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锋芒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w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夏楠

郑忽


  公元前706年,齐国。劳累至极的僖公终于松了一口气。
  国家总算守住了。北戎,又是北戎。这么多年来,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像豺狼一般,死死地盯着中原的水草丰美。他们漫不经心地游荡在周边,找寻机会。一旦有机可乘,便扑就过来,疯狂地撕咬。
  六十多年前,在另一支匈奴部落犬戎的进犯下,强盛了近三百年的西周王朝霎时灰飞烟灭。为躲避侵扰,狼狈不堪的周王室不得不从镐京(今西安)一路东迁到洛邑(今洛阳),自此伤筋动骨,一蹶不振。
  这么些年过去了,笼罩在中原的这片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想到刚刚结束的这场战争,僖公还是有些后怕。自先祖姜尚被封这东海之滨立国,齐国向来自诩为大国,可面对这支从燕山奔袭而来的少数民族部落的一再侵扰,却一筹莫展。它行动迅捷,彪悍狠辣,同时灵活性极强,不仅难以将其剿灭,只是应对自保就要耗费好大的气力。好在,得到了中原各诸侯国的帮忙。特别是郑国。
  “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左传·桓公六年》)
  郑国的太子忽立下了大功。想到这个了不起的年轻人,僖公神色复杂。这不是他们第一次打交道了。多年前,因爱惜郑忽的才干,他就提出将女儿齐姜嫁给他,却没想到遭到了婉拒。郑忽当时的那番陈词令他印象深刻,铭记于心。
  “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不卑不亢,进退有据。齐国当然是大国,但是由他在此种情形下提了出来,似乎变了味。当真是不敢吗?怕是不愿意罢了……郑国当真弱小吗?想起此刻借郑国之手方能解围,僖公唯有苦笑。以联姻来巩固彼此的地位是诸侯国间通行的法则,可是这个年轻人的行为处事却如此出人意表。他的谦恭之下暗藏着逼人的锋芒,是呼之欲出的倨傲,他在宣告他不喜欢这个规则,也不愿意遵从这个规则。
  现在呢,不知道他的想法变了没有。姑且一试吧,僖公再次提出了联姻之情,然而再次无疾而终。郑忽的言辞依旧堂皇。
  “此前未曾为齐国做过什么,都不敢高攀;如今奉命救急,却在战争之中为自己谋婚姻之事,百姓怕会对我议论纷纷吧。”
  依旧还是那个带着无与伦比的骄傲与自信的年轻人。但是很快,他就将意识到这个世界的规则比他想象的更顽固,而他也没有打算低头。
  为答谢各国派兵戍守边境,僖公派人给将士们赠送食物。为郑重其事,他还特意请了与自己有姻亲之好,同时又深谙礼仪之道的鲁国来落实此事。而鲁国把郑国安排在了后面:郑国立国的时间并不久,封爵的时间晚,所以按照周礼,应当靠后。
  郑忽怒火中烧。此次救齐,郑国军功最为显赫,如此做派,不是对自己和郑国的侮辱吗?封爵的次序已是既成事实,如果日后都要如此墨守成规,那么郑国岂非永远都要靠后站?
