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小学语文课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重要策略。为此,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在培养学生课堂踊跃发言方面作了一些自以为有益的尝试。
一、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发言对提升学习能力的必要性,使学生形成踊跃回答问题的内因。
(1)课堂发言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课堂发言指学生当场在较短的时间口头回答教材上或老师、同学提出来的问题。这就要对同学的思维提出三个要求,即思维的勤奋性、思维的集中性、思维的敏捷性。不喜欢动脑筋的同学,当要求口头发言时,他们就得开动思维机器,克服思维的惰性,长此下去,他们就会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能勤于思考但思维迟钝的同学,课堂发言会促使他们加快大脑思维机器运转的速度,坚持下去,他们的思维就会敏捷起来。事实上,班上那些踊跃发言的同学的思维能力总是较不爱发言的同学强些,他们勤于动脑、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这不能不说明,课堂发言确实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2)课堂发言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发言有老师的组织指导,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它能锻炼同学们说话的胆量,由开始的面红耳赤、手脚无措到镇静自若、表情自然;它能训练同学们说话的条理性,由开始的紊乱无章到井然有序;它能提高同学们说话的简明准确性,由开始的拖沓含糊到简练明了准确无误……可见,课堂发言能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课堂发言能增强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对某一活动有没有兴趣,很重要的是看你是否真正参与其活动。许多同学对小学语文课没有兴趣,是因为他们没有积极参与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活动。课堂踊跃发言,能促使同学的大脑勤奋,敏捷思考,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口头交换自己的看法,使同学们的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
二、化解学生思想上的顾虑,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采取鼓励措施,使大多数学生愿意踊跃发言。
(1)形成人人争取自己发言,人人支持他人发言的课堂风气。对于发言来说,同学们思想上普遍存在着两大顾虑:一是害怕同学的嘲讽而不敢发言,一是担心答错献丑而不愿发言。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准确深刻,应该发表出来供其他同学参考,如果理解不准确或出现错误,更有必要发表出来,以得到同学、老师的修正,使自己当堂能弄懂弄准问题,同学们到学校来学习,就是由于不懂或懂之甚少,出错自然难免。所以同学们应该丢掉面子思想,人人争取发言。学生中确实有自己不发言还嫉妒别人踊跃发言的同学。
(2)注意课堂的语言艺术,使课堂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愿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师生关系如何有密切联系。如果课堂上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们就会积极与老师配合,认真思考并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言为心声,学生通过老师的语言就能领会到老师对他的态度和感情。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课堂语言艺术,来促进并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多用褒义词和礼貌语,我在要求学生活动时总要带上个“请”字。多用商量口气来陈述自己的见解或要求。
(3)制定鼓励措施,激发学生踊跃发言。我在自己任教的一个里试行了课堂发言激励机制,也当作平时成绩的一个方面。这个办法的要点是:发言的答案只要是自己动脑筋理解所得,不管对错全面与否,都有效并在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一项里给分;回答新颖独到,则加倍给分。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即便检测时得高分,课堂表现一项也不得分。这个办法的实施,学生课堂发言的热情高涨,兴趣大增。
三、了解学生心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和口头发言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尽量多给学生机会,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踊跃发言。
(1)课堂发言中,有许多学生常会产生一些消极心态。如:①、垄断心态。这类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对老师的提问能做出迅速、积极的反应,发言质量高,好胜心亦特别强,总想借助发言来表现自己,达到“垄断”课堂发言的程度,如自己未能被指名发言,常常颇有情绪。②、畏惧心态。畏惧者,害怕也。③、依赖心态。有些学生基础不好,却不愿让老师从发言上看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缺陷,极想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有些学生则缺乏自信。④、随意心态。这类学生课堂上几乎是不假思索随问随答,但往往有口无心,缺乏思考,有时甚至有乱猜的毛病。⑤、应付心态。这类学生在教室里默不做声,对老师的提问不作任何反应,偶尔举手也是“随大帮”地应付,要是点名发言,不是慌乱作答,就是站起来不动嘴皮,等待批评。⑥、被动心态。这类学生上课基本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但发言被动。因此,教师平时还应在这些方面对学生多加了解,以便“对症下药”。
(2)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我以为,在备课设计提问时至少注意三点。第一,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只有如此,学生思考回答才有参考依据,才能较快地理解并及时发言。第二,课堂提问要依据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三,课堂提问要适宜于口头表述。课堂发言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等特点,如果教师的提问要经过长时间的书面整理才能较好回答出来,要学生踊跃发言显然不可能。在设计问题时可用分解法把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以利于学生课堂口答提问。
(3)多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一是多给他们提供口头回答的问题,二是多给他们理解回答的时间,三是重视回答问题方法的指导,给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提供可能。要注意多让差生发言,多让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同学发言,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这类学生,要善于发现并及时抓住这类同学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因为他们更需要锻炼的机会。避免经常让自己比较喜欢的个别学生发言的做法,使每个同学都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当然,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踊跃发言与其性格、年龄、心理状况以及教师的“导”有密切关系,只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课堂上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发言踊跃一定会成为现实,学生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一、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发言对提升学习能力的必要性,使学生形成踊跃回答问题的内因。
