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声呼唤植入心底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b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然惊醒,毫无征兆。翻身抓起手机,刚刚的未接电话——是儿子。因为课堂或会场上不允许接打电话,我的电话都是静音,我不是被电话惊醒的。不及回拨,翻身下地,灯也没开,跌跌爬爬地到了门口,把门打开了,儿子站在门口,一脸歉意。参加演出的他忘记了带钥匙。
  儿子好奇我怎么没接电话就知道他在门口。家人说:你没出声,你妈也能听到你的呼唤,这是母亲的第六感。你晚回的每一天,你妈都知道你是什么时候回来的。
  高大的儿子俯下身,抱抱我,就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我的眼泪突然落下,我想起了自己那遥远的呼唤:
  儿时,家在北方。低矮的平屋瓦舍前,长堤逶迤如龙。那长堤是孩子们的游戏天堂,也是我母亲上班的路。
  那时,我大约六七岁。记得是一个午后,勤快的妈妈把家务料理好就要去上晚班。那是冬天,虽然没下雪,却也是寒风凛冽。我和二姐和以往一样等着妈妈上了大堤,目送妈妈。冬日里的阳光浅浅,给妈妈的背影染上了淡金色。没走多远,不知怎的,我突然喊了声妈妈。妈妈回过身,我能清晰地看到妈妈脸上疑惑的神情。我挥挥手,喊了声再见。妈妈笑了,也挥挥手,转身继续往前走。看着那熟悉的背影又远了几许,不知道是什么心理,我又大喊了一声妈妈。妈妈再一次停住脚步,回转身。我笑着蹦跳着招手。妈妈也再一次笑了,也挥手。之后转身,前行。又行不远,我依前重演。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每一次,妈妈都回过头,与我应和。不知道为什么,我小小的心里竟滋生出不舍,且越来越浓。于是,一次次呼唤,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是二姐捂住我的嘴,把我拉下大坝。到了坝下,我就开始拼命咳嗽,吐出一摊白沫子,就再也说不出声了。
  第二天妈妈下夜班,听了二姐的告状,把我抱在怀里,一句责怪都没有。我扬起了脸,看到妈妈的眼中有闪烁的光。现在想来,一贯文静的我,那一次,只有那一次,那样的疯狂。其实是对妈妈脸上温暖笑容的眷念,是对离别的无知的恐惧。而母亲,一次一次,不厌其烦地回首呼应,一定是感受到了我的担忧和依恋,也是满心地牵念,更是满满的爱。一如今日,我感知到儿子那未曾出声的呼唤。
  念及此,又一次泪水盈眶。所谓母子情深,就全在那有声或无声的心灵感应中了。
  多年以后的那个清明,在我护送母亲骨灰回乡和父亲合葬时,我再一次与母亲感应于两个世界中。
  按习俗给父母圆坟的前一晚,家嫂带着我们做好了准备,叮嘱要早起,要在6点之前完成圆坟。
  我们姐妹四人住在家门兄长家的大房间,睡的是炕。这种炕是我童年时睡过的,觉得格外亲切。
  ……两声清晰的呼唤,把我叫醒,我一翻身坐了起来,再看看大家,都睡得很沉,是谁呼唤了我?
  我来到院子里,寂静漆黑一片。仰头看去,高远的夜空中,一钩银月衬着点点亮星,是儿时承欢父母膝下,听妈妈讲牛郎织女的天空;是这许多年在城市中、灯光污染中、灰霾暗淡的夜空里所苦苦寻觅的梦想……蓦然惊悟:刚才那两声清晰的呼唤,不就是媽妈的声音吗?是妈妈在叫醒我!瞬间,泪流满面。妈妈,是你在呼唤我吗?是你怕我贪睡误事,你是让我把最后的事做圆满,不留遗憾吗?
