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K学界”平台优化高中地理教学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借助“K学界”平台,将其链接到“谈天说地言人”公众号菜单栏,尝试由单一的课堂环境转向课堂与在线相结合的多元教学环境,由此服务于学生个性化、精准化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K学界”平台;自主学习
  一、“K学界”平台及其功能
  1.“K学界”平台的内涵
  “K学界”平台是一个兼有PC端和移动端(智能手机App)双重应用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其在线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该平台秉承“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从整体性、关联性开展设计出发,构建了社交网络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其PC端的服务门户网站为www.kxuejie.com,移动端App可在各大应用市场中搜索“K学界教师版”或“K学界”即可下载。
  2.“K学界”平台的功能
  “K学界”平台上教师应用功能主要有以下五项。①开设课程。根据开课引导即可完成课程内容创建,课程公开程度可依教学需要选择向所有人公开或向指定学生公开。②布置作业。可在线或通过添加附件形式布置作业,并设置作业完成时间,系统会自动统计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情况,教师可在任何时候通过PC端或移动端审阅学生作业。③在线备课。通过教学设计和引入教案,一键生成PPT备课课件,数据实时反馈功能让教师随时查看整个班级以及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④学情汇总。学生在线学习内容、完成程度、所用时间等信息系统都会汇总并统计,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向单个或多个学生发送通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指导或督促,并可一键导出学情统计数据。⑤在线答疑。教师可在线查看并回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学生的求助问题及关联知识点会被记录并整理,教师可通过该数据对教学重点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确保教与学同步。
  “K学界”平台上学生应用功能主要有以下五项。①课程学习。学生可通过教师分享的“邀请码”加入指定班级学习课程,或加入任何感兴趣的公开班级参与学习。②在线作业。在线完成并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并在教师指定时间范围内提交,会得到平台积分奖励。③错题集。平台通过记录并统计学生错题数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薄弱环节,学生可对错题关联知识点加强学习,全面掌握学习内容。④学习笔记。可在线学习时同步创建该学习阶段的笔记并进行分享,增加学习成就感,或查看同学公开的学习笔记,从别人的学习方法中理解知识内容。⑤实时交互求助。在线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或同学发起求助,收到求助信息的教师或同学可切入观看求助问题并给予帮助。
  二、依托“K学界”平台优化地理教学示例
  本文以 “臺风、寒潮与伏旱”为例,具体探讨如何依托“K学界”平台优化高中地理教学。
  1.课前学案导学
  教师将“导学案”在上课前两天通过“K学界”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要根据“导学案”预习教材并进行细致批注,并将该环节自学中遇到的疑问列在笔记本上,以提高下一环节——“微课学习”的针对性,同时,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笔记大纲。利用课前“学案导学”方式进行高中地理教学,便于引导学生带着课前梳理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积极探究课堂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1]。中图版高一地理第三篇专题11第一课时“台风、寒潮与伏旱”的导学案如表1所示。
  2.课前微课学习
  学生带着“导学案”预习产生的疑问进行微课学习,同时,根据“导学案”和“微课”记录笔记,将产生的疑问进行第一次自主过滤。“地理微课”时长约10分钟左右,便于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进度,利用碎片时间来安排学习,由于微课具有可暂停、可回看、可重复的特点,十分有助于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台风、寒潮与伏旱”的微课中重点呈现控制台风和寒潮的天气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的flash动画演示并解释形成机制。微课详见“K学界”平台或者http://v.qq.com/page/u/ d/g/u0191ebnqdg.html(腾讯视频)。
  3.课前进阶反馈
  一般来说,笔者会布置3道在线选择题,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立刻查看个人成绩及每题的答案、解析,从而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阶作业”对学生的“学案导学”和“微课学习”具有重要的提示与反馈功能,便于学生进一步自主过滤疑难点。在完成三个环节的自主学习后,将最终过滤的疑难点发送给同学、教师或分享“K学圈”。“台风与寒潮”的在线进阶作业如表2所示。
  “K学界”平台中“台风、寒潮与伏旱”的学生学习足迹数据显示,实验班共有43名学生,其中42名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一人处于正在学习状态;进阶测试正确率为95%,错误主要聚焦于第3题,从而确定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特征及其成因。由此可见,平台汇总的班级学生学习数据(缺勤与否、学习时长、在线进阶错误率)可为教师课堂的针对性、个性化的有效教学及课后个别辅导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学生基本达成了本节课的低阶认知目标:记忆和理解,在课堂中需在强化“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特征及其成因”基础上,将认知目标逐渐向以应用、分析、评价为标志的高阶认知目标迁移。同时,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通过案例讨论形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系统思维、人地关系等。因此,课堂重点讨论了2015年7月6日至10日影响我国东部沿海的第9号台风“灿鸿”、第10号台风“莲花”和2015年1月23日至25日影响我国大部的“世纪寒潮”的源地、影响范围、对人类影响、天气现象、利弊评价、防灾减灾措施以及形成机制(天气系统)。因此,通过分析学生课前学习数据,有利于课堂精准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志荣,康莹.“学案导学”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9-30.
其他文献
摘要:探究教学是一种与讲授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地理课堂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兴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与激励性原则是地理课堂探究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探究教学;基本原则;地理课堂  一、兴趣性原则  地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最有效动力,就其内涵而言,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或地理事物
摘要:丰富的素材资源,开阔学生眼界、充实课程内容,但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本文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探讨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经典素材,为一线教师开发与利用新素材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考。  关键词:挖掘;素材资源;中图版  一、由经典图像综合分析人文现象  中图版必修2教材第34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图1)是综合性较强的素材资源,涉及教学内容有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的进程和问题、不同等
摘要: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部分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专业化知识结构、专业化能力水平、专业化发展意识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为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中学;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这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
一、直击高考(表1)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图1)  1.陆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2)  图形解读: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五大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图2反映出陆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
一、细化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必修课”。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对课标的理解,制定本节教学目标如图1。  二、剖析经典图像  *人教版P42图2.30 VS 中图版P90D  图像解读:人教版地图中包含内流区、外流区、界线的图例,根据颜色对比,学生能迅速找到内流区、外流区,能根据活动要求找到主要河流,进而
一、二轮复习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地理二轮复习的进行,一直以来是让广大教师“头疼”的话题。很多教师认为,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掌握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并具备一定学科技能,第二轮复习重点是进行学科综合能力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实际情况没有预料的那样“出色”,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掌握并不牢固,知识网络覆盖也不全面,尤其是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欠缺。最突出问题学生个体差异,是二
摘要:本文用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南京本地秦淮河作为案例,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鼓励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  关键词:乡土案例;应用;高中地理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地理现象,将地球上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人类无时无刻地影响水循环,水循环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极高。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位地理实习教师课堂教学的剖析,发现其秉持的教学理念较先进、采用的教学方法较新颖,如导课、主干知识呈现、承转、例题设计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体现出同样的教材,不一样的诠释与思考。  关键词:地理图表;导入承转;课堂练习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来我校实习。笔者被她形式新颖的内容呈现,简洁纯净、干脆利索的语言表达以及工整规范的备课笔记等教学素养深深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但是“灾害”就真正只有害吗?本文以气象灾害
摘要:本文通过不同角度的比较,归纳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方法,用区域差异思想审视世界海陆分布、审视地理工具的使用、审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陆地上不同尺度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差异提供思路。  关键词:区域差异思想;世界海陆分布;渗透  区域差异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性,将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来理解地表”[1],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学科思想之一。“世界的海陆分布” 相关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