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区域探究能力,彰显地理学科素养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zz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区域探究能力,能针对区域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问题做全面分析与整体评价。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纵观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地理系统内容的命题越来越凸显,根据区域地图中所具有的地理信息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通过综合各种信息,指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这样的命题思路已成为高考以“能力立意”为目标考查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标志。高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区域探究能力包括空间定位能力、区域比较能力、区域分析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等。
  一、认识区域,明确研究对象
  认识区域,即要准确定位。区域位置的确定是否正确是解答试题的关键。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已成为地理应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会常用的区域定位方法有以下几种:① 地理坐标定位;②海陆位置定位;③相对位置定位;④面积、轮廓、形状定位;⑤典型区域特征定位;⑥特殊地理事物定位;⑦利用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判断。在具体定位问题中,上述方法的使用并非孤立,解题时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协同作战”。
  (2010年安徽卷)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图1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完成(1)~(2)题。
  (1) 7月份将该地铁矿石运往上海,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上: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逆风逆水
  (2) 图示区域铁矿石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A.森林锐减 B.土地荒漠化
  C.土地盐渍化 D.物种灭绝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读图判断分析能力。第一步:根据经纬度及陆地轮廓,定位该地为澳大利亚西北部。第二步:根据铁矿石运输的起点与终点,确定航线需要经过北印度洋。第三步:根据该地纬度位置,推断该地气候干燥。而在开采矿产的过程中,会破坏植被,产生土地荒漠化问题。
  【参考答案】(1)A (2)B
  解答此题关键是空间定位。根据图中的经纬度、陆地轮廓等信息进行定位。虽然近几年个别省份高考对空间定位的要求降低,但是空间定位能力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不应被忽视。
  二、分析特征,比较区域差异
  区域分析旨在明确区域内单个地理要素分布的特征与规律。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的区域分析基本内容是:区域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上述特征认识区域差异。地理高考试题对该类题的考查主要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其解题思路如图2所示。
  (2015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图3为中巴铁路”规划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图4为喀什和瓜达尔气候资料图。
  (1)瓜达尔港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2)喀什和瓜达尔两地气候的不同点是: 、 。喀什终年干燥少雨的原因是: 、 。
  (3)中巴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
  【思路点拨】 第一步:了解地理位置与分布:明确它在哪里?纬度位置(北回归线附近)、海陆位置(濒临阿拉伯海)、相对位置(靠近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第二步:认清地理事物的特征:即观察并归纳区域主要地理事物(气候)的特征,结合其它地理事物特征分析气候原因。第三步:理解地理要素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即分析区域内某一要素对区域内其它地理要素所起到的作用。图示区域内的高原山地地形、高寒与沙漠气候、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交通线建设的影响。
  【参考答案】
  (1)邻近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邻近印度洋主航线和世界主要石油产地)
  (2)喀什冬冷夏热,瓜达尔终年炎热;喀什夏季降水偏多,瓜达尔冬季降水偏多;深居内陆;地形闭塞
  (3)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部分路段气候高寒,冻土广布;部分路段沿线沙漠广布
  区域分析重点是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在掌握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基础上,重点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形成原因,如资源与工业生产,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气候、地形、河流、工农业与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等,重点理解和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是区域分析关键。
  三、综合探究,指出发展方向
  区域分析帮助认识区域内单个要素的特征。如果只有分析,区域的认识是分割的、平面的,就不能深入了解和理解区域综合体内部的状况及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要求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探究,可以厘清区域内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区域为载体,关注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已成为近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设计主流。这一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如图5所示。
  题3:(2012年全国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 480米~5 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 第一步:根据图中的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特征,确定该地位于东南信风带,且处于背风坡,再加上沿岸寒流的影响,所以气候干旱。第二步:根据题中信息,该地气候干旱,但是高山有积雪冰川分布,可以得出芦笋种植的用水来源。第三步:需要用到评价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包括综合评价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某地农业活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2)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
  (3)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不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
  区域综合探究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生活生产活动,用地理思维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这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吻合。进行区域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探究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研究如何开发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如果中学地理教学仅仅是关注地理知识传授和地理技能培养,必然会造成课程教学目标的“缺失”,而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更是地理教育教学的核心和使命。
其他文献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但是“灾害”就真正只有害吗?本文以气象灾害
摘要:本文通过不同角度的比较,归纳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方法,用区域差异思想审视世界海陆分布、审视地理工具的使用、审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陆地上不同尺度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差异提供思路。  关键词:区域差异思想;世界海陆分布;渗透  区域差异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性,将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来理解地表”[1],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学科思想之一。“世界的海陆分布” 相关课程标准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借助“K学界”平台,将其链接到“谈天说地言人”公众号菜单栏,尝试由单一的课堂环境转向课堂与在线相结合的多元教学环境,由此服务于学生个性化、精准化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K学界”平台;自主学习  一、“K学界”平台及其功能  1.“K学界”平台的内涵  “K学界”平台是一个兼有PC端和移动端(智能手机App)双重应用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其在线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该平台秉承“
摘要: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史教学的要求,地理学史在教科书的分布、呈现方式、教育教学意义,地理学史的使用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理学史;地理教科书;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地理学史是研究地理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1]。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当地时间2013年5月29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再现“曼哈顿悬日”美景(图1)。曼哈顿悬日(Manhattanhenge)是指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出现的自然现象,由于曼哈顿街道大多呈棋盘式布局,在“曼哈顿悬日”出现时,曼哈顿每条特定朝向的街道都沐浴在落日余晖之下,时间长达15分钟。据此回答1~2题。  1.除5月29日外,日落时阳光洒满曼哈顿街道的壮观景象
支架式复习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复习方法,这里的支架类似于建筑工程中使用的“脚手架”。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各级各类支架,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各支架间的关联图示,进而使其熟练掌握地理特征及成因的复习方法。支架式复习策略强调逐渐减少教师指导成分,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目标,将监控学习和探索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  一、策略的提出依据  1.新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图”章节为例,结合近30年来地理教学大纲及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从教材内容选取、组织、呈现等角度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教材的变化,并从中获得启示。  关键词:教材内容选取;教材内容组织;教材内容呈现  一、 教材内容选取紧跟课标要求  1.丰富科学,突出活动教学  表1是不同时期地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地图”部分知识点的要求,1992年的教学大纲对每个知识要点进一步规定了具体要点
2012年秋季以来,福州市以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文简称“新义标”)为依据,采用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本文所列举的教材案例均为人教版)开展教学活动。新义标对“课程性质”的修订,保留区域性、综合性这两个独特的特征,增加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本文简称“三性”)等特征。地理课程性质“五性”的变化,决定了学习评价、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一、内容分析:三个视角,统筹落实“新义标”
1.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化学式CH4·8H2O),学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形成
区域地理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和载体,也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区域地图亦成为高考命题中的必备组成元素,可谓是“题题不离图、无图不成题”。由于区域地理内容庞杂、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学生在短时期内全面掌握绝非易事。二轮复习中如何带领学生层层过关,通过地图轻松高效地复习区域地理,并将学科内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一图尽收”,形成完整的地理脉络和综合思维能力,笔者就此内容将多年教学实践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