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之光闪耀美术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改革已如期而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之一的美术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开展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本文从教师观念、角色定位及课堂教学策略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切实发挥美术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推进人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人文素质培养 教师观念 教学策略
  
  曾经听一位资深的老师说他在美术课上看到这样一幕:老师的课上得十分精彩:自主探究,合作有效;学法多样,生动有趣……教学环节十分紧凑。就在学生们听着音乐,兴趣勃勃地描绘着心中的感受时,突然,一个男生兴奋地、急不可耐地站了起来:“老师,我早就画好了。我自己来说!”他很自信,能自己来介绍,想被大家欣赏,多好!老师走了过去:“哦,画的是开心小屋。我看……一点都不开心!不够好。”说完就往回走。但见那孩子的脸立刻刷白,又突变得通红通红。此时,下课铃声响了。有一位听课老师悄悄地快步走到这个男孩边,低头用赏识的眼神和口气轻轻说:“是怎样的一幅《开心小屋》?哇!有的地方画得还真不错!能送给我吗?”正当孩子高兴地想把画递给他时,他连忙说能不能写上自己的姓名,再写一句话。这个男孩在画纸的背面,用红色水彩笔写了大大的四个字——“渴望无限”。
  “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奥妙的相互接触。”两位老师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很显然,前一位老师极大地伤害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不敢想、不敢画、亦不敢说。所以尊重每一个有差异的人,多一点人文关怀,更有利于我们学生的健康成长。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即人文精神。新教材美术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在人文教育严重缺失的今天,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传播人文精神,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真正提高,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教师没有具备一个教师的素质,怎么能进入课程,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们小时候美术课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你一味的去临摹。但在如今的新课程下能行吗?这不是误人子第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
  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但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比如学习《美丽的校园》时,我们不能光在教室里学,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实地观察,共同探讨,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认为最美的校园一角画下来并进行展示,师生共同参与评述,讨论得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学校、关注生存环境的人文素质。
  
  三、美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策略
  
  1.创设美的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为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作品、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
  如在学习《地域与美术流派》的中国山水画时,可以用铿锵有力的音乐配合画家演示北方山水画法的录象,让学生体验北方山水的雄、奇、险,以悠扬的音乐配合画家演示江南水乡画法的录象,体验烟雨迷蒙的水乡美景,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增强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更多人文精神的浸染。
  2.开展美术活动,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如学习《变幻的自然万象》中的中国古代园林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历史名迹,在参观中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妙,体验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学生们还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划,在墙壁上乱涂乱抹,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
  3.合作探究,发展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如在《桥》的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合作,并提出这个“团队”当中具体由谁负责查阅桥梁资料,谁负责制造桥梁模型的材料准备,谁负责制作桥梁模型,谁负责介绍桥梁等这些问题。结果,八个小组中有六个小组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另外两组的学生就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埋怨,责怪,没能完成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合作交流”的优势是显而易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人文素质。
  4.多元评价,提高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评价向多元开放,也就是说,在发展性课堂评价中主体多元、价值多元、方法多元,在多元中寻求平衡,在评价活动中不断地与评价主体甚至与被评价者进行观点、意见和信息的交流,使评价活动在动态中不断完善。要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来参加评价活动,而不是总听别人评价,没有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来参与。比如在有些作业完成后,先一字儿排开,然后让每一位学生上去自由地去参观别人的作品,给自己喜欢的作品打上一颗五角星。这样,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又很慎重地去评价,以显示自己的审美眼光。评价活动要体现鼓励性。评价不是为了比谁最优秀,而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舞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把自己的作品摆上去,贴上去,让大家来参观,来评论,这就是给他的一个最好的鼓励,人人都参加了展示,人人都是成功的。作为教师,在学生自主评价中要做的是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如你是什么想的?这件作品什么地方很特别?你为什么用这种颜色作背景色呢?这个作品材料用得好不好等等,使评价内容切到实处,而不是只回答一句,我喜欢这样,因为它很漂亮,就完事了。
  课堂中的评价可能只是短短几秒钟,但是“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结合乡土教材,培养人文意识
  乡土就是本乡本土,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区和空间,表现在地理及文化两方面。开展乡土美术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进行体验、描摹、感悟和表现,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增进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文意识。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临海,拥有较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巾子山、长城、紫阳古街、东湖、广文祠、黄沙狮子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这些乡土教材进行教学。如在《战争与和平》一课中我们就可以穿插临海古长城的知识,让学生课外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古长城的资料:古长城的历史、功用、构造及古长城的修缮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了解课本中的北方长城,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地历史文化。在学习中国古代建筑一节中也可以紫阳古街的建筑为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还可安排如《江边渔家》、《漫步古城》、《橘子黄了》、《黄沙狮子》等极具地方特色的课程。逐步感受家乡的山美、水美和人美,感受灿烂的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文意识。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唯有如此,人文素质的培养才不是一句空话。
其他文献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强调课堂的创生和开发过程,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要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
Flower-liked SnO_2 nanorods were prepared by a hydrothermal method.The sensors were fabricated using SnO_2 nanorods adsorption of Au nanoparticles through sputt
摘要: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们脱离了父母温暖的怀抱,面对新的环境多数孩子都极度不适应,为了让家长们放心,也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成长发展,需要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呢?我在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二、利用榜样作用,多表扬多鼓励;三、富有游
每上完一节课,总有一些感受:或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缺憾。这种情感有时瞬息即逝,有意者当记录下来,这便是教后感。教后感有对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亮点记载;有失败的教训;有成功的经验之说;有某一环节的“得意之作”;有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教改实验的效果;有记录教学中的疑窦所在;有记学生独创和缺陷。这就需要课后静而思之,细细品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授课水平就会不断提高。我认为写好教后感可以从以下
针对交通网络拥塞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杂网络的交通拥塞缓解策略.将交通网络映射为双向网络,定义路口的流入/流出量,考虑交通随机行驶的特性,并把关闭道路的策略引入
摘要: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以一节课为案例,阐述了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新教学 案例分析 反思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创新成了时代发展、民族振兴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七大以后,全社会形成了人人讲创新、人人爱创新的良好风气,创新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广大中学教师也顺应时代的需要,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
在无线传感网络中,感知节点能量消耗速度不同,导致网络能量消耗不均衡的现象突出.为解决网络能耗不均衡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WSN的重定义网络方法,并给出了相应
教学风格形成,首先需要教师本身渊博的课堂内外知识,其次就是教师的工作激情,再者是教师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教师的个人性格和观点对教学风格的形成起着很大的影响。或粗犷或细腻,或激情,或平淡的教学风格正是课堂教学这种独特艺术的体现。不同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关系着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养成等一系列的东西。  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的
本文探讨了哮喘Th1/Th2平衡及气道重建的相关机制,研究了平喘方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理。 方法:对SD大鼠用卵蛋白等腹腔注射致敏、雾化吸入激发,建立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
摘要: 加强教学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用好科学课堂的每一分钟是加强教学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步。由此,我们可以从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教学有效性;明确课堂纪律要求,严格管理;注重言语声音,强化语感效应;把握知识容量,合理控制时间;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方法等五方面来努力。  关键词: 有效性 教学 效率    课堂教学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之一,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