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夜话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w2d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呜呼!吾辈进退不苟,生死唯命,务请尚方宝剑斩彼元凶,头悬国门,以儆天下墨吏!”康熙三十六年,一个书生纠集四百余名落榜举人,抬着财神拥入南京贡院,撒了他一城揭帖,搅了他一个四脚朝天。
  书生叫邬思道,才华冠绝,行文锋锐。南京春闱,红榜无名。
  毕竟邬思道只是被历史选择出面的那一个,如若非他,历史还可以选择更多的“邬思道”。而逼得他不得不翻脸的,是清朝腐朽的教育制度——八股取士。它死板木讷,但也精密详尽。我甚至难以想出还有什么制度能在当时与这个没落的封建王朝相契得严丝合缝。 事实上呢,当时清朝的庞大的官僚体系营生出遍地的朋党,在封建制度摇摇欲坠之时,这群官僚不可避免地膨胀、壮大,在王朝中生根。出于政治需要,必通过这不公开不透明的八股取士制度扶植本族后代,出于经济需要,收贿敛财,扶植傀儡,如每年科考,从各路考生手中刮取数万两银子。这些考生中的大多数,无可避免地加入他们的官僚体系,使之愈加壮大。清朝的官僚体系的大部头都以这种方式趔趄着。所以在清朝抄家高官时,一个人背后就是宛如沙漠植物根部的错综的庞大体系。 杀不净,斩不绝,留一脉,生一丛。 科举,这个看似稳妥的体制背后尽是埋葬清朝的剧毒。
  清朝输在哪?沿用前人成功探索出的体制有什么错?怎么会最终导致封建官僚政体的消亡?
  清朝只看到当下需求——如何给这个“老者”续命,能多活一天算是一天。而没有想未来之势——怎样让这个老者“返老还童”,带动岌岌可危的清朝重新焕发生命力。这好比衣服,先朝的科举制度大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量身定制,适用范围仅限于前朝。而清朝,是诞生于前朝的覆灭。若一个人胖了,依然穿着旧衣服,穿下是能穿下,但合不合身就要另讲。毕竟过紧的衣服穿久了,扣子崩开只是早晚的事。清朝,连再做一件更合身的衣裳的意识都不具有,依然让腐朽的旧科举拴着整个王朝的书生学子。直到近代,这件衣服终于爆成破布——人才匮乏、民众愚昧、国力衰弱,赤身裸体的清朝只能被一刀一刀地往下剜肉。清朝真正所需要的,不是这件不合身的衣裳——八股制,而是合身的那件——改革体制,汲取更为先进全面的西方教育的优势,结合国情,为己所用。
  民国,则更善于为自己缝制合适的衣裳。它在风口浪尖中诞生,各路江海奔涌呼啸成这一潭源头活水。它“活”,就活在它的常新:教育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民国的学风教风焕然一新。以蔡元培先生为例,“大学要摆脱官场习气,具备自由的品格”“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政治上,京师大学堂萎靡之风肃清,北平成为民主科学阵地,爱国政治运动的大潮层浪相叠,潮水洒到越来越多国人身上,更多国人随其勇赴民族救亡之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学术上,宛若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各路观念冲击碰撞,思想火光熊熊燃烧,学者及著作以高质高量的形式涌现,学术花园百花繁密。“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教育是求远效的,着眼于未来,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所以讲‘百年树人’”,蔡先生敏锐察觉出教育的长远性,以他为代表的具有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们,共同创立了学习、学术并举的近代教育体制,育人、育才,进一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发展,且看:文士辈出,思想解放促时代文化研究冉冉上升;科学不泯,理学人才作中国科技飞跃中坚铁臂。
