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后的治疗选择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身边有一位老人,76岁,最近发现患上了中晚期直肠癌,且有扩散转移。老人的家属分成两派,一派坚决要化疗,认为手术后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另一派则要保守治疗,理由是老人年纪大了,身体承受不了化疗,想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癌生存。而老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也不想化疗,想要保守治疗。
  75岁以上的老人患上中晚期癌症,应该选择化疗还是保守治疗呢?
  考虑病人意愿
  虽然医生看病时已经有了各种指南或者诊疗流程,但指南不是法规,不是必须遵守的教条。指南的使用原则,永远是尊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在各种指南里,都充满了“原则上”“可考虑”之类的字眼,即使是完全不考虑患者,医生选择的余地也还是不小的。而在治疗过程中,更不可能不去考虑患者的意愿,这和医生的专业思考同等重要。
  在有些人眼里,生命的质量并不重要,只有生命本身才重要,不管怎样他都要活下去,即使面对放疗和化疗,也毫无退缩之意,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把病治好,尽可能长地活下去。但在有些人看来,有尊严地活着胜过毫无质量地延长生命,为了延续生命而接受的种种治疗,无异于对生命的折磨,他们宁可选择放弃。虽然这些人可能患有相同的疾病,但是,他们的生命哲学却大相径庭。
  此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家人之间的关系、经济承受能力等等,都是要考虑的内容。可以说,每个人对疾病的看法,都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两种心理反应
  如果你觉得,医生只要摆出各种方案的利弊,把各种方案治愈率、生存率的数字都告诉病人,由病人去选择就好了,那想法又太简单了。实际上,更多病人自己可能也不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患了重病时,如同五雷轰顶。这时候,医生再摆出一大堆治疗方案,他们可能就会完全没了主意。
  病人比较常见的心理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担心治疗会带来不良反应或者新的问题,这是病人不肯接受某种治疗的常见原因。人们在面临考验时,总是会把着眼点放在明确的事情上。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是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而某种治疗方案所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比较明确的,比如癌症的化疗会有严重的副作用,过程也很痛苦。于是,病人可能会因为过于看重治疗所带来的风险,而放弃可能获益的机会。
  还有一種,是在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下,病人会选择快速缓解目前痛苦的方案,但这可能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产妇分娩。面对分娩时的疼痛,有不少人会要求进行剖宫产手术,这就是一种非理性的选择。虽然剖宫产手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既然是手术,就有产生相关风险和并发症的可能,只有必要的情况下才能做。而分娩时的疼痛不是剖宫产手术的指征,不能因为怕疼而进行手术。分娩的阵痛只是身体的不适,而手术带来的创伤却是对机体明确的损伤。
  尊重他的选择
  那么,75岁以上的老人患上中晚期癌症,选择化疗还是保守治疗呢?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
  当老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而且还是中晚期的时候,心理上往往是难以接受的,在做选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迷茫,搞不清自己实际想要什么。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帮忙理一下思路,这个人最好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员。医生要做的,不仅仅是说明各种方案的利弊,各种概率数字,还要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况,帮助病人认清自己实际面临和将要面临什么,真正想要什么,从专业和理性的角度给出合理的建议。
  如果老人的选择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就请尊重他的选择。
其他文献
元朝邹铉所撰《寿亲养老新书》中有一首《七齐诀》:“一者少言语养真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细读详品,耐人寻味,堪称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的真理。  少言语养真气。少言语是指说话要戒急戒快,戒喋喋不休。真气又叫“正气”,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气相关,故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一个人若经常喋喋不休、大声叫
