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一新生的教育引导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这个年龄是个充满希望的年龄,也同样是个危险的年龄,初一新生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许许多多问题迎面而来,这中间有心理的,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和身心上的。这就更需要的是班主任做好正确的引导。本文主要从初一新生心理特点加以分析。结合自己的实践就怎样做好初一新生的教育引导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教育引导、心理特点、人际关系、直观教学
  中学从初一到高中,从满腮稚气到逐渐成熟,各年龄段都有区别吗?俗话说“一香,二臭,三回头”。初一、初三呈马鞍两端,初二呈鞍谷,造成这种马鞍形现象的原因,是从儿童到少年过渡的转折期,情绪波动大。下面就班主任老师如何做好初一新生的教育工作,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完全掌握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从“老大”到“老小”。
  孩子进入中学,积极性普遍都比较高,因为他们脱离了“小”字,充满着种种的幻想和憧憬,然而,一跨进中学大门,他们发现许许多多现象都向他们提出了挑战。在小学时,他们是“老大”,通行无阻,而进入中学,自己又是“老小”。
  同时,自然回顾起自己的过去,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时代,以及与父母一道做游戏的幼儿期的情形都将朦朦胧胧地重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对自己的过去,刚刚进入中学的孩子也难以忘怀的。这种对过去憧憬,开阔了他们的时间概念,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洞察未来。这样一来,未来在他们心中所占的比重就越来越大。加之大人们对他们期待,从而导致他们情绪上不安。因此,在这个充满“未知数”的“新世界”里,自己这个角色应该怎样当呢?
  功课从“寥寥无几”到“五花八门”。
  小学就那么寥寥的几门课。两三位老师一竿子包到底;而中学,一下子十几门功课全端出来,老师一人授一门课。这节课刚上完,下节课又换了老师,换了内容,门门有作业,应接不暇,颇有点狗咬刺猬,不知从何处下口之感。
  老师从“里里外外”到“无事不登三宝殿”。
  小学班主任一天到晚都和他们在一起,老师不仅管课内,也管课外,不尽管学习,也管生活,一步一步都是老师搀着走,而中学,班主任“无事不登三宝殿”,许多事都是布置给班委会,让班委会同学率领大家完成。科任老师深居办公室,你不去找他,他是不会来的。
  同学从“街坊邻居”到“五湖四海”。
  小学同学大都是街坊邻居,早不见晚见,原来就是伙伴;中学则不同,五湖四海聚在一个教室里,面孔陌生,同一个年级的伙伴来自更大范围,必须重新选择朋友。因此,人际关系,朋友的重新组合,关系的重新确立,对初一学生,不能不说是个新课题。
  对我校初一年级360名新生做了调查,结果如下:
  上中学后力争当“三好学生”的人数为132,上中学后希望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的人数为210,上中学后只希望不掉队的人数为18,上中学后认为自己也好不了的基本没有。
  调查表明,孩子进入中学的愿望是良好的,向上的决心是强的。如果我们能做好他们的发展衔接工作,那么初中生的良好的愿望就完全可以变为现实,放松了或忽视了衔接工作,任其自然。那就有可能使他们抱着良好的愿望走向愿望的对立面,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损失。
  诚然,初一是比较平静的岁月,在小学时的后进生,进入中学后,在未彻底摸清中学的底细之前,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新的后进生在未形成一定适宜的人际关系之前,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但是,在平静的背后,却酝酿着漩涡,如果我们衔接工作出现失误,那么在初一后期,或在初二时,就要掀起轩然大波,那时工作起来就困难多了。
  做好初一新生的引导工作。
  帮助初一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学生都希望自己成绩优秀。但有的学生在小学时还不错,而进入初中后成绩不稳定,有的成绩甚至越来越差,以至不能跟上班。于是产生焦虑、不安、失望、悲观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初中与小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科增多了,内容加深了,每门学科分别由不同教师教学。因此,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就是要求学生有较广的学习兴趣,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适应每位老师的教学。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教师首先要学生明白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知道学了有什么用,才能使学生对每个学科发生兴趣。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包括听课,记笔记和完成作业的方法。再次,教师应认真批改作业,肯定学生的进步,体验到学懂一个问题,完成一项作业时的欢快心情。
  要学好比小学教材复杂而深奥的内容,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仍属于经验型。所以要发展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接受教材。
  适应各科教师,主要是熟悉教师的语音、板书、思路、要求以及某些教学习惯。在这些方面,班主任可以向学生做些介绍,以加快学生的适应速度。只要学生能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就可以不断提高成绩。
  帮助初一学生适应人际关系。
  在小学时代,择友的条件只要能与伙伴一道玩就满足了,进入初中以后,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新同学不再是离家较近的同学,而是来自不同的小学或是较远的地区。而且初中所寻求的朋友是特定的朋友——挚友,他们表面上在一起做游戏,搞活动,或是沉浸在共同兴趣的活动中,但是,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彼此的心迹,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自己选择的爱好或话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寻求挚友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他们就能够相当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挚友。