  追溯千年,宋初与宋中,各地书院盛行,书院的独特教育宗旨自觉与官学划出一道分水岭:书院不作科举附庸,愿培养传道济民之才。教书先生们大都反对以追逐科举及第为直接目标的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培养人的德性。大师以“人师”自律,弟子以“正其谊不谋其利”的“醇儒”自策。教育上的自由活力渗透至社会各面。范仲淹、欧阳修等谏臣,王安石等革士,在政界刮起正气素风;苏轼、柳永等文才,于词坛开创琳琅各派;毕昇等匠人于科技引领世界创新。然而南宋以后,理学逐步作为思想正统被统治者扭曲为统治根基,致使思想进一步僵化,人们对于功名的过度追求以及统治者的约束固化了教育模式,自由讲学最终为封建专制主义所不容。人才的培养又被拘于官僚体制下的需要,范仲淹般的谏臣几近绝迹,加重了官僚体制的腐败性与脆弱性。这样看来,清朝和民国的教育道路就宛若将宋朝的教育道路倒着走了一遍似的。
  时代的教育之路上,前人或深或浅的足迹分明昭示着:教育不能只依循旧制,模式化“造人”,更应该探索适合当下及未来所需,依据发展趋势“成人”“育才”。
  我作为高考大省的学生与现代教育的体验者,正经历一轮轮教育革新。就目前的语文教育来看,大部分地区语文教育的技巧性、规律性的学习特点远大于其实用性、思想性。再细化至诗歌学习,我所经历的诗歌学习,是将诗歌细密分为几大类、数十小种,总结答题模板,用模型化的思路套进诗歌的身体,从诗歌身上榨取圆满的得分答案。但当自己去诵读诗歌时,由于缺少师长的点睛,经常会在诵读过程中将诗歌笼统地一笔带过。这好比将野生极乐鸟驯化为家养金丝雀,若将其深锁笼中,虽能发挥其短期的观赏性价值,但鸟儿在笼中只能消磨生命,自然赋予其的潇洒灵动被囚笼碾磨殆尽;若将其骤然放归自然,鸟儿会因难以适应自然而生存困难。所以作为主人应该做的既不应是绝对的固化与囚禁,这只是观赏一时的狭促需求,也不应给其绝对的放飞与自由,这是不计后果的理想观念。应该教会它的是全面的适应——既能在院中安静守望,也会在天际纵情翱翔,它知道何时回家,也知道该飞多远,适应得了庭院,也熱爱自然风光。现代语文教育自然比养鸟儿般复杂得多。从全局来看,既应发挥其技巧性——适应高考人才选拔的既定制度,也要开拓其思想性、实用性——让学生在文史海洋徜徉、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语言,使其针对面从短期高考扩展至学生的长期社会生涯,学会语言使用与文化思辨。当今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般进行,多极化趋势与全球性联系迅速加强,人口流动、种族融合、各国交往……愈发复杂的世界形势下,中国更需要具有全球性视野、长远性眼光的教育体制,不拘于一时所需,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各个领域培养具有更高格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应当成为汩汩清渠,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养德池滨,静话历代教育,是夜月明,默言世事沧桑。呜呼我叹:“论各朝教育之制,清之腐化,盖其顽冥,不善革新,专于官僚维系所求,不瞻其时更迭之需,其制必亡。民国之常新,盖其兼容,勇革旧制,既已知现时之待,且深明将来之势,其制甚效。今世界诸国通密,既欲民族兴复、吾辈自强,高瞻远瞩之制,岂可不出?”
  今吾中国者,乃萌芽自八代兴衰,自立于万国列邦。天地大矣,前途辽矣,吾当任重而道远矣!