  也许在这古老的莫名的规则面前,自己还是太稚嫩了。但他决不忍气吞声。
  四年后的冬天,郎地发生了一场战争。郑忽主动挑衅了鲁国,而与鲁国有姻亲之好的齐国选择站在了郑国这一边。
  尽管敌方以郑国为首,尽管齐卫只是帮助郑国而出兵的,鲁国在记载这场战役时,依旧将郑国放在了后面,并解释说:先书齐、卫,王爵也。
  周礼,大概是鲁国最后的尊严了,它只能死守。
  若是郑忽看到这行字,不知是否会哑然失笑。这一年的他扬眉吐气意气风发:你看,在真正的实力面前,联姻是多么的脆弱;即便不攀附婚姻,自己同样可以所向披靡。
  这一年,郑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庄公


  郑忽的野心,想来是遗传自他的父亲庄公。
  而他身上挥之不去的那执拗乖张的少年意气却是庄公所缺失和羡慕的。
  郑忽是公子,是太子,是散发着耀眼光芒的年轻人,他张扬放肆,从不惧怕不掩藏自己的好恶。而庄公,似乎一出场就老了。他稳重、谨慎、低调。
  “庄公寤生”,关于他第一笔的记载就是“庄公”之称,不是公子,也不是太子。寤生,即难产,这个不祥之词就此成了他的名字,时刻提醒着他的母亲武姜生產时的疼痛与恐惧,也一并折磨着他自己。武姜始终没有走出这个阴影,她因恐惧而厌恶,因厌恶而疏离。对庄公的厌弃在她诞下第二个儿子段之后愈加变本加厉。庄公未能得到的,被加倍倾注于段身上。压抑的母爱一旦找寻到释放点,便会产生惊人的破坏力。
  武姜多次请求自己的丈夫废了庄公,改立次子为储君;当这个请求被拒绝后,庄公成为她的敌人。一个被自己母亲所敌视的人,该如何成长?史书不会记载。我想他的眼睛曾经一定闪烁过渴求的光芒,只是这光芒没有得到回应,只好被吞没,只好暗淡,终至消失。他再次出现时,已是一国之主。没有童年与少年,他的身上也看不到天真的影子。
  一切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进行。庄公看得清清楚楚。“郑伯克段于鄢”,史家的笔锋刺得人心冷,吝啬得不肯称他为庄公,而只代以“郑伯”。伯,是长子;叔,是次子。他们嘲讽庄公罔顾自己兄长的身份,对弟弟太过残忍——郑伯,你忘了你是兄长了吗?你下手的对象,可是你的亲弟弟。纵然你的母亲与弟弟里应外合欲置你于死地,你也总该记得兄友弟恭的教诲,怎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可是凭什么呢?“多行不义必自毙。”他的臣下劝谏他早日行动时,他如此安抚道。他隐忍,克制,谋定后动。天真的人无法存活。所以他秋后算账,干脆利落地了结了这场跳梁小丑般的造反闹剧。
  所谓的母子相残手足相残,最先挑起的人并不是他。他难道不是受害者吗?与自己同居于一城的母亲,毫不掩饰地挂念着那个封于别邑的弟弟。自己难道不是她的儿子吗?可她算计的却是大开城门,迎接她的爱子入主。如果他们成功了,彼时的自己又会是如何呢?父亲已经死了,谁还会在乎他的下场?自己只是他们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罢了。   段战败出逃了——如果他胜了,逃亡的那个怕是自己了吧?
  而武姜,面对这个与自己有着母子名分的人,庄公的心情要矛盾复杂得多。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他撂下狠话,主动决裂。可是下一秒,他又派人掘地之黄泉涌出,隧道中相见。后人斥责他的虚伪,嘲讽他不过是为了借个“孝”的名义收揽人心。然而这个名义在当时并没有后来经理学家加持后的那般重要,庄公也未必看得上以它做噱头。也许,他只不过是想要一个母亲,哪怕只是形式上也好。
  宫廷的内斗,完美谢幕;更大的舞台正等着他上场。
  严苛的成长环境、凉薄的亲情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未必不是件好事。至少,他锻炼了自己的谋略胆识与审时度势的眼光。现在,他放眼看向天下。
  周室式微,群雄未起;诸侯之中,谁敢率先发声?