杨阿姨退休之后变成了“运动迷”,每天至少走8000步到10000步,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然而,她每次没走多久就觉得腿疼。女儿听说走路多了损伤关节,建议她多游泳,但杨阿姨决定“咬牙坚持,迎难而上”。  坚持了三个多月,杨阿姨的膝盖疼得实在受不了了,不得不跟着女儿到医院检查。一做检查才发现,她膝盖的软骨层基本上磨没了。医生说:“您每天走路,这关节该有多疼啊。”由于膝盖软骨已经磨得差不多了,很难通过其他治
控制住就是胜利  急性病发病急、病程短,比如传染病,得过之后就痊愈了,很多人因此有了免疫力,这辈子都不会得了。慢性病发展缓慢,病情迁延不愈,得了之后往往就不会好了。对慢性病,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而是控制,最好的结局是不复发。不管是几年还是几十年,只要控制住了,最终没有死于慢性病,就是胜利。  但是很多中国人不是这种想法,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所有的病都有可能治好。不管多少位医生告诉他们同样的事实,只
Davidson教授是美國糖尿病领域的顶级专家,也是美国临床内分泌专家协会的创办人。  “中国和美国患者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同,但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抵触打胰岛素。”Davidson教授说。当医生建议你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时候,那是你的身体真的需要。而且,注射的第一针非常重要,它决定了病人是否能接受胰岛素。  那么如何做到一针定乾坤呢?这个和糖尿病打了四十多年交道的老教授有妙招。  这第一针,他会亲自打,
吃软不吃硬。营养丰富又不费牙口的食物是首選,比如可以每周喝两到三次鱼汤、排骨汤、肉汤。早餐喝软烂的鱼肉粥,既避免了咀嚼过硬的食物,又能保证营养摄取。肉类首选纤维短、鲜嫩易咀嚼的鱼肉,鸡肉、牛肉则要炖烂再吃。同时也要保证维生素的摄入,注意食材中新鲜蔬菜的加入,比如菠菜面片汤、醋熘白菜等。烹调方式上,蒸、煮、炖出来的菜肴往往更软烂。水果以多汁的苹果、梨为佳。  保证一定的蛋白质。老年人每天摄入蛋白质的
患者男,52岁,主因"恶心、呕吐伴尿少10余日"于2006年8月14日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右腰部钝痛,无明显少尿、血尿等症状,于外院就诊,生化检查血肌肝和尿素氮明显升高;腹部CT示膀胱底部块状影.当时诊断为盆腔脂肪增生症,行回肠膀胱术,未清理盆腔内多余脂肪组织.术后患者腰痛缓解.2006年8月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2℃,伴尿量减少,无肉眼血尿,并逐渐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来本院急诊.患者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国内主要的儿童医院相继建立了具有正规呼吸支持的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此后的儿童呼吸衰竭治疗逐渐放弃了单用呼吸兴奋剂刺激呼吸的方法,进入了机械通气支持时代.在PICU的起始阶段,多数综合医院将儿科呼吸危重症收入成人ICU接受呼吸支持;在专科儿童医院,常将呼吸危重症收入综合性(多学科)ICU(multi-disci
在大多数人看来,耳朵是用來听声音的,其实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维持平衡。这主要靠耳朵里面的前庭器官。比如我们坐在车上,即使闭上眼睛不看窗外,也能感觉到车是在加速、减速还是转弯,这就是前庭器官起了作用。耳朵可以说是人体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感受器官,只是耳朵的平衡功能往往被忽视。正因为如此,耳朵不好,也容易摔倒。  专家提醒,如果是前庭器官出了问题,人体会出现各种前庭功能障碍,比如有些老年人会晕乎
年过半百滋水涵木。50岁,肝气开始衰竭,此時要肝肾同补。可用首乌丸、枸杞煎、桑葚膏等补肝肾,能够养血生精、聪耳明目,耳聋眼花者特别适合。  花甲之年水火互济。60岁,心气始衰。心属火,肾属水。正常情况下,水火互济,即肾水上济于心,防止心火伤了心阴,而心火下降于肾,不使肾水泛滥,抑制阳气。如果心火不能温煦肾水、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就容易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即上面表现出心中烦热、口干舌燥,下肢却又表现出
最近翻出2008年前后家  父(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在我组织的企业家培训班上讲课的一点材料。岁月如梭,如今老人精神头仍然很足,坚持每周出诊。这里将这份材料发布(尽量保持口述原貌),希望对读者有用。  我40岁时,身体大不如现在,颈椎病非常严重,手臂发麻。还有心血管毛病,至今也有几十年了。几十年以前的冠心病片子,跟现在的片子比,当然有变化,但大脑还是跟原来一样。按西医的说法,几十年前的片子显示那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