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手册管好糖尿病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岁的李先生得了糖尿病,在药店随便买了点胰岛素自己注射。没想到,不到30天的时间,李先生的体重狂降50斤,并出现了头晕等现象。
  医生检查后发现,李先生血糖高达23.5毫摩尔/升,比正常人高出好几倍。李先生也很纳闷,自己平时注意控制血糖,按时注射胰岛素,饮食也控制得很好,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原来,李先生一直不清楚自己注射的胰岛素的量和种类,所以才会导致体重狂降。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内分泌科主任邓向群说,患者在记不清是否注射过胰岛素的情况下,经常陷入“乱打”的境地。不注射可能因遗漏注射导致血糖控制不佳;但重复注射,则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低血糖后果。轻到中度的低血糖发作,会对患者的活动、睡眠、情绪等造成影响;重度低血糖则会明显增加患者的心血管致病风险和死亡风险,一次严重低血糖或因此诱发的心血管疾病,可能会抵消一生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带来的益处。
  对于糖尿病患者,首先要分清是否属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如果不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切不可自行注射胰岛素。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注射量。对此,专家建议,病人家中最好备一个血糖仪,每次注射胰岛素前都检测一下血糖值。饮食比较规律的病人,可根据长期测量的血糖值,摸索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胰岛素注射量。
  在门诊、住院病人中,经常会遇到类似李先生这样的患者,要不就是早晚的量打反了,血糖降低得厉害。邓向群主任拿出一本冊子,上面印着“糖尿病患者手册”几个字。邓主任说:“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但很多人都是只看一次,后面就到药店买点药,自己在家解决。”所以,医院印制了一本小册子,上面写清楚全年糖尿病健康教育、复诊的次数和时间,患者每完成一项,可以得到一个分数。积累到一定的分数时,患者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礼品。“礼品不算什么,我们就是想让糖尿病患者重视自己的疾病,因为糖尿病是个漫长的过程,随时需要监测、复查。”邓主任说。
  小册子上印有专家的电话号码,方便患者随时联系。有一次,一位患者晚上急着打麻将,注射胰岛素时把量弄错了,多打了10个单位,这让患者非常着急。他找到小册子上的专家电话拨打过去,专家告诉他,适当吃一点糖,当天晚上患者病情平稳。
其他文献
杨阿姨退休之后变成了“运动迷”,每天至少走8000步到10000步,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然而,她每次没走多久就觉得腿疼。女儿听说走路多了损伤关节,建议她多游泳,但杨阿姨决定“咬牙坚持,迎难而上”。  坚持了三个多月,杨阿姨的膝盖疼得实在受不了了,不得不跟着女儿到医院检查。一做检查才发现,她膝盖的软骨层基本上磨没了。医生说:“您每天走路,这关节该有多疼啊。”由于膝盖软骨已经磨得差不多了,很难通过其他治
控制住就是胜利  急性病发病急、病程短,比如传染病,得过之后就痊愈了,很多人因此有了免疫力,这辈子都不会得了。慢性病发展缓慢,病情迁延不愈,得了之后往往就不会好了。对慢性病,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而是控制,最好的结局是不复发。不管是几年还是几十年,只要控制住了,最终没有死于慢性病,就是胜利。  但是很多中国人不是这种想法,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所有的病都有可能治好。不管多少位医生告诉他们同样的事实,只
Davidson教授是美國糖尿病领域的顶级专家,也是美国临床内分泌专家协会的创办人。  “中国和美国患者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同,但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抵触打胰岛素。”Davidson教授说。当医生建议你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时候,那是你的身体真的需要。而且,注射的第一针非常重要,它决定了病人是否能接受胰岛素。  那么如何做到一针定乾坤呢?这个和糖尿病打了四十多年交道的老教授有妙招。  这第一针,他会亲自打,
吃软不吃硬。营养丰富又不费牙口的食物是首選,比如可以每周喝两到三次鱼汤、排骨汤、肉汤。早餐喝软烂的鱼肉粥,既避免了咀嚼过硬的食物,又能保证营养摄取。肉类首选纤维短、鲜嫩易咀嚼的鱼肉,鸡肉、牛肉则要炖烂再吃。同时也要保证维生素的摄入,注意食材中新鲜蔬菜的加入,比如菠菜面片汤、醋熘白菜等。烹调方式上,蒸、煮、炖出来的菜肴往往更软烂。水果以多汁的苹果、梨为佳。  保证一定的蛋白质。老年人每天摄入蛋白质的
患者男,52岁,主因"恶心、呕吐伴尿少10余日"于2006年8月14日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右腰部钝痛,无明显少尿、血尿等症状,于外院就诊,生化检查血肌肝和尿素氮明显升高;腹部CT示膀胱底部块状影.当时诊断为盆腔脂肪增生症,行回肠膀胱术,未清理盆腔内多余脂肪组织.术后患者腰痛缓解.2006年8月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2℃,伴尿量减少,无肉眼血尿,并逐渐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来本院急诊.患者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国内主要的儿童医院相继建立了具有正规呼吸支持的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此后的儿童呼吸衰竭治疗逐渐放弃了单用呼吸兴奋剂刺激呼吸的方法,进入了机械通气支持时代.在PICU的起始阶段,多数综合医院将儿科呼吸危重症收入成人ICU接受呼吸支持;在专科儿童医院,常将呼吸危重症收入综合性(多学科)ICU(multi-disci
在大多数人看来,耳朵是用來听声音的,其实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维持平衡。这主要靠耳朵里面的前庭器官。比如我们坐在车上,即使闭上眼睛不看窗外,也能感觉到车是在加速、减速还是转弯,这就是前庭器官起了作用。耳朵可以说是人体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感受器官,只是耳朵的平衡功能往往被忽视。正因为如此,耳朵不好,也容易摔倒。  专家提醒,如果是前庭器官出了问题,人体会出现各种前庭功能障碍,比如有些老年人会晕乎
年过半百滋水涵木。50岁,肝气开始衰竭,此時要肝肾同补。可用首乌丸、枸杞煎、桑葚膏等补肝肾,能够养血生精、聪耳明目,耳聋眼花者特别适合。  花甲之年水火互济。60岁,心气始衰。心属火,肾属水。正常情况下,水火互济,即肾水上济于心,防止心火伤了心阴,而心火下降于肾,不使肾水泛滥,抑制阳气。如果心火不能温煦肾水、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就容易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即上面表现出心中烦热、口干舌燥,下肢却又表现出
最近翻出2008年前后家  父(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在我组织的企业家培训班上讲课的一点材料。岁月如梭,如今老人精神头仍然很足,坚持每周出诊。这里将这份材料发布(尽量保持口述原貌),希望对读者有用。  我40岁时,身体大不如现在,颈椎病非常严重,手臂发麻。还有心血管毛病,至今也有几十年了。几十年以前的冠心病片子,跟现在的片子比,当然有变化,但大脑还是跟原来一样。按西医的说法,几十年前的片子显示那肯定
我身边有一位老人,76岁,最近发现患上了中晚期直肠癌,且有扩散转移。老人的家属分成两派,一派坚决要化疗,认为手术后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另一派则要保守治疗,理由是老人年纪大了,身体承受不了化疗,想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癌生存。而老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也不想化疗,想要保守治疗。  75岁以上的老人患上中晚期癌症,应该选择化疗还是保守治疗呢?  考虑病人意愿  虽然医生看病时已经有了各种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