  郑庄公寤生。

郑国


  公元前707年,繻葛,一场恶战引来了四方震动。
  不仅是因为战况的激烈,更是因为交战的双方有着高下之别的君臣名分:周桓王作为天下共主,亲自率领军队讨伐诸侯国郑国。而战争的结果令人愕然——周军大败,桓王肩头中箭,狼狈而还。
  在此后各诸侯国无数次借王命征讨的战争里,周天子渐渐消退成了一个遥远而虚幻的摆设。然而在这春秋初年,确确实实地出现了周桓王征战的身影。只是他败了,这一败,就再也没有赢回来的机会了。
  它败在了最初并不起眼的郑国手里。
  郑国立国不久,国土面积不大。但在周室东迁的过程中,它鼎力相助,与周王室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郑庄公身兼周王室卿士的身份,行执政之权,即他可以代表王命来号令诸侯,这大大便宜了郑国的军事外交行动。
  在庄公的苦心经营之下,郑国强势崛起。某一日,周桓王的父亲周平王终于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采取分权制衡的措施,把部分权力划给了虢国国君,引起了庄公的不满。为了平息庄公的怒气,于是有了“周郑交质”事件: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子狐何人也?他是周平王的次子,也是当时的太子,未来的周王。周王室的神坛地位受到了震动——诸侯在封地为主人,在天子面前的身份却只是臣下。周室的太子与郑国的太子互换人质,却是将双方放在了平起平坐的对等地位上。周室衰微,可见一斑。
  这个行为本身也只是个缓兵之计,矛盾的根源在于权力之争,这是无法破解的困局。随着郑国国力的强盛,战争不可避免。
  公元前720年,平王死去,王子狐回国奔丧且很快病逝,这才有了周桓王的继位。新上任的周王惊恐地看到,郑国的势力已然形成气候了:老谋深算的郑庄公远交近攻,联合齐鲁等大国,不断地攻打着周边的国家,而且师出有名——“以王命讨不庭”,以他们不朝觐天子的名义进行讨伐,令其臣服,树立自己威望。
  周桓王终于领会到了他的父王当年走在悬崖上的绝望与无助。不能坐以待毙。他决心采取更为激进的手段,直接剥夺了庄公的权力。庄公于是不再朝觐周王,以此来传达不承认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讯息。繻葛之战由此而起。
  这场战争,同样是“以王命讨不庭”,甚至周王亲自上阵,还发动了陈蔡卫三个诸侯国一起对付郑国,最后却是损兵折将,周王负伤,一败涂地。
  郑庄公是个天生的谋略家。他知道战争是谈判的手段而非目的,天子败了也还是天子。现在他得到了足够的筹码,可以鸣金收鼓了。于是他派使者去周王军帐之中慰问伤情,既显示自己的阔达,又给了对方一个台阶。
  受伤的周王既惊且怒又无可奈何,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他的先祖们所不曾经历的残忍的现实:周室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天下已非周天子的天下了。庄公的示好,他明知是虚情假意,也只能接受。
  这是最后的挣扎,为了维护昔日尊荣所做的最后挣扎。此后,诸侯国们不断崛起各领风骚,而周王室再也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去压制了。只能默然藏身于春秋风云的背后,像一个傀儡被虚情假意地供奉着,直至最后的泯灭。
  而经此一役,郑国更是声名大噪,此后东征西讨,如鱼得水。郑庄公,第一个将周天子拉下马的诸侯,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即将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有的国家敏锐地察觉到了风向的变化,比如齐国。有的国家依旧沉浸在周王室强大而尊荣的旧梦里,比如鲁国。
