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恐惧·敬意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g8872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让人魂飞魄散的爱情故事。
  一个古怪的女人死了,福克纳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小镇上的人出于好奇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然而福克纳没有让我们进去,他让读者闻到了爱米丽小姐房子周围的一股怪怪的气味,却没有告诉我们怪味的来由。他留下了悬念。
  我们首先了解到女人的真正身份是个没落贵族,她“书法流利,字迹细小”,有一个时期,她还讲授过瓷器彩绘课,但长时间身边只有一个黑仆侍候她,自从她父亲死后,她深居简出,“她居处周围唯一的生命迹象就是那个黑人男子拎着一个篮子出出进进”。当她走出那个阴暗的院落时,人们发现她的身边多了一个男人,她爱上了他,他是爱米丽小姐居住的镇上施工的工头荷默·伯隆,他和爱米丽小姐共同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他曾让爱米丽小姐在马车上昂着头走过人群,“以后每逢礼拜天下午他们乘着漂亮的轻便马车驶过:爱米丽小姐昂着头,荷默·伯隆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烟,戴着黄手套的手握着马缰和马鞭”,她以她的伟大的爱情对抗着小镇上的流言蜚语和异样的目光,她订购的银质盥洗用具上刻着的“荷·伯”也是她爱情的最好见证。她要结婚了。然而,不久后的一天,她到药店买回了砒霜,镇上人说,她要自杀了。但她并没有死,并且一直活到七十四岁自然地死去,只是自那以后,人们发现她的头发越来越灰,就像胡椒盐的铁灰一样。福克纳就这样一直让我们身处叙述的迷宫而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出路。接着福克纳的叙述又让那个叫荷默·伯隆的男人灵光一现,在铺路工程结束后他又回到了爱米丽小姐那幢神秘的房子,却没人看到他出来,我们的心情由神秘变得不安,而接下来的令人惊恐和颤栗。福克纳老头在我们长久的等待后,让我们像考古队员一样打开了死去的爱米丽小姐的房间门,这就是那个经典的结尾:
  “猛烈地打开,震得屋里灰尘弥漫。这间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仿佛到处都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一排精细的水晶制品和白银作底的男人盥洗用具……杂物中有一条硬领和领带,仿佛刚从身上取下来似的……椅子底下有两只寂寞无声的鞋和一双扔了不要的袜子。
  那男人躺在床上。
  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俯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长年累月积下来的灰尘。”
  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在小说前面交代的那股怪怪的气味的由来和爱米丽小姐买砒霜的动机。但福克纳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以令人惊恐的方式让我们每一个读者停止心跳,就像一颗多弹头子母弹射入我们的心脏并且迅速爆炸。福克纳教会了如何让一个读者快乐地死亡。他最后写道:
  “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那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几十年来,我们的爱米丽小姐一直睡在那具腐尸——她的爱人——旁边,我们除却惊恐之外,或许还有深深的敬意。正因为此,福克纳才献给爱米丽一朵“玫瑰”。她将自己伟大的爱情注入那具腐烂的尸体的同时,她伟大的灵魂也附在那尸体上了,她的身体倒成了爱人尸体的附庸,她每一次的靠近,躺下,都是不由自主。我们可以说躺在一具空壳边的爱米丽是最孤独的,我们也可以说躺在自己男人身边的女人是最幸福的。她的精神之爱让她自己成为了爱情王国的女王。
  爱米丽小姐因为彻底地俘获了一个男人而成为伟大的女人,福克纳先生因为俘获了所有的读者(男人和女人)而成为伟大的作家。
其他文献
诗歌是最含蓄的文学体裁,它往往以最为凝练的语言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短短几十个字却可以表现丰富的内容,鉴赏者如果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是很难品味出其中的妙处的。更何况十几岁的中学生,他们总为鉴赏诗歌而头痛,总认为读来读去都读不懂,并且学习的诗歌的量又很大,因而对诗歌的学习并不怎么感兴致。  如何带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又可以完美地完成“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教学任务,让老师教得放心,学生学得安心、学得实
期刊
前些天,一位教师做《灯》的公开教学,我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反复思忖,其教学设计及其教学过程,几乎严谨,但我总觉得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刻,堪称偏狭,所以还有再次讨论的必要。  执教者在引入课题后,就作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介绍:  《灯》是巴金1942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继续伸向我国的内地。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
期刊
《废墟》(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原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和《千年一叹》等,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不妨引用评论家的原话来说明。孙绍振在《当代作家评论》上撰文说:“在‘五四’以来的散文经典中,我们还没有发
期刊
庞朴先生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论说文,而是一篇具有民族意识和人类高度的理性科普小品,可谓是一篇文从其人的经典。说文从其人,可谓因文论人,也可谓因人论文,无论从人的角度还是从文的角度来解读本文,都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挖掘和践行的东西。    1.圆形的结构,彰显国粹审美观。    文章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去回首过去的这一个世纪,并将现在、未来的点上引申开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相信经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中学作文教学一定会冲破迷雾,迎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彰显个性,创新思维。而我们不少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优秀作文选》《高考满分作文》《作文成功之路》等,东拼西凑,拾人牙慧;常常为别人作文
期刊
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可谓是包罗万象:地域上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景物上的天地日月,山川草木;气候上的春夏秋冬,风云雨雪;时空上的古今中外,天上人间;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悲欢愁怨;……而且,这些方面互为贯通、交织、融合,构成了一个瑰丽多彩的世界,使人过目不忘,感触尤深。    一、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毛泽东诗词抒写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内心情感。    毛泽东的笔下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期刊
杜甫诗歌《客至》一直是许多高中教材的入选篇目。  2005年6月第1版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鉴赏说明”中说:“这首诗是杜诗中难得的一首风格明快的诗歌。……整首诗从头至尾洋溢着‘喜’的心情。”  而使用了多年的2001年12月第2版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鉴赏要点”中却这样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
期刊
“生成的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响应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的基本能力。那么,怎样实现、践行“生成的课堂”呢?    一、确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1.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课本不是唯一教学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本身一样大,内涵和生活本身一样丰富。要在生活中开拓教育教学资源,使语文教学充盈着生活的气息、激荡着生活的浪花,让语文教学走进生
期刊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两人的《狂人日记》都以日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直观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活动;都写到街上的众人和家中的佣人;都赋了“狗”这个意象;都提到事情
期刊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对学生少作限制,让他们充分地自主阅读,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正如《学记》上所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诱导学生而不逼着学生走,开导学生而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圈子内活动。“读书切戒在慌忙,‘导读’工夫兴味长。”要引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