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运动损伤的分析与预防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por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然而据笔者所阅各类资料以及日常所见所闻,体育课损伤率有上升趋势。尤其是慢性损伤在学生中出现的现象亦不少。可见,对于如何降低体育课的损伤率、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做到真正完成体育课任务、真正增强学生体质,真正能使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同步,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造成体育课损伤率升高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一、教师方面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指导传授作用。课的组织是否合理,教材选编是否合适,教学手段是否正确,安全措施是否准备充分都会直接影响课能否顺利进行。课中出现损伤事故对于教师方面而言,有三方面原因: 1.专业思想方面:对于一位专业思想牢固的体育教师而言,备课、组织上课、课中安全方面都应有充分的准备。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责任心不强,随便应付一节课了事,不会充分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更不会在课中做好安全措施,那么课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2. 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方面: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教授的动作出现技术性错误,这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有满腹理论和只会自己做动作,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也是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3. 课后放松:很多体育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放松活动随随便便,每节课的放松内容相同。而不是根据本课的教材有针对性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是造成慢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相互配合的,课中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 安全意识。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
  2. 身体素质差:目前在校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繁重的功课占去了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仅靠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根本无法使正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各种身体素质。由于身体素质差,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
  3. 恶性循环:学生身体素质差,因而怕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对练习产生畏惧和厌恶,不肯主动练习,久而久之素质更差,易在练习中损伤;损伤后影响上课,导致素质更差,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即身体素质差——少练习——更差——易损伤——少练——素质更差——更易在练习中损伤。
  三、场地器材方面
  场地不好,练习环境差,器材损坏、不足都有可能使学生在练习时受伤。
  根据体育课的任务、目的以及造成体育课损伤率上升的几方面原因,可采取有效的降低体育课损伤率的措施。
  一、教师方面
  1.教师须加强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的责任心,备好每节课,除备教材外,还须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对于每节课须有何种安全措施,均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上课时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都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2.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只有从复习中才能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才能与先进的技术同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課中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3.注意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校的高材生,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体育课也不例外。有人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未必是个优秀的教练员,这确实有道理。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场地、器材、学生水平的不同,同一教材,它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应有差别。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用单纯的理论知识去套一些纲要,那么课的顺利进行就会受到影响,当素质差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或强度大的动作时,就容易出现损伤。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应该思想上高度重视运动伤害的预防,按照体育教学规律,预习好体育课的内容,为安全的体育课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做好热身活动,不做老师规定外的动作,专心致志的听教师讲解,不急不躁,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刻苦训练。
  3.学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锻炼身体。
  总之,运动伤害是可防可控的,作为教师要尽职尽责,教育好学生要重视安全,避免受伤,在快乐的氛围下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一股上网漫游的旋风吹遍全世界。在短短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内,网络的触角扩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接触网络的人群呈几何级数增长,许许多多的未成年人也开始或已经涉足网络世界。  未成年人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好奇、好动、好观察。正是由于网站的宽泛、鲜明与未成年人的兴趣、行为有极大的融合之处,或者说网站能够为未成年人积累大量的所需素材,激发未成年人成长,才能使得网站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
(一)过分溺爱,包办代替  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往往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吓着”,总认为孩子还小,事无大小,一律包办代替。为孩子扫清一切困难和障碍,致使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束手无策,显得窝囊无能。正如马卡连柯在他的名著《教育诗》中写的那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二)过于严厉,处处否定
心理障碍是指,当人的动机行为受到干扰,或者受到阻碍,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产生的緊张心理。在中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样,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成绩,从而产生了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
幼儿时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年龄小的幼儿,他们的可塑性很大,习惯的培养对于幼儿来说,又是一件需要长期培养的事情。由于幼儿天性活泼好动,自制力、坚持性又差的特点。所以,关于常规培养一直是老师们常抓不懈的话题,建立幼儿良好的一日生活和活动常规,不仅能够保证幼儿有一个良好的集体生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基础。  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常规  (一)选
摘要:现代社会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视线也正在转移越来越注视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小皇帝;可塑性; 幼儿教育  幼儿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人格健全的关键时期。下面就如何搞好幼儿教育,谈些浅见:  一、深入了解幼儿,注重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  
  背景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变性疾病,SMA的致病基因是位于5q13的SMN基因。对于SMA患者来说,把保持完整的SMN2基因作为治疗靶点,抑制SMN2基因外显
摘要: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行为倾向。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既是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又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学习习惯 ;阅读习惯  当前,国学教育搞得轰轰烈烈。教育改革考试制度,着力提高语文学科在中高考的分数比例,语文教学地位日渐突出。我们学校教育也要提升学
目的:与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3DDCEMRA)和动脉法间接门静脉造影(TAP)对照,评价细针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CO2-SP)的使用价值及安全性。 方法:35例患者接受了以上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