  繻葛之戰的次年,北戎侵齐,齐国求助郑国,郑忽率师大胜,鲁国按周礼定分食物的次序,郑忽大怒。
  经历了周郑交质,经历了繻葛之战的太子忽,又怎会把周礼放在眼里?他亲眼见证了周室的脆弱与无力,见证了自己父亲的铁腕与强势,见证了规则的打破与重构。所以他藐视礼法,我行我素。娶妻时,他也无视应当先告祭先祖再成婚的礼法,“先配而后祖”,即使会招致批评。
  礼乐崩坏,大势所趋。但是他不明白,崩坏是一个漫长缓慢的过程。就像他的父亲庄公在繻葛之战中所做的,即便将周王的军队打得大败,依旧还是要给足周王面子。
  这是一个好战的年代。在频仍的战争中成长的郑忽相信,谁能在战场上制胜,谁便能够拥有权力。而打仗,正是他的强项。
  郑国的风头正强劲,就像年轻的郑忽一样所向披靡。

厉公


  作为太子,郑忽的人生顺遂而快意。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公元前701年,庄公去世,太子忽继位,成为郑昭公。但是位子还没坐热,他就仓皇出逃,流亡异国,郑国另立新君。
  盛极而衰,是他的命运,也是郑国的命运。他本该继承庄公未竟的事业,一展郑国的宏图,却没有想到折戟沉沙得这么快。
  打败他的不是外敌,而是萧墙之内的手足;或者说,是他自己的自负与轻慢。不知道那时,他有没有想起谋臣祭仲的告诫,会不会后悔没有接受齐僖公的联姻之情。
  在他无限风光时,祭仲已经看到了潜伏着的危机,一再提醒他:您的几个兄弟,都因母亲受宠而得到庄公的喜爱,若是没有强大的外援,恐怕君位难立啊,三位公子都将成为国君了。   祭仲没有危言耸听。郑忽并非是庄公唯一的儿子,而后来的事实也证实了他的预料。
  作为郑国元老级的重臣,祭仲见证了“郑伯克段于鄢”的手足相残,深知君位争斗的残酷,也深知外援的重要性。就像当年支持庄公一样,这次他也站在了郑忽这边。所以他希望郑忽接受僖公的提议,巩固自己的地位。只可惜,当时的太子忽被脚下的风光无限迷住了眼睛,已经听不进劝诫了。他没有看到,自己身边有一个丝毫不逊色于他的兄弟——郑突。
  忽,隐含着傲慢不恭之意;突,有旁侧出击之意。冥冥之中,仿佛命运已经为这两个兄弟布好了局。
  在《左传》中,对郑突军事才能的叙述要详尽得多。
  北戎来侵犯郑国之时,面对强敌,郑突挺身而出,冷静地分析敌方的弱点并加以利用:北戎人贪婪,见到有利可图就会冒进,一旦遭遇伏兵也不会相互救援而是自顾自逃跑。如此,只要我方设下三个埋伏就能令他们自顾不暇,从而取胜。
  繻葛之战中,面对陈、蔡、卫三国的军力,郑突把薄弱的陈国作为突破点,说它因有内乱而无斗志,会把周王朝的士卒拖下水,这么一来蔡卫两国也不能支撑。
  战事的发展皆如他所料。
  与郑忽相比,这个儿子更像是年轻时的庄公——胸中有韬略,处事却低调隐忍。除了军事行动中的积极献策,他的脾性几乎是隐形的。
  庄公对这个儿子无疑是赏识的,可惜,太子只能有一个,国君也只能有一个。他没有理由废弃郑忽。况且,自己当初因为母亲对弟弟的偏爱,君位曾受到过危险。他不愿意历史重演。
  一直以来,庄公都是把郑忽作为接班人培养的。在周郑交质事件时,他特意派郑忽去了周室。在那里,他有机会了解周王室的运作模式,有机会接触往来朝中的诸侯,累积丰富的政治经验。与此同时,他作为人质留在周王室,是为郑国的稳定立下功劳,也成为他重要的政治资本。除此之外,庄公多次派他率军出征,屡获战功,提高他在民众中的威信。
  凡此种种,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他顺遂得意的太子生涯,有了睥睨他人的资本。但他却误把狂风的力量当作了自己的力量。
  当庄公去世后,他能够倚靠的事实上只剩下了祭仲。祭仲是关键,他知道,郑突也知道。当郑突先发制人,控制了祭仲,他立时便孤立无援了。
  郑忽成为昭公的这一年,祭仲出使宋国,不幸落入了精心策划的陷阱,宋人逼迫他改立郑突。他无奈答应。得闻此讯的昭公郑忽只好逃亡避难。郑突继位,成为了郑厉公。
  郑突一鸣惊人。此前,宋国一直被郑国欺压得死死的,而郑突却巧妙地利用他为自己翻了盘。因为他的母亲是宋人,他将宋国变成了自己的外援。
