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就学生而言,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民主平等氛围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的前提。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实践证明,哪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与学生关系正常,特别是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教师所教的课学生厌学的就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里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任意驰骋,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携带幽默走进课堂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和警醒。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真正把课堂当成精神乐园。如在教“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时,我问学生:“把零比作炸弹,任何数与零相乘都会发生爆炸,结果会怎样?”学生自然回答:“都会炸得一干二净,变为没有了。”显然这样的比喻幽默生动,使教学变得形象化,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脉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三、创设实验归纳情境
  
  所谓实验归纳情境,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提供与之有关的数据与教具,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总结、归纳,从而创设一个按数学家的思维方式研究探索的模拟境界。如在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自做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环,上课时让他们把这两个圆环分别放在课桌的左右两边,而后把左边的圆环向右移动,观察两圆在移动过程中公共点的变化情况,从而归纳出“圆与圆位置关系可分为三种:相离、相切、相交”。这种实验归纳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索,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现代手段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学习就显得枯燥乏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是太痛苦的话,那么他迟早会放弃。”所以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也就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多媒体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为以小组合作、个别指导和网络应用并举的新型模式。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延缓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的长度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地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间的关系,学生又很轻松地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又如,我通过让学生欣赏Flash动画”海上日出“的过程,形象地展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角的形成过程,直观表现锐角、直角、钝角,以及补角等形象,动画显示三角形、矩形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和圆锥体、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等,让学生从感官上区别具体概念,加深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枯燥无味的字母和数学符号感到厌烦,认为数学是单调的、无味繁杂的计算式推理,但是他们对于生产、军事或日常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实际问题却比较感兴趣,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单纯的字母及数学符号问题转化为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在讲解“三角形”一节时,我提出“不过河能否求出河宽?”“不到敌人的阵地能否求出我军距敌军的距离?”“能不能在地面上测出敌机距地面的高度?”等问题; 讲“方程”部分的内容时,我提出 “不知人,不知银的分银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总之,在生产生活中,学生可找出的实例非常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密切联系实际,就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出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教学中实行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前答问和超前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我采取如下考查方法:(一)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二)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展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展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和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能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
其他文献
函数奇偶性作为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其地位毋庸置疑。对于函数f(x)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x,若有f(-x)=f(x),则f(x)为偶函数;若有f(-x)=-f(x),则f(x)为奇函数。简单的一个定义,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然而这一点却往往被许多学生所忽略。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1(x≥0);(2)f(x)=。  解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sp.zooepidemicus,SEZ)对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严重,同时对养猪业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健康具有潜在威胁。类M蛋白是该菌一种重要的表面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课堂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按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成若干个问题,从而对不同层次又分解到各个不层次的教学中,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既能使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能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下面我就教改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谈几点意见。    一、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
通过对电化学阳极溶解振荡模型加白噪声后引发的随机共振现象的模拟研究发现,在该体系的周期二振荡态时呈现显性内信号随机共振现象.当白噪声加在该电化学体系的周期二振荡态
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就是创新。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首先就必须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
摘 要: 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结合新课标理论,探讨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创新 挖潜 动手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所谓“兴”起则“思”通,是指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
畜牧生产及动物疫病监测计算机管理体系,可有效推进全市畜牧生产及动物疫病监测系统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畜牧生产及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需要。规范、高效、自动化的
所谓的灵感,就是指人们长时间地思考某个问题,在久攻不克的情况下,突然受到外界条件的启迪,茅塞顿开,使问题迎刃而解的短暂过程。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看,灵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可产生灵感,差别仅在于灵感出现次数的多少,灵感功能的强弱,而不在于其有无。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明确指出:“凡有创造经验的人们都会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因此,
用筛选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疫苗株甲醛灭活后,选用合适的佐剂制备乳腺炎三联苗,经过理化性质鉴定、无菌检验和安全检验。对小鼠免疫三次后采血,用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