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难出世的《钱锺书全集》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ot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现代名人中,钱锺书是少数没有出版过诸如“全集”“日记”“信札”等作品形式的大家,也是在世作者拒绝出版“全集”的少数人之一,其背后的原因非常耐人寻味。
  拒绝出版《钱锺书全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管锥编》出版、《围城》再版后,已有出版社想出版《钱锺书全集》,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1980年5月16日,他在给香港书商李国强的信中说:“我对于自己的旧东西,大多数觉得过不去。香港‘盗印’有同强奸,没有办法;如果我应允出版什么‘全集’,那就便不是和奸,也仿佛买卖婚姻了!”
  1981年夏,钱锺书早年的十七册日记在无锡被发现。这些日记是钱锺书1935年考上公费留学前数十年间的日记,记载了包括他为父亲钱基博代笔给钱穆《国学概论》作序经过、在清华大学奋力读书情景、和杨绛恋爱过程等内容,信息量很大。发现者去函,希望钱锺书把这些日记捐给家乡。钱锺书知道后,连续去了两封信,让在上海的侄子赶去领回了日记。他在给发现者的第二封信中说,正有出版社想出版他的“全集”,而1935年以前的旧作“只字无存”,这些日记或许有合用的。其实这只是他虚晃一枪,他哪里想把这些“前朝旧事”流布人间啊。信是这样的:
  瑞农同志:
  得信甚感。已遵示通知上海舍姪汝虎办理领取事宜,倘蒙与以方便,尤所铭如何。去年以来,国内外出版家屡欲编印拙著《全集》,而一九三五年出国以前旧作,只字无存。贵处所得拾柒册拙稿,必有合用者,故拟领回细审,非有所吝也。种费清神,将来必不乏相见之缘,当面谢耳!
  即致
  敬礼!
  钱锺书
  十月八日
  (陈瑞农《钱锺书的二封信》,《无锡文博》总第九十期,“纪念钱锺书诞辰一百周年专辑”)
  “国内外出版家”和出版社究竟有哪些,近些年来也陆续披露了出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江苏文艺出版社拟出版《钱锺书全集》。这个选题是该社编辑张昌华提出的。为了让钱锺书授权出书,张昌华带了套江苏古籍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清诗纪事》,来到北京三里河钱家。钱锺书当时并没见他,是由杨绛出面接待的。杨绛“微笑着安详地”听了他的来访目的后,诚恳地表示谢意,又委婉地表明“此事不妥”,要听钱锺书本人的意见再说。当张昌华返回南京后,钱锺书的信已静静地躺在案头。对出版“全集”一事,钱锺书婉转而坚定地回绝了:
  昌华先生编席:
  不才两月以来,身心交惫,遵医嘱,终日偃卧,大驾来失迎,歉憾之至!《清诗纪事》颇多采及拙著,故苏州大学主编者曾以全部相赠;复蒙惠赐,虽“好物不嫌多”,然“与友朋共”,即以贻一学人。借花献佛,而饮水思源,不敢忘,尊锡也。特此致謝。顷获大函,语重意厚,感愧感愧!近数年京、穗、宁、渝、港、台出版家均以印行“全集”相请,弟一概坚辞,故台仅刊“钱著七种”,穗仅刊“选集”。为弟搜拾旧作逸文者亦有六七人,以目录相示,弟不加增减,但答以有著作权,不同意出版。约法已成,“人人平等”,未便为贵社破例。来函所举自编“全集”诸君,必自信字字珠玑,故大踏步,大出手,无怍无愧。弟尚如佛家所说“知惭愧”,不敢学步。且古今中外作家生时编印之“全集”,事实上证明皆非“全集”,冒名撒谎而已。弟所睹一切全集,其中值得存者往往不过十之五六,乃学究辈借此堆资料博取微名薄利。来函所称Huters君书,乃其博士论文,作者人甚诚笃勤恳,而天资不高,且不能读文言;译印其书,实属无聊。新西兰Auckland大学Duncan Campell君收弟早年文章译为英语,与弟所作英语文章合成巨帙,年前来华求弟增订,弟劝其罢休。近新西兰电视中渠出现讲聘译拙作事,显然尚乐此不疲也!来函释所言,只落后矣。一笑。草此及谢,并请谅宥。
  即颂
  春祺
  钱锺书上
其他文献
一  1929年7月24日下午,陈寅恪与赵万里欲去景山故宫博物院分院查看陈列之清帝画像。当时他们均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且佩戴有该院的徽章,理应可以出入,不料却遭到守卫士兵的阻拦,用陈寅恪书信中原话就是“大声呵止,形色狰恶”。虽然两人据理力争,仍然被拒之门外,甚至要动手殴打两人。后经博物院职员出面,陈寅恪才得以入内,但其徽章却被该士兵撕烂。为此,陈寅恪向傅斯年写信让他要求有关方面严惩该士兵,并应傅斯
苏炜,北美华人作家、批评家。现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曾任耶鲁东亚系中文部负责人。他以文学名世,名作包括长篇小说《渡口,又一个早晨》、《迷谷》、《米调》,短篇小说集《远行人》,学术随笔集《西洋镜语》,散文集《独自面对》、《站在耶鲁讲台上》、《走进耶鲁》、《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诗词集《衮雪庐诗稿》等。身在大洋彼岸,他有了更让他倾心的工作——或者说是使命——向西方人教授中文,传播中国文化,他还获
