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未来(4):理论的过程

来源 :英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理论衰落之后,轻易的复苏是不可能的,而折中主义和包容法也难以奏效。因此我们可以思考理论的历史,试着跳出理论,以便从外部来审视它。不过,直到最后我们还是一直想要讨论我们自身变化的这个过程,因为这于我们而言最为重要。但是,那种将形而上学和生成变化联系起来的理论,正是我们走到如今僵局的原因。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抛弃形而上学来谈论生成变化的方法:一种从文化的层面讨论我们如何成为如今这个状态的方法。*
  关键词:过程理论;折中主义;包容性;形而上学;生成;解释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真正的理论的历史。我怀疑,对很多人来说,这个主题是难以想象的。当我跟对理论有所研究的几位老朋友和其他人提出这个主题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普遍是,对我所说的东西完全没有兴趣。有时这种情况更加糟糕,就好像没有人愿意思考:理论也可以有自己的历史。因为假如说理论有其历史,那就意味着理论像其他有历史的事物一样,早晚也会有其终点。对很多人而言,这看上去完全不能想象。与此相反,对此最常见的反应是有意无意地选择生活在一种永恒的天真当中,就像是回到列维-斯特劳斯和他那代人所创造的人类学“黄金时代”。假如没有时间,那么一切都可以拿来对比和类比。而且,就像我刚开始教授理论时所发现的那样,这也是大多数理论教科书的组织方式:不以任何一种时间顺序排列,而是假装它们都处于某种不受时间影响的空间。我们可以说,这仿佛是伊甸园里的那些果树,都在等着我们去摘果子……而实际上,我记得至少有一项研究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理论。但那是一项长达两卷的研究,一直追溯到古典时期。有意思的是,它将理论与批评的历史结合了起来,这种方法我觉得现在恐怕很少会有人愿意接受。我猜想大多数对理论感兴趣的人会作出显著的区分:批评的历史属于过去,理论才是不会终结的现在。其中原因就是:批评的历史表明人们过去如何思考,而理论是我们如今思考的方式。我想到一位维多利亚时期作家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的小说标题:《如今世道》(The Way We Live Now)。理论是我们如今思考和生活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对很多人来说它不能仅仅成为我们用历史的方法去处理的对象。
  也许,我们还可以把理论看作是我们逐渐获得自我意识的过程。自我意识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旦我们获得了它,就无法走回头路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离开伊甸园了。就各种理论形式而言,我们也许想要活在永恒的天真里,而不想从历史的角度去讨论它们。但是有种永恒的天真是我们再也不愿意生活在其中的,那就是前理论状态。我们一旦获得了自我意识,就无法回到永恒的天真,因为那就像是在说你要回到获得知识之前的状态。这是我们不会想去做的事情。知识就是力量。因此我们不会想从拥有知识的状态回到天真的状态。我们都知道英语研究作为语文学时是怎样的,也知道社会理论在列维-斯特劳斯之前的状况。那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因为我们现在更加意识到一个领域和它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多么的复杂。换句话说,一旦你了解了笛卡尔的认识论以及认识的不确定性,你就不可能回到对外部世界确实可知性的天真信念中。相反,如今我们知道,对任何一个领域而言,我们都不仅需要考虑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还要思考与之相关的哪种知识可以算作是有意义的,以及如何才能最好地获得这种知识。
  但假如我们要的是自我意识,那么关于理论,我们首先需要意识到的就是它是如何走到终点的。似乎没有人想要承认理论有终结的可能。但也许是时候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想一想数学逻辑的历史以及20世纪初非常流行的建立数论基础的整个计划。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认为这样的计划可行,不同的人也作了不同的尝试。一开始这看上去似乎就是一个简单的找到几个正确公理再继续向上推理的问题(Whitehead
其他文献
采访《Good Housekeeping》之前两个英国朋友极力向我推荐这本让人信得过的老牌杂志,他们一个特别衷爱《Good Housekeeping》的“圣诞大餐”,一个特别喜欢产品质量测试。两个朋友都住着宽敞的大房子,有着幸福的家庭,一个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是不打算要孩子、开着名贵跑车的大学老师。  《GoodHousekeeping》的创办方——The National Magazine C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In my youth running was an absolute freedom I knew. Feeling the fresh early morning air rushing against my churning legs, arms, and speeding head.1 Sometimes I would close m
你有没有想过,为何冲刺前的最后一英里总是显得特別长?为何你越想节食越抵抗不住美食的诱惑?为何在山顶比在山脚觉得山更陡峭?这个世界真的是“眼见为实”吗?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迷惑我们的吧!
There is a 1930s-vintage2 restaurant in my hometown that has done little to update itself over the past 80 years. This is part of its charm, as is the wooden phone booth that sits neglected in this, t
摘 要:本文以将小说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第十章改编成10分钟左右的戏剧剧本为例,阐述了教师如何利用“戏剧家工具”引导学生对英文小说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筛选、重组和整合,创作出符合中学生英语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剧本。  关键词:英文小说文本;剧本改编;“戏剧家工具”背景  在欧美国家,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情况非常普遍。根据美国著名教育
摘 要:人物对人物以及人物对现实的“误读”是《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经历》的主题。误读的原因在于“封闭的自我”阻碍了人物认识外部世界,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人物封闭的认知模式上。本文分析了亚当姆斯、鲍培夫人和约瑟夫的认识模式。亚当姆斯和鲍培夫人遵循封闭的认知模式,因道德状况的不同,他们对他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约瑟夫灵活的认知模式有利于他对外部世界和他人形成正确的判断,同情则进一步构成连接自我和他人的桥梁,他
分数膨胀_应该说过度膨胀——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愈演愈烈。在笔者曾经求学和任教的耶鲁大学,各科成绩平均点数在过去50年里大幅攀升。而我母校的情况绝非特例。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42%的四年制大学生的成绩为A,77%的学生成绩非A即B。据《高校情报》报道,“四年制大学里,得A的比例每10年增长5%—6%。现在A的普及率是1960年的三倍之多。”耶鲁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有62%的学生成绩为A,而在1
篇章讲解赏析  本文很有趣,也很令人费解。初读本文,会对双方含沙射影相互嘲讽的话语印象深刻,其中很多语句真心令人发笑,既现实又夸張。再读本文,却又觉得有些难以理解,不能明确文章的主旨,不知道其中的“玄机”是什么。因此,阅读本文时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主旨大意。  本文有两个特点需要多加注意和品读。第一,这若干封信件出自很多人之手,但根本上是兄弟俩之间的交流。即使有的信件是他人撰写的,
文学大咖笔下的“情为何物”  库尔特·冯内古特,美国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泰坦的海妖》。  阿娜伊斯·宁,20世纪著名西方女性文学作家,作品:《文学的激情:阿娜伊斯·宁与亨利·米勒1932-1953年书信集》。  司汤达,19世纪法国杰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论爱情》。  C.S.刘易斯,20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批评家,作品:《四种爱》。  雷蒙·斯尼奇,美国作家及编剧丹尼尔·韩德勒(
Every hour on the hour.每个小时整点的时候。  公共汽车一般都是有规律地按照规定的时间出发、到站。“每小時30分钟/半点的时候”就是every hour on the half hour。“每小时10分钟的时候”就是every hour at ten minutes past the hour。  That’s such short notice.怎么现在才通知啊。  你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