  梦中母亲这最后一次的呼唤,随着满脸的泪水,直落心中,积成碧泉。
  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必定能替代母亲曾经的声音,滋养我。
  呼唤与应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直入心灵的呼唤更是亲人间血脉相融的感应。在某些时刻,它可以超越距离,甚至生死。
  (图/张弘 编辑/杨逸)
其他文献
在一期《开讲啦》节目中,职场新人高嘉晗提问说:“现在传说办公室有两种人,第一种人看到领导进电梯,就赶紧快走几步,跟着领导套近乎的人。另一种是赶紧慢走几步,不和领导进同一电梯的人。我很好奇,在生活中,您是哪种人?”  撒贝宁反问:“我想问你,如果是你呢?”“我是第二种人。”“就你会慢走几步。”“对。”“不想和领导坐一个电梯,是因为你怕尴尬。我个人感觉自自然然最好,你无论是赶两步,一定要跟领导坐一个电
吃过晚饭坐在电脑前上网的时候,从商学院毕业的合肥浪漫女孩杨莉无意中发现这样的消息:“当前中国有41.1%的白领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1.4%的白领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随着英年早逝现象的增多,关注白领健康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杨莉抬起头来思考片刻,随即接着看下去:“面对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女性白领更加容易表现出情绪上、身体上的疲劳反应。”  当天夜里看完报道,杨莉默默地分析,觉得这条
少年时住在奶奶家,南京中华门外小市口24号院内。那是一个有数十户居民的大院,分为前院、中院、后院,各有一个装有自来水龙头的天井。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统一改叫向阳院了。院门上方请业余书法家用油漆写了“向阳院”三个红字,两侧还贴了一副对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奶奶是居委会干部,戴了红袖章,隔三岔五地去区里开会,回来后召集大伙传达。传达什么精神,我这个在一旁活蹦乱跳的孩子根本没注意听,也就记不住了
中外许多事业有成的名人,往往为了研究某个问题,专心致志,痴迷“忘食”,闹出了不少笑话。  陈景润有一次去食堂吃饭,想着一道难题的解法,想着想着,竟转了个圈又回来了。别人问他:“你吃饭了吗?”他竟回答:“吃过了。”  牛顿有一回请朋友到家做客,饭菜做好后,他就去实验室专心做实验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等了又等,还是不见他。朋友因急于赶去上班,就独自把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
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邓广铭、金克木、张中行和季羡林,人称“燕园四老”。邓广铭毕业后,留校任教,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研究,尤其在宋史方面超越前人成就,成为宋史学界的一代宗师。论学历,金克木不过小学毕业。可他聪慧、用功,自学多国语言,在翻译和写作上成绩斐然,成为了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从印度归国后,受聘于武汉大学,后任北大东语系教授,长达52年。张中行早年毕业于北大,多年从事
在孙吴政权统治江东时,世家豪族势力急剧膨胀,奢侈腐败之风日盛。  是仪,东吴孙权拜他为重臣,与孙权相随50年。是仪为东吴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封为都乡侯,但他一生从不置私产,不接受俸禄以外的赏赐,不接受他人的馈赠,被誉为“三不都乡侯”, 而且乐于赈济赡养贫困之人,家中无储蓄,房舍财物能供给日常生活就行。他不穿华贵的衣服,不吃讲究的饭菜,一生过着平民百姓般的俭朴生活。他廉洁自处,一心为公,能够忍受清贫
父亲幼年没有过真正的家。我的祖母在他五岁时就去世了,祖父没有再娶。到八岁时,父亲已经旅居过三个国家。  父亲酷爱动手制作东西,他的作品焕发着一种恒久的感觉。父亲是个勤于思考的人,六岁那年,这个脸庞圆圆的孩子为使自己能坐得更舒服些,把餐桌腿锯掉了一截。为此他挨了罚,却获得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勇气。后来,十岁时,父亲用捡来的废旧零件拼装了一辆自行车。二十岁那年,他又如法炮制,用一辆破派卡特的零件拼装了
大概这世间自命不凡的人太多了吧。他被贬出京城,嘴上念叨的一直是这句话。寒窗苦读几十载,考取功名,混得一官半职,想想赶考时候立下的志愿是清理官场上那些浪得虚名自命不凡之徒。转眼十年过去,他已是不惑之龄。败于党争,他愿赌服输。可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恰恰变成了他最厌恨的那种人。官拜宰相他是否浪得虚名,昔年壮志酬筹他是否自命不凡?只怪这些年太过顺遂。  一行人风尘仆仆从长安一路走向安西,路过甘州时,他们
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借治玉的方法说:“如琢如磨。”玉不琢不成器,修身养性亦然。  名列首席的大弟子颜回,比老师小三十岁。孔子感叹说:“贤人啦,颜回啊!一碗饭,一瓢汤,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受不了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颜回曾随孔子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困难重重,甚至饿肚子,弟子们有些茫然。为了坚定大家的信心,孔子问:“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于旷野,我的主张不对吗
忽被儒雅打动,一股书卷之风扑面而来,知书达理、气质芳华、礼数周全…… 儒雅有两层意思,学识深湛和温文尔雅。其实,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只有学识深湛,才能真正做到温文尔雅;温文尔雅,则是学识深湛的外在表现。儒雅的风度,不是装腔作势,不是故作高深,不是掉书袋,不是乱矫情。儒雅是骨子里的东西,真正儒雅的人,一举手一投足,就能体现出来,无须刻意表现。  诚然,儒雅是心灵之明镜,风范之高标。读书人,多儒雅。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