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荷塘 淋漓酣畅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u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像、心香、心象、心相、心向、心乡……这是笔者对艺术由客观到主观再到客观过程的自我描述。同一景观,每个人入眼的自然图式(心像)是不同的,产生的情景感动模式及艺术灵感(心香)也因人而异;因发现事物的生命情趣、精神意韵(心象)千差万别,从而有了用画笔揭示和描述这种美好的冲动(心相)也就顺理成章;在含道映物、问琴于弦的创作过程中,真正的艺术家都有用高超技法达到表现极致(心向)的信念与理想,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是作者对客观物象自我体悟(心乡)的叶落归根。同样,巴尔扎克曾说,画家只有拿起画笔的时候才能思考,精辟地道出了画家思维的本质特征。画家之所以必须拿起画笔才能思考,是因为他的思维所借助的是一种特殊的、可以在空间中展示的和能够直观的视觉符号系统。绘画语言的直观可视性,决定了它与绘画形式的同一性。吴冠中把画家的思维称作“形式思维”是有道理的。
  中国画历经數千年的历史积淀,其辉煌和璀璨无与伦比。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枝秀美的花朵,更是充满顽强生命力的中国符号。对中国画的发展、继承和创新,就是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创作充满时代气息的最新颖、最美好的图画,是画家立足于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在国画三科中,成熟最早的是人物画,技法最完备的是山水画,普及程度最高的是花鸟画。花鸟画独立于魏晋以后,宋元发展至顶峰,明清全面普及,至近现代巨匠辈出,星光灿烂;在当代依然是大家荟萃,团花簇锦。如今,花鸟画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品;其独特的寓意性、象征性,成为文人雅士借物咏情的载体,是他们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和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手段。很多老百姓喜欢花鸟画,因为远望,它是深邃的苍穹宇宙;近观,却是云海的花鸟世界。有唤起当代人理性意识,谛听自然之声,对话天籁之音的魅力,是大自然对我们的丰硕馈赠。花鸟图式的美妙组合,透射出艺术的奥妙之光,生命的美妙瞬间。花鸟画可谓知音易求,友满天下。
  作为一位有实力、善思考的花鸟画家,李辉以满构图水墨荷塘的山水图式驰名于画坛。密密匝匝的泼墨荷叶,横斜穿插的写实莲梗,藏在深闺的禽鸟荷花……一望而知就是李辉的“自家面目”。绘画的空间形式,就是它的语言构成;绘画形式的两大因素——形与色,同时也就是构成绘画语言的“语音”和“词汇”。在绘画中,任何一个特殊形式,都是作为一种传达感情信息的符号,作为画家思维的直接体现而存在。李辉似与不似、酣畅淋漓的《水墨荷塘》系列,让人想起明道先生的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阳明先生的写怀:“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窅冥。”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都离不开主观上对自然的敬畏和学习,无论是物我交融还是情景汇合,均达到可滋生修为的化境。可谓:心神藏不露、笔细润万物!且行且歌,以物寄情。作品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以师古出新的大无畏精神,在宣纸中大胆加入西画构图等观念。笔皴墨染的造形,使画面云蒸霞蔚,光色浓烈、动感横溢。可染先生曾言“可贵者意,所要者胆,意与识会”的写意三昧,在这里我看到了真真切切的成功践行。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作诗火急迫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月游孤山访惠勒惠思二僧》)说的是创作中及时捕捉记录灵感的重要性,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画家的创作。一幅画的产生,常常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某一契机的触发,引起一系列的反映所逐渐形成的。作画前的预想,或许只能称为一个假设,因为创作的轨迹经常不是按程序来进行的,而是在不断地发现与修正中对假设的一种充实。李辉的《秋雨》《秋色无声》《雨塘喧荷》《清夏无尘》等小幅作品,可以说是“无意于佳乃佳”的典范。在水墨晕染的开始,荷叶、禽鸟形与色一接触纸面,便自发地组成一股力量,仿佛要挣扎着脱离作者的控制,以其散漫的,甚至是无目性的形态展开。画面上出现的一些墨迹色泽,甚至是模糊与零乱的,它似乎有意将作者脑中的那些缥缈的想象一下子打乱,使其消失,把一种浪漫化为现实。而后,荷叶、禽鸟、荷花交相辉映,面对这些迹象,不免让人困感,感觉自然的妙不可言。