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已沦为区域文学奖

来源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m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在2023年10月3日前,我曾在接受电话访问时预测,日本的村上春树或中国的残雪,有可能获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残雪在今年的赔率榜上高居榜首,加上她坚持了几十年先锋写作,挺不容易的,所以预测她得奖。没料到10月5日诺贝尔文学奖揭盅,获奖者仍然是欧美人。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3,南美的小说巨匠略萨获得该奖。在此之后,从2014直至2022,全部都是欧美作家,其中法、英、美作家各二位,白俄罗斯、波兰、奥地利各一位,而作为英国作家的古尔纳、石黑一雄,一个是非裔,一个是亚裔。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今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有可能出自南美,亚洲、非洲其次。由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西方阵营,理论上不大可能获奖。因为如果这奖再给西方,就可以改名为西方文学奖了。
其他文献
《多蒂》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唯一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作品蕴含丰富的内涵,是移民类小说的一个范本。已有研究从互文性、成长小说、伦理批评、叙事学和意识形态批评等视角,揭示了作品的丰富内涵。《多蒂》讲述一个移民家族三代人在英国的颠沛流离和挣扎谋生,融入主流社会的故事,人物的空间流动构成文本一个重要特征。流动性理论认为,流动性是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动态联系,是对自我、他者与世界的一种定位,通过身
学位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难民潮形势下,大众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非洲的流散文学和非洲流散文学家的“身份认同”困境。古尔纳小说的核心是身份认同和流离失所。《来生》作为他的最新著作体现了在殖民主义影响下,古尔纳对难民命运进行的毫不妥协而充满同情的深入剖析,并借此点明解决文化身份危机的一条新路径,即坚守非洲本土立场、以爱引领的文化融合。
期刊
坦桑尼亚小说家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借由绘图探讨流散群体的身份问题。通过将空间关系带入叙事,古尔纳绘制了桑给巴尔岛的地方性地图和印度洋沿岸行程地图,并将二者叠加重构,完成了对个体与全球空间关系的认知测绘,提出了兼具地方精神和世界视野的“在地全球”身份理想。经由绘图,古尔纳不仅重构了流散群体的方位感与归属感,更通过地图的呼应与同构实现了地方意识与世界精神的整合,彰显了“在地全球”身份的创新与超越。
期刊
在2022年出版的小说《海边》中,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用平实的语言与独特的复调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费解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本文主要围绕难民群体的生存困境,并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从物理空间的无根性、社会空间的异化和心理空间的救赎三个方面分析萨利赫·奥马尔和拉蒂夫·马哈茂德如何冲破桎梏、追求自由、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艰难历程。进而揭示“异乡人”在不同空间中为实现角色转换和处理社会关系而作的努力,从
期刊
在古尔纳小说中,几乎每部都会掺入不少斯、阿等非英语言。本文首先引入阿皮亚的有根世界主义,以《赞美沉默》为例,从后殖民角度分析这种多语现象所折射的自发/强制文化融合和本土/殖民语言的地位关系,继而指出这种多语糅杂畅想了一种多元并存、平等交融的有根世界主义,对英语当前的通用语地位从帝国内部提出质疑。此外,本文还对作品中阿语与伊斯兰教的关联进行深究,认为作家的这种多语策略和对宗教信仰的重视也是对东非印度
期刊
古尔纳小说《天堂》以桑给巴尔少年优素福的个人经历为情节主线,既控诉了德国帝国主义对非洲地区殖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也是一部包含典型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优素福在逐步脱离懵懂迷惑心态的成熟过程中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以一种“他者”的形象向主人公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之路。对于这些“他者之路”的思考和选择构成了主人公成长经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主人公投靠德国军队的最终选择充分揭示了出生在帝国主义背景下殖民社会底
期刊
诺奖获得者古尔纳是当代非裔英国作家,被认为是最杰出的后殖民作家之一。《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 2011)是其第八部长篇小说,玛丽亚姆(Maryam)是该小说主人公阿巴斯的妻子,年幼时的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从面对命运的无助到逃离寄养家庭再到对他人隐瞒自己的过往,创伤主题贯穿玛丽亚姆整个人生。本文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对玛丽亚姆的创伤进行分析,发现其遭受的创伤来源于个人的童年
期刊
世界各地的商贸活动总是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鲜活展现,一战前夕东非海岸的贸易图景在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非洲作家古尔纳的小说《天堂》中就得到了写实般的还原。阿拉伯商人经过几个世纪的经营,在东非海岸建立起一个以贸易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但除却宗教与道德外,真正黏合这个商业共同体的其实是依附性的经济关系。看似井然有序,但随着欧洲殖民势力的渗入,一切又即将土崩瓦解。小说主人公优素福在这种秩序与失序的贸易活
期刊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在小说《天堂》中重现20世纪初东非社会生活画面,对欧洲殖民书写进行修正。结合吉奥乔·阿甘本提出的人类学机器研究作品,可以认识到无论是阿拉伯商人、生活在内陆的人群还是欧洲人,都在主体建构中对他者进行非人化处理,制造赤裸生命。奴隶优素福的主体建构伴随着他对生活环境的认知方式从沉浸到敞开的转变。最终,优素福走出主人家、跟随军队离开的情节,体现了古尔纳的人生
期刊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最新作品《来世》展现了他对非洲殖民和难民问题的最新思考,并在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修辞性叙事学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揭示了小说在探讨难民身份认同问题的同时,展现了理想的家庭生活和歌颂非洲群体积极向上的生存力量。作品表达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乐观态度,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作品的巨大审美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