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一、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等积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的道理。接下来再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该放则放的原则。
二、全新的知识,教师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最近发展区”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样多便是平均分。然后出手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解:每人分得的苹果不能用整数表示。要用 表示,这就是分数。如图: 然后结合实际讲解 的含义,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讲究练习层次,保持教学有效性。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理解能力的速度和强度也各有差异,所以安排练习时必须从基本练习开始,逐步提高到操作练习、变式练习、再到综合发展练习,这样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分段练习,逐步提高,让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有成功的体会,这样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的练习。有11个红球,6个黄球,7个白球。(1)红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黄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2)红黄两种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黄白两种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如果红球占总数的1∕10,黄球占总数的3∕10,那么白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如果拿出的黄球占总数的1∕6,有几种拿法?这三个问题都紧扣分数的意义这个教学目标,但思维的深浅程度不同,我有意识地安排学困生回答问题(1),中上学生回答问题(2),优等生回答问题(3),这样既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又便于因材施教。再如乘积中间有0,商中间有0的乘除法,我在课上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习题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他们就会主动去阅读课本和认真听教师的讲解。由于所设计的练习接近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靠自己的努力都能做出回答,获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作业量适中,维持教学有效性。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本手段。可以说,作业练习要有一定的数量,因为数量是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但是,数量与效果并不能成正比,盲目地解答计算,过多的机械重复,使学生的精力大量消耗在无效的脑力劳动上,结果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毫无兴趣,收效也甚微。单纯从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质量,或者减少作业来减轻学生的负担,都是不可取的。如何从作业练习的设计入手,精心选择和安排习题,这才是一条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的捷径。例如我在教学完“百分数应用题”这节课后,我设计了以下的作业:(1)小明买了一些彩色铅笔,红的有20支,{蓝的比红的少20%}{红的比蓝的多25%},蓝的有多少支?(2)学校四年级男生有156人,女生有132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3)请你向调2008年年4月份和2007年10月的猪肉价格,根据你所调查的结果提出一个百分数问题,然后进行解答,最后根据这些数据尝试进行分析,给当地的政府提出一点建议.这组作业题我有两个目的:1、通过条件变,问题不变,让学生找出内在联系。2、通过问题变,条件不变,让学生体会问题的多变性。3、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懂得对数学的数据进行分析,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精心设计学习过程,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等积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的道理。接下来再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该放则放的原则。
二、全新的知识,教师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最近发展区”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样多便是平均分。然后出手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解:每人分得的苹果不能用整数表示。要用 表示,这就是分数。如图: 然后结合实际讲解 的含义,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讲究练习层次,保持教学有效性。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理解能力的速度和强度也各有差异,所以安排练习时必须从基本练习开始,逐步提高到操作练习、变式练习、再到综合发展练习,这样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分段练习,逐步提高,让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有成功的体会,这样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的练习。有11个红球,6个黄球,7个白球。(1)红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黄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2)红黄两种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黄白两种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如果红球占总数的1∕10,黄球占总数的3∕10,那么白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如果拿出的黄球占总数的1∕6,有几种拿法?这三个问题都紧扣分数的意义这个教学目标,但思维的深浅程度不同,我有意识地安排学困生回答问题(1),中上学生回答问题(2),优等生回答问题(3),这样既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又便于因材施教。再如乘积中间有0,商中间有0的乘除法,我在课上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习题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他们就会主动去阅读课本和认真听教师的讲解。由于所设计的练习接近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靠自己的努力都能做出回答,获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作业量适中,维持教学有效性。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本手段。可以说,作业练习要有一定的数量,因为数量是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但是,数量与效果并不能成正比,盲目地解答计算,过多的机械重复,使学生的精力大量消耗在无效的脑力劳动上,结果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毫无兴趣,收效也甚微。单纯从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质量,或者减少作业来减轻学生的负担,都是不可取的。如何从作业练习的设计入手,精心选择和安排习题,这才是一条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的捷径。例如我在教学完“百分数应用题”这节课后,我设计了以下的作业:(1)小明买了一些彩色铅笔,红的有20支,{蓝的比红的少20%}{红的比蓝的多25%},蓝的有多少支?(2)学校四年级男生有156人,女生有132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3)请你向调2008年年4月份和2007年10月的猪肉价格,根据你所调查的结果提出一个百分数问题,然后进行解答,最后根据这些数据尝试进行分析,给当地的政府提出一点建议.这组作业题我有两个目的:1、通过条件变,问题不变,让学生找出内在联系。2、通过问题变,条件不变,让学生体会问题的多变性。3、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懂得对数学的数据进行分析,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精心设计学习过程,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