其他文献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昏黄,午后,庭院里。  外公躺在木藤椅上小憩,他身边放着一个圆形茶桌,茶桌上除了一个龙纹紫砂壶,还搁着一台老式收音机,而这歌声便是从这老古董里发出的。  到了夏天,外公不愿在室内吹空调,更乐意在挂满葡萄藤的庭院里休憩,而与他相伴的有这张木藤椅,还有这收音机。  这首歌,他尤其喜欢,说是每每听着内心都能升腾起一股雄浑的自豪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期刊
穿过水稻田两侧长长的柏油路,便是县城。如果你把头探出车窗,风与光阴一同呼啸而过,在时光的罅隙里,你能看到十年前的我。  那时我八岁,现在五十分钟不到的车程被那时爸爸的摩托车不断拉长。柏油路的尽头,是伴我长大的奶奶的村庄,柏油路的前方,是摩托車的终点——高楼之中,父母和放寒暑假的我的空旷的家。我还记得第一次和爸爸“回家”的场景,红色的楼房居高临下,初冬的风吹起身旁走过的摩登女郎的风衣,让刚从摩托车上
期刊
小孩子总是盼望长大,迫不及待地想要成为大人,去一睹世界的精彩。而当有一天,我们终于长大了,却又回忆起小时候的快乐。其实,“长大”这两个字本身就是孤独的,现实就是这样,总是“逼迫”我们在时间的洋流里翻腾,在时间的路途上奔跑。我们一次次地被现实的“长鞭”“抽打”地生疼,有过泪流满面,也有过无语凝噎,可现实就是这样,现实本身就比“现实”这两个字更现实。  《大卫·科波菲尔》以“我”的出生为源头,将朋友的
期刊
陈亚丽  之所以要特别明确是“文体散文”,是因为时下文体(文学)散文与中国古代“散文”(散行文章),常常被混为一谈,在此以示区别。  文体散文作品多、精品也不少,散文爱好者更是多如牛毛;但细究起来,它自身似乎有很多“说不清”的问题;而现存所谓“文学理论”,其实往往与散文无关。仅就散文文体特征而言,就亟待理顺。  五四以来的叙事抒情散文及随笔,就创作素材而言,都是以客观真实为前提的,非虚构性突显。散
期刊
我们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末尾,即将挥手告别2019年,迈向崭新的2020年。这十年来,我从一个稚嫩笨拙的小孩子,成长为了一个积极努力的初中生;这十年来,我渐渐掌握了许多知识,这十年来,我渐渐地更加了解了这世界的绚烂美好;十年来,我也面对了许多分别,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那一天,爸爸妈妈领我到教室后就离开了,我不想他们走,但还是与他们告别。我记得我面对着陌生的教室和老师,十分不
期刊
周海波  在各種文学体式中,散文是最自由潇洒而又最不容易说清楚的一种文体,它不像小说、诗歌那样概念明确、具体,而散文就比较复杂,所指与能指基本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仅就散文概念而言,就存在着诸多的类型差别,散文、美文、小品文、随笔、杂文等,这些与散文体式相关的概念,既有差别,而又有相似之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范畴还是形态都存在着共同性与差异性。一般而言,中国古代散文包括了韵文
期刊
陈思呈离开“铁饭碗”是我做过最正确的事  2011年,我离开高校去媒体工作,从此几乎随时随地都要回答一个问题:你后不后悔?  之前在高校行政部门工作,是一个很安稳的饭碗,高校这个大环境安稳,每年两个长假——寒暑假,校内有饭堂,有操场,有图书馆,全是免费的资源,连停车都是免费的。工作清闲,比起外面社会来说也算单纯,老了还有不菲的退休金。  在父母看来,这份工作已经是我在人世间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了。而
期刊
初来乍到的不满  军训时是阴雨连绵的,晚上收操,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到处是水坑的路上,练擒拿格斗精疲力尽,当你抬头望见,浓云后稀疏的月光,那时有一种感觉,很爽快的感觉,这就是军训。  初到基地,怨气连连,国庆假期军训颇让人不满。教官严厉的声音在宿舍楼道里响着,我们心惊胆颤地收拾内务。教官进了宿舍,嫌弃着我们的被子,永远达不到要求的“豆腐块”又一次被翻开重叠。是永远无法一路畅通无阻地去吃饭的,免不了营
期刊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劝君莫把欺心使,湛湛青天不可欺。  ——题记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读罢,缓缓掩卷、瞑目,不禁吟诵出明代徐梦龙《醒世恒言》中的诗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劝君莫把欺心使,湛湛青天不可欺。”在感叹书中人物不同命运的同时,善良与丑恶以及当前的社会现实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善”,这一千百年来被人们所
期刊
九岁的我听过各种各样的声音,最让我心动的、欢喜的、雀跃的是我最爱的妈妈的声音。  妈妈的声音就是我的摇篮曲。我小的时候特别能哭闹,无论是爸爸、姐姐还有阿姨,他们用尽一切的方法急得满头大汗,我还是哭闹不停。妈妈的一句:我回来了,宝宝妈妈拍。我就乖乖地闭上嘴,一会儿就睡着了。  我最喜欢妈妈做饭的声音。菜刀切菜的嗒嗒声,红烧肉下锅的声音,鐵铲大勺的声音。一会儿工夫,一桌香喷喷的饭菜活生生地把我吃成地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