(1)课堂发言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课堂发言指学生当场在较短的时间口头回答教材上或老师、同学提出来的问题。这就要对同学的思维提出三个要求,即思维的勤奋性、思维的集中性、思维的敏捷性。不喜欢动脑筋的同学,当要求口头发言时,他们就得开动思维机器,克服思维的惰性,长此下去,他们就会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能勤于思考但思维迟钝的同学,课堂发言会促使他们加快大脑思维机器运转的速度,坚持下去,他们的思维就会敏捷起来。事实上,班上那些踊跃发言的同学的思维能力总是较不爱发言的同学强些,他们勤于动脑、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这不能不说明,课堂发言确实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2)课堂发言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发言有老师的组织指导,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它能锻炼同学们说话的胆量,由开始的面红耳赤、手脚无措到镇静自若、表情自然;它能训练同学们说话的条理性,由开始的紊乱无章到井然有序;它能提高同学们说话的简明准确性,由开始的拖沓含糊到简练明了准确无误……可见,课堂发言能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课堂发言能增强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对某一活动有没有兴趣,很重要的是看你是否真正参与其活动。许多同学对小学语文课没有兴趣,是因为他们没有积极参与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活动。课堂踊跃发言,能促使同学的大脑勤奋,敏捷思考,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口头交换自己的看法,使同学们的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
二、化解学生思想上的顾虑,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采取鼓励措施,使大多数学生愿意踊跃发言。
(1)形成人人争取自己发言,人人支持他人发言的课堂风气。对于发言来说,同学们思想上普遍存在着两大顾虑:一是害怕同学的嘲讽而不敢发言,一是担心答错献丑而不愿发言。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准确深刻,应该发表出来供其他同学参考,如果理解不准确或出现错误,更有必要发表出来,以得到同学、老师的修正,使自己当堂能弄懂弄准问题,同学们到学校来学习,就是由于不懂或懂之甚少,出错自然难免。所以同学们应该丢掉面子思想,人人争取发言。学生中确实有自己不发言还嫉妒别人踊跃发言的同学。
(2)注意课堂的语言艺术,使课堂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愿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师生关系如何有密切联系。如果课堂上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们就会积极与老师配合,认真思考并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言为心声,学生通过老师的语言就能领会到老师对他的态度和感情。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课堂语言艺术,来促进并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多用褒义词和礼貌语,我在要求学生活动时总要带上个“请”字。多用商量口气来陈述自己的见解或要求。
(3)制定鼓励措施,激发学生踊跃发言。我在自己任教的一个里试行了课堂发言激励机制,也当作平时成绩的一个方面。这个办法的要点是:发言的答案只要是自己动脑筋理解所得,不管对错全面与否,都有效并在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一项里给分;回答新颖独到,则加倍给分。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即便检测时得高分,课堂表现一项也不得分。这个办法的实施,学生课堂发言的热情高涨,兴趣大增。
三、了解学生心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和口头发言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尽量多给学生机会,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踊跃发言。
(1)课堂发言中,有许多学生常会产生一些消极心态。如:①、垄断心态。这类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对老师的提问能做出迅速、积极的反应,发言质量高,好胜心亦特别强,总想借助发言来表现自己,达到“垄断”课堂发言的程度,如自己未能被指名发言,常常颇有情绪。②、畏惧心态。畏惧者,害怕也。③、依赖心态。有些学生基础不好,却不愿让老师从发言上看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缺陷,极想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有些学生则缺乏自信。④、随意心态。这类学生课堂上几乎是不假思索随问随答,但往往有口无心,缺乏思考,有时甚至有乱猜的毛病。⑤、应付心态。这类学生在教室里默不做声,对老师的提问不作任何反应,偶尔举手也是“随大帮”地应付,要是点名发言,不是慌乱作答,就是站起来不动嘴皮,等待批评。⑥、被动心态。这类学生上课基本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但发言被动。因此,教师平时还应在这些方面对学生多加了解,以便“对症下药”。
(2)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我以为,在备课设计提问时至少注意三点。第一,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只有如此,学生思考回答才有参考依据,才能较快地理解并及时发言。第二,课堂提问要依据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三,课堂提问要适宜于口头表述。课堂发言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等特点,如果教师的提问要经过长时间的书面整理才能较好回答出来,要学生踊跃发言显然不可能。在设计问题时可用分解法把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以利于学生课堂口答提问。
(3)多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一是多给他们提供口头回答的问题,二是多给他们理解回答的时间,三是重视回答问题方法的指导,给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提供可能。要注意多让差生发言,多让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同学发言,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这类学生,要善于发现并及时抓住这类同学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因为他们更需要锻炼的机会。避免经常让自己比较喜欢的个别学生发言的做法,使每个同学都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当然,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踊跃发言与其性格、年龄、心理状况以及教师的“导”有密切关系,只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课堂上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发言踊跃一定会成为现实,学生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