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工夫兴味长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对学生少作限制,让他们充分地自主阅读,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正如《学记》上所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诱导学生而不逼着学生走,开导学生而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圈子内活动。“读书切戒在慌忙,‘导读’工夫兴味长。”要引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提高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一、导而弗牵,开拓思路
  
  近年来,尽管曾多次进行教学改革,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千姿百态,但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若隐若现。单纯的知识传授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智能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不能有效地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要强调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把教学重心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方法、思路的引导和情感、态度的养成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提出异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探索未知问题。由于阅读的文学作品能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发挥乃至创造的广阔的空间,激发起读者的创造欲望,决定读者对作品价值的阐发和创造,使读者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作品,并引申与创造出新的意义。越是内涵丰富、深刻的伟大作品,越是人见人殊,常读常新。因此,鼓励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使教材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和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养成质疑思辨的习惯。质疑是训练求异思维的起点。“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它可以促进思维的开展。创新始于问题。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师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常规的观念使我们的注意力总是集中于前人的观点、现成的结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也总离不开那些传统的习惯、传统的标准、传统的方法。创造性的探究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用陌生的眼光再度审视司空见惯的事物,发展正确而新颖独特的见解或创意。要创设情境,巧设一疑,挑起学生的悬念,引领学生进入冥思苦想之境地,开拓学生探索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品味和思索,或在难点处求疑,或在重点处求疑,或在易错处求疑,或在无疑处求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动解决问题,做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然后步步推进,层层探究,大胆设想,大胆质疑,善于发现差异,在比较中明辨是非,作深化延伸的探究,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得到一种新的结论,让他们的知识面更宽广,眼界更开阔,思维更灵活,想象力更丰富,创造能力的培养才能得以顺利地进行。
  
  二、强而弗抑,激发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也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在实施探究性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强而弗抑”,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能够依照自己的潜能尽力发挥。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启发学生认识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这样就能从认识上、情感上倾向于学习,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思维,产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强大毅力。因此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极积性和主动性。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探究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试卷命题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去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即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具体对象、具体环境和具体反馈信息的创造性营造,建立一种能激发探究性阅读的立体感悟物,作为活跃学生探究思维的触发点,引发探究思维发散的内在动因,加强感情方面的刺激力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把学生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产生心理上进行探究思维的需要,表现出一种勃发的求知欲,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激发浓厚的探索意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展开探究的兴趣。可见,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着力点。因此,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作好阅读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达到素质教育的初衷。
  
  三、开而弗达,自主探索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强调主体参与,即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要越俎代庖,要“开而弗达”,启发学生思考而不忙做结论。让学生自主探索,要促进学生探究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达到构建学生主体,发展学习主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探究性阅读教学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提倡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训练学生质疑问难、发散思维、创造想象的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谓主体性,指的是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外部信息的能动的选择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经验、思维方法、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制约,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开而弗达”,是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疑窦顿生、思维活跃的时候,教师既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乱想,也不能匆匆地告之现成的答案,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而要给学生自主探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施展分析思考的能力开辟广阔的天地。教师要支持学生具有个性的想法和思考,鼓励学生的多元表达,允许学生有丰富多彩的个性,表现自己个性的独特性,从而促进学生拓宽思路,不断从求异走向求同,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积累比较完善的实践经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订丰富而灵活的教育计划,来适合不同资质禀赋的学生。教师应当从学生自我意识、学习方法、智力或能力等个性因素的分析入手,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势头,在关键处、疑难处、蒙眬处进行适当的点拨,指明思路开动的方向,把解决问题的广阔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激发和体悟到情感、智慧、人格、态度、思维方式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人迫切寻找重返“五四”启蒙精神传统的路径,渴望重新踏上寻找自我、建构合理现代人性的现代化征途。而新时期文学无疑是“五四”启蒙文学以来又一次启蒙高潮,这种启蒙精神,一方面继续高扬“反封建”的大旗,另一方面,关注当代人自身的解放。  高晓声是一位专注于当代农民生活的作家,农民的出身和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与体察,使他以热烈和深沉的爱憎,运用冷峻而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调,自觉将生活在
期刊
诗歌是最含蓄的文学体裁,它往往以最为凝练的语言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短短几十个字却可以表现丰富的内容,鉴赏者如果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是很难品味出其中的妙处的。更何况十几岁的中学生,他们总为鉴赏诗歌而头痛,总认为读来读去都读不懂,并且学习的诗歌的量又很大,因而对诗歌的学习并不怎么感兴致。  如何带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又可以完美地完成“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教学任务,让老师教得放心,学生学得安心、学得实
期刊
前些天,一位教师做《灯》的公开教学,我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反复思忖,其教学设计及其教学过程,几乎严谨,但我总觉得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刻,堪称偏狭,所以还有再次讨论的必要。  执教者在引入课题后,就作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介绍:  《灯》是巴金1942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继续伸向我国的内地。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
期刊
《废墟》(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原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和《千年一叹》等,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  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不妨引用评论家的原话来说明。孙绍振在《当代作家评论》上撰文说:“在‘五四’以来的散文经典中,我们还没有发
期刊
庞朴先生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论说文,而是一篇具有民族意识和人类高度的理性科普小品,可谓是一篇文从其人的经典。说文从其人,可谓因文论人,也可谓因人论文,无论从人的角度还是从文的角度来解读本文,都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挖掘和践行的东西。    1.圆形的结构,彰显国粹审美观。    文章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去回首过去的这一个世纪,并将现在、未来的点上引申开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相信经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中学作文教学一定会冲破迷雾,迎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彰显个性,创新思维。而我们不少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优秀作文选》《高考满分作文》《作文成功之路》等,东拼西凑,拾人牙慧;常常为别人作文
期刊
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可谓是包罗万象:地域上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景物上的天地日月,山川草木;气候上的春夏秋冬,风云雨雪;时空上的古今中外,天上人间;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悲欢愁怨;……而且,这些方面互为贯通、交织、融合,构成了一个瑰丽多彩的世界,使人过目不忘,感触尤深。    一、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毛泽东诗词抒写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内心情感。    毛泽东的笔下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期刊
杜甫诗歌《客至》一直是许多高中教材的入选篇目。  2005年6月第1版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鉴赏说明”中说:“这首诗是杜诗中难得的一首风格明快的诗歌。……整首诗从头至尾洋溢着‘喜’的心情。”  而使用了多年的2001年12月第2版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鉴赏要点”中却这样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
期刊
“生成的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响应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的基本能力。那么,怎样实现、践行“生成的课堂”呢?    一、确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1.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课本不是唯一教学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本身一样大,内涵和生活本身一样丰富。要在生活中开拓教育教学资源,使语文教学充盈着生活的气息、激荡着生活的浪花,让语文教学走进生
期刊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两人的《狂人日记》都以日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直观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活动;都写到街上的众人和家中的佣人;都赋了“狗”这个意象;都提到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