眼睛里你读懂了什么?(渴求读书、期盼别人的帮助……)
  3.小结:读书,我要读书!明亮的大眼睛打动了摄影记者,定格的瞬间感动了一个又一个读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大眼睛”背后的故事(略)。
  4.阅读、思考:像苏明娟这样不幸的失学儿童还有很多很多。(出示幻灯文字: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调查发现,全国约有2亿名中小学生,其中因家庭贫困不能上学的儿童,每年约有100万)孩子们,100万啊,那是个怎样的数字呀?我们学校有两千多个学生,想想相当于多少所学校的孩子?
  5.交流:不能让一个贫困孩子失学!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积极行动起来了。你了解到哪些爱心捐助的事例?
  [评析:通过解读“大眼睛”照片,重温希望工程,交流一个个真实、鲜活的爱心事例,进一步激发学生奉献爱心的热情。]
  
  活动三——爱心行动
  1.思考: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亟待咱们去关爱的人?他们是谁?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学生思考后交流)
  2.重点分享“我和聋哑儿童手拉手”活动。
  (1)观看视频。(两校学生在一起做游戏、表演节目、愉快交流、互贈礼物)
  (2)现场采访孩子,交流感受。
  3.重点关注地震中的灾民。
  (1)过渡:伸出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我们和聋哑儿童手拉手。今天,又有无数双手伸向汶川。伸向地震中受灾的民众,让我们聚焦汶川(点击PPT——震后的惨状)
  (2)过渡: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再一次让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爱心无价(点击PPT——援助的场景)
  (3)交流:看着这些画面,你最想说什么?你最想做什么?
  (4)写祝福卡: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灾区人们贡献一份力量,向灾区人民献出一份爱心。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爱写下来。(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全班同学为灾区人民写祝福卡)
  4.总结全课。 [评析:将《我和聋哑儿童手拉手》活动、为地震灾区捐款活动有效地整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现实生活的教育的力量,让主动关爱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一部分。]
  
   总评:
  
  一、感受不幸。萌生同情
  我们学生的条件都比较优越,离“处境困难、不幸”比较远。课前,我先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及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并组织学生和聋哑学校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学生直面现实,唤起学生的同情心。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教材中的道德认识与情境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在体验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良好品德。
  
  二、感悟爱心,激发热情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因此,儿童良好品德的养成应当植根于儿童的真实生活。教师应引领学生一起关注日常生活,欣赏美德,去捕捉、提取和开发课程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强德育实效。通过解读“希望工程”,交流爱心故事,营造爱的氛围,进一步点燃学生关爱弱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的热情。课堂上,师生之间真心相交,倾情相诉,把实实在在的生活展现给儿童,使他们在课堂中找到真实,在欣赏美德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培育美德的欲望。
  
  三、感慨现实,付出真情
  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关注时事,充分发掘并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近日,恰逢四川汶川遭遇地震,课堂上,组织学生聚焦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镜头,定格一个个感人的救援场景,现场组织学生为地震受灾民众写祝福卡。并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向灾区小伙伴伸出援助之手,体验当“爱心小天使”的快乐。这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发挥了现实生活的教育力量,不再是静听、静观、静思,而是在活动、亲历中体验学习,形成一种渐进的、多维的、立体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心灵去体验情感,达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华,自然地帮助学生建构德性,让主动关爱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这些天性是孩子所必需的。有时候我们老师对于这些天性往往很是头痛,如果身为老师的我们能多动动脑筋,运用孩子们的这些天性来帮助我们教学的话,音乐课的课堂气氛在高低年级的差别就不会那么大了。    一、把握天性,精设方法    老师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音乐老师往往能很好地利用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天性来辅助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好动转化为音乐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章,在文章中徜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喜爱学习语文的目的,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情商以及质疑能力等。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徜徉呢?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在徜徉中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学生借助教师创设的情境走进文章以后,学习兴趣需要保持。因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
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面对数学世界,孩子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好奇。在小学学科中,数学是最富有魅力的,其原始的吸引力几乎是无以复加的。特别是数学对问题解决的巨大功能,使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既然数学这么神奇,好奇心这么重要,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呢?  一、创境,激奇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必须把握好时机,创设一定的情境让
《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的文笔细腻、清晰,语句优美、流畅,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本课学习的重点是背诵第四、五自然段,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教学前,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围绕这一重点,理清了教学思路,即内容以“泉”为主,不要庞杂无序;形式以读为主,不要处处设问;方法以悟为主,不要逢词必解。就《鼎湖山听泉》第四、五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在教学时的一些体会。  一、精心设计读书意境,启动学生
学习对象:小学一年级  学习内容:  1.身体柔韧性练习;2.游戏:划小船。  学习目标:  1.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  2.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能用肢体动作表示数字、字母、图形等不同的造型;  3.注重同伴间的协同配合,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思维、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能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示数字、字母等内容。  教学难点:开拓思维,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创新设计。  教学流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三失”现象仍比较严重:一是“失语”。习作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自主精神被压抑,创新能力被遏制,对广阔的农村生活无动于衷,缺少表达的欲望。二是“失真”。教师忽视学生多渠道的语言积累,学生习作不是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结果导致假话、大话、套话泛滥,有的学生干脆抄作文选,糊弄教师。三是“失情”。不少农村学生习作缺乏真情实感,无情可抒,
评价文章的标准虽然有所不同,但“有真情”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只有用灵性浇注、用智慧创作、用真情凝聚的文章,才能成为好的文章。好的文章余味无穷,让读者拍案叫绝;好的文章洋溢真情,让读者与作者同喜同悲。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怎样才能达到“有境界”?唯有“情动于中”,方能“形之于言”。有了情,对生活原先不敏感的心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涌动起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特殊。总统亲自主持,就更特殊了。这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塞特凯达斯瀑布,探寻原因。  二、昔今对比,共鸣震撼  1.出示描写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的主要文字: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2.指名读。  3.引导学生读出画面。  师:会写作的人往往会把看到的画面变成文
文学家茅盾曾经说过:“摹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也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贫乏,所以在学习语言和形成技能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心理学家认为,模仿对于儿童,就像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模仿如果应用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那就是仿写,仿写的心理基础就是模仿。  仿写,就是依照范文的写法、顺序、手法、结构等去遣词造句,写段谋篇。范文,一方面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结构
《牛郎织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民间故事,这篇课文文字浅白,但情节曲折动人,主题意蕴深远。这样的文本,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体现人文的光芒?如何引领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感悟真情的同时避免落入情爱的陷阱?经过深思,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以文本解读为“抓手”,引领学生关注课文的一字一词,感受人物的一颦一笑,体会情感的一点一滴,并以此为基点来突破文本的限制,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