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教材插图的多重涵义及史料价值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949423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人眼中,文字是记事记言、传情达意的载体,图像则是增加文字可读性的点缀。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图像与文字一样也具有表述的张力与冲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已然提供了以图片为载体的各类图像,它包括各种画像、雕塑、照片、地图、建筑等等。
  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中的插图“芙蓉锦鸡图”为例,试图从“时空”与“社会”两个维度,探究此画所蕴含的多层涵义,以期弥补非叙事性的古代绘画在历史教学中的缺憾。
  一、自然之景
  芙蓉花娴静地半开着,花朵温柔而妩媚,叶片阔大而清健,尽显华丽清贵之美。一只锦鸡蓦然飞栖枝头,以爪抓枝,花枝因此低垂摇曳,宽大的叶片也随之翻仰转旋,向背反侧各具姿态。五色锦鸡翘望着翩翩起舞的彩蝶,毛羽鲜亮,尾翎纤毫毕现。锦鸡之下,几枝菊花探出头来,与粉色芙蓉交相呼应。整个画面设色古典而富丽,情调雍穆端庄又不失生气。“芙蓉锦鸡图”与此前求神韵轻形似的画法不同,尤其写实。不独此画,看看“清明上河图”,觀览宋人之山水花鸟,宋朝画法呈现出高度写实的突变,以致康有为感慨:“鄙意以为中国之画,亦至宋而后变化至极,非六朝、唐所能及……谓宋人画为西十五纪前大地万国之最。”[1]
  这种“变化至极”固然有绘画自身发展逻辑的内在原因,也有社会文化的外在原因,即理学思潮的兴起。在理学家眼中“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皆有理。”万事万物皆有理,故而提出“格物致知”。所格之“物”既可以是一草一木,此类客观世界的“物”,以明“物理”;亦可以是道德世界的“物”,以明“事理”。“格物致知”的思维对宋朝绘画严谨写实的倾向产生相当影响。宋朝画论《山水纯全集》指出“品四时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广乎人事”[2]。通过细致精微的观察,画不同季节的景色要符合不同季节的景象特点:春天画出草木萌发,人们劳作之喜乐;夏日呈现纳凉之景;秋日绘萧瑟之态;冬日现雪夜围炉之情状。宋徽宗观孔雀画皆不满,缘于孔雀升藤敦,必先举左脚,而未有画工察觉;画院新人创作了一幅斜枝月季花而倍受徽宗褒奖,因为月季四时朝暮花、蕊、叶各不同,此画恰恰准确地表现了春日正午的月季。宋朝对物理的讲究前所未有,高岭认为:“规律的寻求,在艺术上要求的正是人们要看到,把握到对象外在的情态的个性征貌之后的常理,他是使对象成其为对象的所以然。因而,这种对规律的寻求,也就是对理的寻求。”[3]
  然而,这幅“芙蓉锦鸡图”难道只是“穷理”之下,自然之景的精致勾画吗?
  二、文化之意
  画面右侧留有宋徽宗的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题诗与景象所形成的联动大概能够为我们提供此画更深层次的文化之意。
  首先,需注意“芙蓉锦鸡图”中的母题“芙蓉”。芙蓉有两种,一种是“水芙蓉”,一种是“木芙蓉”,水芙蓉为荷花,此处显然是木芙蓉。就整幅画来看,以整棵芙蓉入画,占比颇大,宽大叶片的尖端虽然微焦,但是芙蓉花依旧娴静盛开,充分说明芙蓉不畏秋霜的习性。事实上,木芙蓉又名“拒霜花”,在瘠薄土地亦可生长。芙蓉花虽多,但是都为侧面花瓣层叠雕刻,吸引人眼球的乃是芙蓉枝叶。即便有些枝叶已经略微下弯,但是依旧能够承受锦鸡的重量,彰显着芙蓉花重压之下强劲的生命力。芙蓉花下,出现了与母题无关的菊花,仅仅两枝,枝头却是花朵丛生,以不同的角度盛开簇放,菊花竟也敢与西风抗争!芙蓉、菊花两种秋日开花的植物,一面反映了此画的“时间”,一面呼应着“秋劲拒霜盛”的诗意。
  另外需注意的是画中的另一母题“锦鸡”。画中的锦鸡以背向画面的姿态,抓附着芙蓉枝叶。这样的姿态在宋朝的花鸟画中颇为罕见,宋朝花鸟画多以侧立的方式来描绘。比如《桃鸠图》,鸠侧立于桃枝之上,生漆点睛,卓有神采;《五色鹦鹉图》《戴胜图》等等中的鸟都为侧立。那么,锦鸡何以以背向的方式予以描绘呢?或许是为了强调锦鸡从头到尾的羽色和状态:头上金黄的羽毛拖曳至颈部,好似头戴黄冠一般;尾翎拖长,斑纹细致;全身羽色光亮又华丽,黄色、白色、红色、褐色、黑色依次层叠,恰恰是头戴“峨冠”身有“锦羽”。形象的视觉强调在于鸡具有“五德”,《韩诗外传》载:“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4]如果说“勇、仁、信”是内化难以表现的品德,那么“文、武”两德则可形象为锦鸡的“头戴冠,足傅距”,故而锦鸡背向画面,头顶华冠,爪抓枝干。具有五德的锦鸡,在降霜时节,颇有闲情地扭头观望蝴蝶,毫无生存之忧,比起凫鹥更加安逸悠然。
  三、观物察己
  值得注意的是,此画并不止于文化的意趣。“芙蓉锦鸡图”是徽宗时期的院体画,院体画的理念与功能深受帝王的影响。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曾表示“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5]。也就是说,院体画不独为皇帝观览,更用于群臣共赏,希望兴起人“意”,令人有所得也。那么要兴起怎样的“意”呢?