  因此,帮助初一学生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是帮助他们扩大同学之间接触面,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班集体的形成;另外一方面是帮助他们增强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以适应班集体对他们比小学时代的更高要求。实践证明,一个学生适应班集体,心理发展健康,不适应班集体,会出现孤僻、不合群或调皮捣蛋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育人是一门艺术,尤其今天的学生,他们将是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对处在当今信息化、知识化年代的每一位中学教师来说,只有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好中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新编心理学》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如何实施个性化教案》2010年远方出版社
  《教育学》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针对某输配电工程实际情况,对其主变压器的安装与调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安装调试前的准备工作,并对主变压器安装调试工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而确保主变压器的安装质量和运行
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不例外,对于刚迈入三年级初次接触作文的孩子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看到作文题目他们不知道该写哪些内容来丰富它,如果让他们随性而就,写出的文字大多寥寥几句,即使有的孩子话语滔滔,东拉西扯的情况居多。因而,我就琢磨有什么法子让孩子有话说又能把话说具体,在调动起他们作文兴趣的同时又能领悟一点儿写文章的妙处,知道写东西并不是什么难事,它是自我倾诉享受生活的钥匙。  上学期我和孩子们一起读过
摘要: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验证性实验中变教师的灌输为引导,在学生实验中变对照步骤为设计探究实验,在家庭小实验中创造探究性的成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化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亦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网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更要重视相关的电网规划和建设工作,推动相关建设指标的完善,鼓励专业
摘要: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望需要的一种积极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引起健康情绪的共鸣。学生的认识活动始终伴随着情感。健康的学习情感是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的动力。  关键词:情感、学习情感、 科学舆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与开发学生学习情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中的积极作用,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心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班主任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一个班集体领导者——班主任,其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班集体良好的班风的形成,也直接影响学生健康而全面的成长,更影响着一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良好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优秀班主任带出来的。几十名学生编在一个班里,在一个教室里同堂上课,并不等于就是一个班集体。班集体是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学生群体组织,班集体的形成是建立在
在语文课堂复习中,教师喜欢到处搜寻复习资料,而课后练习——这近在眼前的复习资料却常常被语文教师忽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探析了课后练习在语文复习课中的运用。  一、利用课后习题,掌握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课本中,苏教版许多课后习题设计时,大多数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大意而设定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习题,在完成复习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进而复习课文重
摘要:本文阐述了班级管理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强调班级管理中应处理好共性管理和个性培养的关系。  关键词:班级管理 共性 个性 因材施教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情感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行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对班集体的整体发展作统筹规划。大家都期待着我们的管理能否实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能力、社会能力是否能够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下
摘要: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尊重爱护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感情基础。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后进生,在生活上体贴细心;在学习上帮助提高,坚持鼓励表扬,正面教育,但要注意适时、适度,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坚信他们在爱的关怀中定会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本文就高职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一些探索和应对,期望达到一个良性的平衡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