  但是这不是最后的结局。此后郑国的宫廷风云一再反复。
  四年后,厉公因为与祭仲的矛盾,密谋杀之,计划泄露,逃亡。昭公被祭仲迎回。
  又两年,昭公在狩猎时被杀。杀他的人是一个名为高渠弥的臣子,而祸根同样在他当太子时就已埋下。郑忽厌恶高渠弥的为人,在庄公想要提拔他时曾多加劝阻。有了这番旧怨,高渠弥时常提心吊胆,唯恐郑忽会对自己不利,索性先下手为强,弑君另立。
  随后,郑忽另外两个弟弟公子亹、公子婴相继继位,也都未能善终:一个被齐国所杀,一个被臣子所弑。
  流亡了十七年后,郑厉公回国,一切才算尘埃落定。
  而十七年后的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郑国了。

尾声


  一步错,满盘输。
  外援,郑忽输给郑突的只是一个外援而已;而这个外援他曾经唾手可得。拒绝了一桩婚姻,毁掉了自己的前程,葬送了郑国的霸业。当他被迫出逃回看自己的前半生时,不知道会不会想起那个一再向他抛去橄榄枝的老人。齐国,终究是大国;僖公,远比他看得长远。
  但他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郑国也没有了。
  庄公死后,郑国君位的几次反复,被称为“公子五争”。经此内乱,庄公苦心经营的“小霸”之势瞬间化为乌有。它最光辉灿烂的岁月,正好也是郑忽最为得意的太子时代。现在,两者都过去了。昭公像是另一个人,没有棱角,全无光彩。而此后的郑国,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周旋在大国之间,被当作他们彼此纷争的缓冲地带或攻城掠土时试探的一道门禁。霸业,是其他诸侯国所追逐的,它再无资格跻身其中。
  当齐桓晋文而后搅动风云轮番主宰中原之时,不知是否会有人想起,春秋初年暮色沉沉之际,那个率先以一声惊雷打破僵滞局势的诸侯国。它曾经那么惊艳,那么令人期待,可最后只是像一颗流星,锋芒尚未来得及全部绽放,便已坠落。
  一如那个骄傲的年轻人,倏忽而来,倏忽而逝。
其他文献
陈亚丽  之所以要特别明确是“文体散文”,是因为时下文体(文学)散文与中国古代“散文”(散行文章),常常被混为一谈,在此以示区别。  文体散文作品多、精品也不少,散文爱好者更是多如牛毛;但细究起来,它自身似乎有很多“说不清”的问题;而现存所谓“文学理论”,其实往往与散文无关。仅就散文文体特征而言,就亟待理顺。  五四以来的叙事抒情散文及随笔,就创作素材而言,都是以客观真实为前提的,非虚构性突显。散
期刊
我们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末尾,即将挥手告别2019年,迈向崭新的2020年。这十年来,我从一个稚嫩笨拙的小孩子,成长为了一个积极努力的初中生;这十年来,我渐渐掌握了许多知识,这十年来,我渐渐地更加了解了这世界的绚烂美好;十年来,我也面对了许多分别,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那一天,爸爸妈妈领我到教室后就离开了,我不想他们走,但还是与他们告别。我记得我面对着陌生的教室和老师,十分不
期刊
周海波  在各種文学体式中,散文是最自由潇洒而又最不容易说清楚的一种文体,它不像小说、诗歌那样概念明确、具体,而散文就比较复杂,所指与能指基本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仅就散文概念而言,就存在着诸多的类型差别,散文、美文、小品文、随笔、杂文等,这些与散文体式相关的概念,既有差别,而又有相似之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范畴还是形态都存在着共同性与差异性。一般而言,中国古代散文包括了韵文
期刊
