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而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低,教师应当对此予以重视。文章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各项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包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所谓“学以致用”,“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用”,而解决问题正是“学以致用”的终极体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培养。而现实情况是,部分教师限于传统教学理念、教学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对此并不重视,或者是有心培养却不得启发,以致部分小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基于此,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相对较弱,这就给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在培养小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需要让其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这其实是对其思维的一种锻炼,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益。此外,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有益,有利于新课标规定下的数学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其次,传统教育背景下,部分小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学习,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较强,这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不利。而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能够凸显小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促进其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同时,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指导解题技巧,培养解题好习惯
  想要有效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其掌握解题技巧,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首先,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解题之时仔细审题,并且将题目中的关键已知条件重点标注出来,为寻找解题突破口做好准备。其次,对目标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抓住其中隐藏的一些关键词,通常借此可以确定解题范围。对于那些综合性比较强,而且条件关系比较复杂的题目,要注意关注问题当中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条件,防止落入出题者设置的一些文字陷阱。比如,给出水池的长宽高,让求其蓄水容量,前面长宽高的单位均为米,最后求解的蓄水容量单位是立方分米,小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忘记单位换算这一步,造成解题失误。再次,对已知条件进行分类整理或者是重新组合,具体可以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信息整理,这样可以让已知条件变得更加清晰,为寻找解题思路和方法打好基础。最后,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将题目中的一些具体信息进行转化,使其成为自己比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信息。具体可以进行形象与抽象的转换、逆向与顺向的转换、生活与数学的转换等,转换之后,小学生就能更好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解题兴趣
  雖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成长阅历不足,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但是他们在面对未知事物之时,却能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将驱使他们主动投入相关的学习和探索当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想要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为其创设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据此唤醒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为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做出良好的保障。问题情境的创设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和探索,采用各种方式尝试解决相关问题。
  在进行“小数除法”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激发小学生利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并且有效锻炼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为其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教师结合班级日常活动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班现在有班费24.5元,卖废品又获得16.1元,同学们打算将这些钱用来改善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如果用来买《少儿科普杂志》,总共能买7本,如果用来买跳绳,总共能买14根,如果买3本杂志,剩下的钱都用来买跳绳,那么最多能买几根跳绳呢?这样的问题情境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容易激发起小学生解答问题的兴趣,并在真实解题的过程中促进其解答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开展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解答问题的耐心,经常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仔细研究、认真分析,耐心十足地去解答问题,但是遇到一些比较枯燥,不感兴趣的问题就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当然,还有部分小学生只喜欢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遇到难度较高的问题就容易放弃,或者是敷衍了事,这对于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非常不利。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让其在与他人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共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增强其解题时的耐心,而且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还能相互启发、彼此借鉴,能够更好地激发其解题兴趣,有效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部分小学生认为这类问题比较难,因此在利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时容易丧失信心、失去解题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合作探究解题方法和思路。比如,部编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他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部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难以将题目转换成数学问题,因此也就摸不到解题思路。教师此时就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大家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摸不到思路的同学在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只要用画图的方式将整个过程描述出来,很容易就能求出问题答案。而在借鉴他人解题思路或方法的过程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获得有效提升。   (四)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乐趣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创造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样既能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其解题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让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巩固其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帮助其进一步夯实数学基础,而这又能为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做出更好的保障,可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此种方法加以关注。
  教师要善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掘数学问题,并引导小学生来解决问题。比如,六一儿童节要准备联欢会,教师用长方形纸盒做了一个抽奖箱,想用彩纸把它包装一下,此时就可以让小学生帮忙计算一下至少需要多少彩紙才够用。这其实就是让小学生利用所学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案例。遇到教师的“求助”,小学生会非常高兴地去帮忙,他们会想到用尺子量一下盒子的长宽高,并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最终结果,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分享给同学和教师,为了激发小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教师可以举办一个“解决问题小能手”的比赛,以一个月为期,比一下谁利用本学期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最多,这对于锻炼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五)引导发散思维,多角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其发散思维,并且多角度解决问题,这样小学生在遇到问题后就会习惯性地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其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其能够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找到可行性最好、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的方案,这对其未来的个人发展有益。当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训练来引导小学生发散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入手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解答“两车相对而开,5h后相遇,一车速度为55km/h,另一车为45km/h,求两车原来的距离?”这一题目时,教师就可以让小学生利用多种解法来求解答案。可以先求两车行驶的距离,然后将其相加;也可先求两车1小时总共行驶的距离,然后再乘以相遇时间;还可设两地距离为未知数,然后列方程求解。当然,为了启发小学生顺利找到多种解题思路,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独立思考和解题,然后再让其相互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小学生在分析他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中会有所悟,有时甚至灵光乍现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从而有效促进自身解题能力的提升。
  (六)开展梯度训练,培养解题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丰富的解题经验对其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解题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充足的解题训练,而想要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开展梯度式的训练,让小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解题经验、提升解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新课教学时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解题训练,让小学生逐渐熟悉并掌握此类问题。其次,新课教学完成之后,可以适当增加解题训练的难度,进一步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整个单元的相关知识点都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安排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来进一步训练其解题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梯度训练步骤,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刻不容缓。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解题技巧、设置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引导发散思维、开展梯度训练等方式来有效帮助小学生提升自身的解决问题能力。当然,教师还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小学生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对于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宋乃庆,周莞婷,陈婷,李欣莲,蔡金法.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的教学信念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4):24-29.
  [2]蔡金法,姚一玲.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4):42-47.
  [3]唐恒钧,HAZEL TAN,徐元根,张维忠.基于问题链的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一项课例研究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3):30-34,44.
  [4]任旭,夏小刚.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思维发展的理解[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4):15-18.
  作者简介:马小玲,甘肃省庆阳市,新城镇小寨小学。
其他文献
思起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觉主动探究.而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思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通过不同问题的
整理与复习课通过对单元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形成一个自己能够理解的知识框架图.复习时的课堂练习设计尤为重要,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不仅能当堂检测学生掌握情况,更是能提升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被所有人频繁地使用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善于从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当代各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其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等合理渗透传统文化
希沃白板5作为一种交互式电子白板,其可以直观形象的输出知识,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英语
数学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理知识,也能使其思维呈现发散性和缜密性.但就农村的初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其限于各种原因而致使部分学生存在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