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范式与主体间范式之争及其实质——以弗兰克和哈贝马斯为例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ie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德国哲学界形成了主体范式与主体间范式相争的态势,争论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处理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曼弗雷德·弗兰克和哈贝马斯分别是这两种范式的代表,前者主张主体优先,而后者则主张主体间性优先。由于他们对于主体间的理解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分歧的关键就在于对主体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看似对立,但通过引入认识理由与存在理由的视角来审视,可以发现,这种不同所呈现的恰恰是主体自身当中具有互补性的不同方面。基于此,这两种范式的对立也是可以调和的。
其他文献
“阐释”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文本、历史和时代精神的真理性表达。对阐释的起源、历史、概念进行澄明和深入剖析,提出具有时代特征、推动社会进步的标识性概念和命题,对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阐释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复杂竞争与发展语境下,日益需要自觉营建核心价值观。传统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在历史磨砺中形成、选择的“群主体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共同体的基本共识、共同知识、共同情感,是形成共同行动的重要基础。传统与核心价值观相互生成、相互确认。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传统现象,对所有的社会与共同体而言,传统都是营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重要资源;另一方面,不同的区域会形成、遭遇不同的传统,传统的多样性是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原因。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具有丰富而多样的传统,同时又处于多元开放国际格局中的发展中
“多元性”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的核心议题。在对纳粹极权主义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反思中,阿伦特将人之生存的基本处境揭示为多元性;而平等、差异、言说、行动以及公共领域等概念则构成了理解多元性概念的关键性维度;并且阿伦特通过对宽恕和承诺这两种政治能力的探讨,试图去克服由人类的多元性境况所引发的诸多困境。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地方融资历程,央地间权力调整是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在“财政权上收一金融权上收”时期,地方缺乏举债的动机和能力;在“财政权下放一金融权下放”时期,国有银行沦为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在“财政权下放一金融权上收”时期,乱收费、卖地等制度外或预算外行为大行其道;在“财政权下放一金融权显性上收、隐性下放”时期,地方融资平台的角色举足轻重。简言之:财政权下放激发了地方的举债愿望,而金融权下放则使地方举债的愿望变成了现实,是地方债务治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根源。因此,要彻底堵上地方举债融资
今、古文经学对孔子的定位不同,治学方法各异且各有长短。今文经学视孔子为以“改制”“救世”为己任的政治家,并据此将“六经”理解成孔子为实现政治理想而设计的蓝图,从中衍生出其治学方法论即“《春秋》重义不重事”;古文经学则认孔子为史学家,以“述而不作”的态度和方法作“六经”,撰《春秋》,缘此形成了古文经学重“事”亦即重“史”,带有考据色彩的治学特点。至近代,今文经学兴盛,大有取代汉学之势。康有为进一步引申“《春秋》重义不重事”为“《春秋》在义不在事”,其疑古学首先予古文经学以致命的否定;同时又对今文经学釜底抽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本质上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人体解剖”意蕴中“非崩溃时期”的社会自我批判。社会自我批判包含“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两个环节及贯穿其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态势。前者是社会自我批判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辩证运动的两个环节;后者是贯穿在两个环节中的以国家权威批判和社会民众批判为现实运作的两种态势。人民是社会主体。人民群众根据自身利益既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结合中展开“批判的武器”;又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结合中展开“武器的批判”,从而在社会自我批判中以直接或间接
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变:从权力主导走向公民经济权利驱动。之所以要实现这种动力转变,一是因为权力的直接干预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今天中国经济的诸多问题,二是因为市场运作的基本制度要素是公民权利,成熟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公民权利驱动的,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都是尊重与实现公民经济权利的结果。从动力转变的角度来讲,中国的经济转轨与体制改革不能仅局限于资源配置方式变革的层面来理解,其实质是国家经济权力与公民经济权利关系的重大调整。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与现状,在公民的各项经济权利中
后发现代国家艰难转型的历史困境赋予中国现代政治学“务实”的特质。急于摆脱这样的历史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政治学人陷入持续批判、对抗与斗争的困局,始终无法积极应对本土的、主流的政治观念与外来政治观念的交锋碰撞。这也制约了中国政治学知识话语体系的现代建构。走出这一困局,实现中国政治学自我启蒙的关键在于,扭转人们把历史困境看作急需打破的“桎梏”(chain)的惯常心态,而是将这些困境理解为“存在之链”(the chain of being)中体现为重要历史时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历史困境的承认与接受,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