陈思呈离开“铁饭碗”是我做过最正确的事  2011年,我离开高校去媒体工作,从此几乎随时随地都要回答一个问题:你后不后悔?  之前在高校行政部门工作,是一个很安稳的饭碗,高校这个大环境安稳,每年两个长假——寒暑假,校内有饭堂,有操场,有图书馆,全是免费的资源,连停车都是免费的。工作清闲,比起外面社会来说也算单纯,老了还有不菲的退休金。  在父母看来,这份工作已经是我在人世间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了。而
期刊
初来乍到的不满  军训时是阴雨连绵的,晚上收操,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到处是水坑的路上,练擒拿格斗精疲力尽,当你抬头望见,浓云后稀疏的月光,那时有一种感觉,很爽快的感觉,这就是军训。  初到基地,怨气连连,国庆假期军训颇让人不满。教官严厉的声音在宿舍楼道里响着,我们心惊胆颤地收拾内务。教官进了宿舍,嫌弃着我们的被子,永远达不到要求的“豆腐块”又一次被翻开重叠。是永远无法一路畅通无阻地去吃饭的,免不了营
期刊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劝君莫把欺心使,湛湛青天不可欺。  ——题记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读罢,缓缓掩卷、瞑目,不禁吟诵出明代徐梦龙《醒世恒言》中的诗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劝君莫把欺心使,湛湛青天不可欺。”在感叹书中人物不同命运的同时,善良与丑恶以及当前的社会现实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善”,这一千百年来被人们所
期刊
九岁的我听过各种各样的声音,最让我心动的、欢喜的、雀跃的是我最爱的妈妈的声音。  妈妈的声音就是我的摇篮曲。我小的时候特别能哭闹,无论是爸爸、姐姐还有阿姨,他们用尽一切的方法急得满头大汗,我还是哭闹不停。妈妈的一句:我回来了,宝宝妈妈拍。我就乖乖地闭上嘴,一会儿就睡着了。  我最喜欢妈妈做饭的声音。菜刀切菜的嗒嗒声,红烧肉下锅的声音,鐵铲大勺的声音。一会儿工夫,一桌香喷喷的饭菜活生生地把我吃成地主
期刊
“呜呼!吾辈进退不苟,生死唯命,务请尚方宝剑斩彼元凶,头悬国门,以儆天下墨吏!”康熙三十六年,一个书生纠集四百余名落榜举人,抬着财神拥入南京贡院,撒了他一城揭帖,搅了他一个四脚朝天。  书生叫邬思道,才华冠绝,行文锋锐。南京春闱,红榜无名。  毕竟邬思道只是被历史选择出面的那一个,如若非他,历史还可以选择更多的“邬思道”。而逼得他不得不翻脸的,是清朝腐朽的教育制度——八股取士。它死板木讷,但也精密
期刊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好比小猫的声音、开门的声音、小朋友的朗朗读书声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在黄浦江边才可以听到的声音。  黄浦江就像是从早到晚,从不落幕的现场音乐会,不论阴睛,表演一场接一场地举行着。  大轮船的汽笛声就是他的指挥棒。风的呼呼声是手风琴发出的悦耳的声音。瞧,岸边梧桐树的一片片树叶在大輪船的指挥下,拿起了自己的小沙锤,沙沙沙,沙沙沙。小沙锤里是不是藏着梧桐树叶们的宝物呀?小浪花再
期刊
2019年11月4日,未来青少年文学文化公益计划在北京召开了发布会,曹文轩、李敬泽、陈晓明、穆涛、朱旭东等文学教育界名家济济一堂,见证了一个全新的面向青少年的综合性文学文化活动的诞生。  未来青少年文学文化公益计划的使命是“跨界协同 培育文化新人”,文学梦想家计划则是在这个使命感召下迈出的第一步,以青少年的创意写作能力为基础,然后辅之以趣味阅读、听力、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奠定青少年综合文学素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