潘相(1713—1790),字润章,号经峰,湖南安乡县人,半生穷困,在家乡晴耕雨读。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十八岁才中举,四年后应试举进士才进入仕途,曾任山东福山县知县,而后转任曲阜知县,后又迁升濮州知州等职。潘相的功名和官宦生涯相对平淡,在有清一代超级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中无疑是“泯然众人矣”的存在。不过,他出仕前一度在国子监当外国留学生教习,也就是琉球国官生导师,这或许是其生涯中独放异彩更值得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机要幕僚和弟子。他不仅三入曾国藩幕府并拜其为师,而且根据曾国藩的安排和要求,前后两次到曾国荃幕府帮助工作,亲眼见证了湘军攻克金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曾国藩数百位幕僚中,赵烈文极有可能是唯一一位同时在曾氏兄弟幕府兼任机要幕僚的人。  赵烈文既是一个有心人,也是一个做事很有恒心之人。自咸丰二年(1852)正月起,他就坚持记日记,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下旬身体每况愈下停止日记写作
有人说,哲学过时了,尽研究些没用的东西,是窝在书斋中的书呆子玩的游戏。事实果真如此吗?美国作家丽贝卡·戈尔茨坦便试着将柏拉图拖到我们这个使用着谷歌的互联网时代,看看二千四百岁的柏拉图所提的问题是不是真的过时了,没用了,还是依然有效。摆在眼前的这本《谷歌时代的柏拉图》里就包含了许多这样的问题。二千四百岁的柏拉图在谷歌总部,在纽约92街闲逛,上有线新闻,最后,他还做了个CT,以检查自己的大脑。问题很多
李毅先生是著名旅美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研究员。他长期从事国际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分层社会学、社会发展大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在海内外学界有声望和影响力。除了对社会学有造诣之外,还对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都有所涉猎。  最初了解李毅先生,是在互联网上读到他的文章《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是其著作《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2008)的一章。该文大气磅礴,简洁凝练,通俗易懂
在今天的中国大学里,一个理工科教授如果同时还能进行文史研究,一定是凤毛麟角。由于理工科教授和文史学者的知识背景和所受学术训练的不同,人们似乎很难将理工科教授和文史研究联系在一起。不过,1937年至1945年期间曾担任国立厦门大学校长的萨本栋就是一名能够进行文史研究的理工科教授。  萨本栋,字亚栋,190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县,从小勤奋好学。1913年,年仅十一岁的萨本栋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学校学制八年
《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是二十世纪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的重要代表作,该书最初于1905年以一组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德文版《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丛》上,后被陆续翻译成法文、西班牙文、英文和日文等文字出版。  桑巴特青年时代求学于比萨大学和柏林大学,并于1888年获得柏林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1906年在柏林商业大学,他第一次获得教授职位,1
一  周作人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这样一件事情:“近日承一位日本友人寄给我一册小书,题曰《北京的茶食》,内凡有《上下身》、《死之默想》、《沉默》、《碰伤》等九篇小文,都是民十五左右所写的,译成流丽的日本文,固然很可欣幸,我重读一遍却又十分惭愧,那时所写真是太幼稚地兴奋了。”这里的“日本友人”即日本著名汉学家松枝茂夫,这本在日本出版的文集《北京的茶食》,就是松枝茂夫1936年由山本书店出版的《北京の
与许多杰出历史人物有着惊人相似的是,意志坚定、笃守信念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也是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世界级政治强人。作为华裔家族的一员,不能说小时的李光耀没有感受一点中国式宗教传统的熏染。当李光耀还是孩童时,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同父亲一道去公墓祭拜祖父,在祖父的忌日,家中的粤籍帮佣会摆好供桌,让父亲虔诚地行祭拜礼仪,可以说这在李光耀儿时的生活里镌刻下了深深记忆。到晚年,李光耀曾回答记者的提问道:“是的,我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