  芙蓉与菊花皆可扎根贫瘠之地,也可在秋霜正盛之时盎然绽放,这些不仅是植物的自然习性,也被比赋成人的品性。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苏轼《和陶贫士·七首其一》“芙蓉杂金菊,枝叶长阑干……无衣粟我肤,无酒嚬我颜”的“贫士”。芙蓉、菊花成为不畏境遇之艰苦、品性高洁之士的象征。
  再者,鸡具有五德,出自春秋时期田饶与鲁哀公的对话。在道明鸡的五德之后,田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日瀹而食之,何则?以其所从来近也。夫槛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菽粟,无此五者,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臣请槛鹄举矣。”[6]鸡虽然具有五德,但是因为常在人身边而被忽视,最终沦为盘中餐;而那些来自远方的鸿鹄,停在君主的花园园池,损害君主的利益却被重视,这正是田饶对己身遭遇的隐喻。最终,田饶拒绝了鲁哀公的挽留,奔赴燕国,燕国立刻封他为宰相,君臣成就太平治世。锦鸡在此同样象征了具有才德的文臣官僚。结合“五德”诞生的语境,“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便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   这种涵义同时还需结合“凫鹥”一词。“凫鹥”起源于诗经《大雅·凫鹥》,“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凫鹥在水里畅游,公尸安详赴宴,酒菜精美,会有福禄降于你。此诗描述周王祭公尸,公尸欢饮助神降福周王,用以歌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即贤明君主持盈守成,成天下太平,致祖宗安乐。具有五德的锦鸡比生活在周朝的成、康盛世时候的凫鹥还悠闲,其未尽之意似乎昭然若见:贤明为君,人才受用,天下得治。
  景的描绘,诗的联想,物的安排,彼此交错令此画呈现出三个层次的涵义:一、对秋日自然之景切时合理的精雕细琢。二、自然之景中芙蓉、菊花,锦鸡蕴含的文化寓意。三、拓展延伸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将绘画作为可视的语言来表达儒家纲常名教,使画作“与六籍同功”,令文臣官僚在观赏的过程中有所得。
  基于此画多层的内涵及在教材中的位置,如果将它视为教材本身所提供的史料而非徒增趣味的插图,它或许具有多维的史料价值。
  作为载体,它集中了工笔画、瘦金体与诗作。诗书画融于一体的结果令它一面具有艺术的美感,一面又反映北宋文化艺术的新发展,此画在本课中恰恰被安排在“文化艺术”子目之下。
  另一方面,它又被置于“儒学的复兴”子目之后,此画写实的风格的确受到理学“格物致知”的影响。除却表层的画风,就深层的内容而言,此画的旨意又与“格物致知”的内核相契合。程颐曾指出:“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7]在此,程颐主张“读书致知”,那么致什么“知”?理学所强调的“知”并非科学知识,也非语言文字的知识,而是從圣言圣行之中明仁义礼等道德之善;而后,能进行自我反思,思圣人所以为圣,而吾未至的原因;最终克服自身习气,明觉自身本就固有的“天理”(道德秉性)。这便是理学的穷理尽性,观物察己,以成圣人。“芙蓉锦鸡图”精致写实的表层描绘,旨在令文臣官僚对诗画形成身临其境式地观赏、品评,继而超越写实的表象,同样获得伦理道德层面的体悟:何为坚毅、高洁、五德,最终察己以移精神。可见,不论是读书抑或是赏画,不过是致知的方式不同而已,最终殊途同归。
  展悉图绘,我们感受到宋人艺术的情趣,也感受到宋人思想的重量。它既可以证明文化艺术的新发展,又可以反映时代的思潮,同时可以说明“格物致知”的含义与最终指向。
  【注释】
  [1]康有为:《万木草堂论艺》,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第117页。
  [2]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670页。
  [3]高岭:《“真放本精微”的传神理论——苏轼绘画美学思想研究之一》,《文艺研究》1988年第5期,第153页。
  [4]魏征:《群书治要》(上),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2页。
  [5][6]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第394、395页。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0页。
其他文献
2017年底,在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举办的广东省历史教师基本功大赛,大赛期间各个地区的优秀选手都拿出了非常精彩的作品,从中受到的启发和教育比自己在多年的一线教育积累的经验还要丰富。尤其是初中组的题目《洋务运动》,选手们从19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的社会背景和国际情况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但冷静思考之后,在这种大变局之中,以李鸿章为例的士大夫阶层到底起了哪些作用?当时历史现场究竟如何?是很多选手忽略的
《美术的辉煌》是历史与美术相交融的一课,是历史课中的艺术史教学。如何在艺术史教学中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尋找历史与艺术的契合点?如何在美学欣赏的同时,在历史认识中深化其理解?针对国务院文件指出“要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的要求,笔者尝试以画带史,以历史眼光来鉴赏经典绘画作品,以史入画,以历史思维来理解经典绘画作品,将“艺术的历史”与“历史的艺术”有效
近年常发现国民对国内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到此一游”无感状态的相关新闻报道,究其原因是国民缺乏将零碎的历史事实证据,通过论证和想象,组成宏伟历史画卷的能力。柯林伍德认为“历史知识的扩大,主要就是通过寻求如何使用迄今被历史学家们一直认为是无用的这种或那种可知觉的事实作为证据而实现的。”[1]培育学生历史证据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习得现代公民的历史思维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提升,践行新课程
解读教材内容并达成合理的教学叙事往往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解读是教师自身思想、经验与历史的对话,然而,在标准化考试下,个性化理解是否会脱轨与失序而影响学生成绩又阻碍了教师突破“陈规陋习”的勇气。结果是,解读陷入了从史料到史料、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的窠臼中而影响了理解,历史教学的意义危机也由此而生。事实上,历史教学的意义建构要比知识陈述来得重要,而只有在思维碰撞的对话中,才能真正构建知识、协商价值
马秀花“大咖知识学堂”创始人  在“大咖知识学堂”,人人都知道创始人“璐瑶妈妈”。  “璐瑶妈妈”的真名是马秀花。“坚持将给自己孩子的教育惠及更多家庭与孩子的初心。”这位昔日北京理工大学的学霸在创业路上可谓无心插柳,因为她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自己一对双胞胎女儿璐璐和瑶瑶的学习问题。  2017年9月,马秀花开始创业,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大咖知识学堂”,先从英语开始,然后是语文、数学等学科,3年下来,如
汤因比 ( Arnold Joseph Toynbee) 曾说:“人类文明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历史。人性是构成文明的基础,这既表现在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进步,也表现在由人性所决定的精神文明进步。”[1]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学探讨的也是人的历史演变,历史教育更应围绕着对人的教育展开。  课程标准有关明清君主专制的要求是,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
2020年全国Ⅰ卷文综第25题以民族交融为背景,以阎立本所作《步辇图》作为史料,旨在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步辇图》作为图像史料,其史料价值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它表现了古代中国民族交融史上唐与吐蕃交融的“共有历史”意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交融的“共有历史”意识。作为民族交融史试题的一种命题视角,“共有历史”意识依托于历史叙述,又蕴含着史学方法,还彰显了家国情怀,这三者构成了“共有历史”意识的要
“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是“具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者、健康全面的人。” [1]新课改背景下,深化史学育人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具深远意义。“德不仅指道德、品行,还包含见解、器识之意”。 [2]古有刘知几论“史才、史学、史识”,亦可作为当今时代深化历史学科育人的三点原则。“史才”是“器识”,即问题意识,是对历史的大局性把握和认识;“史学”是“见解”,即思辨能力,是对历史的审辩思考与价
富蕴县,祖国边陲一个面积3.37万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却被“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最具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国家卫生县城”等诸多光环笼罩着。在许多人眼里,它是一个旅游胜地、文化圣地,更是一个红色宝地。  “如果说富蕴美了新疆,那可可托海一定是这幅壮锦上最耀眼的一处。”可可托海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远的牧色人文、淳厚的红色基因享誉八方,如今已成为中国西北边境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雅斯贝尔斯进一步指出:“历史课的教学则是发展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虔诚爱戴之心,启发他们为了人类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并形成对现实批判的清醒历史观。”[1]  核心素养最终归结于“人格教育”。《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