而画作的实际,实际到仅是一根线条长与短的比例,叶与叶的错综;此物与彼物之间明暗度上的差异,以及一块颜色的色彩取向等细节。几根线条,经过一段饱满挺拔的舒展后,渐渐地弯曲了,透出了一个形状。也许仅是这一细节,不知何故,竟会牵动某种柔情,带来一阵不可名状的感动,仿佛凭借了些微的线体可以进入一个由自己营造的境界。这类情绪的产生,多半是笔底的形迹,触动了作者心中的某种感觉而引起的。生活中诸多体验经常化为朦胧的感觉而存入潜意识,一经某个机遇的触发,便会自然地涌现。这种时刻,画面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的影像,经过心灵的糅合,进行着交流。感觉中的意象一旦与画中的某一点融合,顿时会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波浪,对自然的认知,化成形与色悄悄地渗入画面。当然,随着画面的进展,被触发了的感觉又将退隐,曾经发生过的感悟,很可能仅仅在画面上留下一处隐约可见的痕迹与印入脑海的记忆相佐证。
  花鸟生命和宇宙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对自然“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是人类共有的情愫,“触景”也好,“借景”也罢,都是手段,“生情”才是目的,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以“我”提升并生成“心造之境”的过程。于绘画者来说已不独为“状物”,而是在“言志、寄情、示气”,是自然与心灵相融合、相生发、相升华的精神创造。李辉《夏花如梦》《秋雨惊梦》《新雨带秋凉》等宏大巨制花鸟画,以百荷千叶高妙天成的图像组合,禽鸟争鸣臻善尽美的真实存在,透射出烟波浩渺的自然氤氲,就仿佛时光在那生机盎然的一刻倏然停滞,是繁复通透、澄怀观道的美妙瞬间。静对犹如听无音之乐,读无字之书,感受文化浸润、提升自身修养,感受形式美形而上的滋养。“画虽小技,可达乎道;其绘事之法,规矩之处,可以言传,神妙之处,必由悟入耳。”
  大自然给了李辉灵感,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生命家园里的灿烂与辉煌;他以60后画家的生活意趣和思想眼界去阐释、构建着自己灵动鲜活、层次丰富、奇姿卓卓的艺术语言。以心绪去演绎自然的无限性和丰富性,把时间与空间在瞬间给予凝定,在喧嚣的现实中建立宁静的精神制高点。画面空间中充满的是心象符号,洋溢着气韵高古的追求,它们是可视的,又是难以捕捉的,它们是具体的,却又是抽象的,既具哲学的冷峻性,又具禅学的自由性。它们所表现的不是自然的物质性和真实性,而是自然在画家精神中的映象和心绪的折射。因此,尽管笔墨婉转起伏、跌宕有序,但均不是线性思维方式的因果展示,它们表达的是远离了逻辑关系引力后的自由书写;是在感性的九曲十折与理性的静观物态之间建立起的淋漓酣畅。
其他文献
国画赏墨,水墨山水更重用墨。张维国先生的墨色山水,虽无披红挂绿,然壮美河山早已跃然纸上。张先生娴熟的用笔,轻松策墨达意,使万物形生,山水情具。群峰之巅、深山之腹,无画不生万物之象,无情不具撼魄之功。  张先生性情豪爽幽默,画风张扬、个性鲜明,但行事低调,品格内敛,修养、天赋极高,诗、书、画兼修,笔下每幅作品都含有深邃的律动,传递给受众的是大美、大气和无边的想象。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自然朴实且达意
期刊
王燕民曾经命我为他刻过一方闲章,印文曰:“居尘远尘”。我觉得,这四个字含有很深的意味。王燕民自小生活于繁华的京城,及长又服务于中央电视台这种“大名利场”,尘世中光怪陆离的诱惑,可能不时向他袭来,但他却能做到在“居尘”之外,得以“远尘”,始终将自己的精神驻守于艺术创作这块属于个体的心灵芳草地之中。  王燕民家学渊源,其父母皆是故宫博物院的文博专家,他少时得家庭环境的便利,即经常从游于许多大文化人中间
期刊
董怀勇,1968年生,江苏兴化人。师从著名花鸟画家范石甫、李自强、何水法等先生。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扬州八怪书画院院长、扬州八怪研究院副院长、泰州市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板桥纪念馆名誉馆长。  蔚为壮观,小中见大,清新秀丽,水乡情怀,诗情墨韵,可喜可贺!不愧为板桥故里,品位不凡!祝《董怀勇花鸟画艺术展》开幕式及《董怀
期刊
1968年生于成都新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四川工笔画学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成都工笔画会理事、新都区文化馆美术干部、新都区政协委员。擅长工笔动物、花鸟画,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中国文联及国家画院等机构举办的全国大展并获奖。出版有《中国画技法丛书——工笔走兽画法》。  2007年作品《梨花春雨》入选“四川省政协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书画摄影展”。
期刊
学习中国画主要靠名家指点与临摹古人经典作品两种方式,不一定要在学校受正规的造型训练,这已经为当代许多艺术家成功的经验所证明。这里要介绍的孙成刚君,也是用这种方式取得艺术成就的一位花鸟画家。  孙成刚,字颢然,号熙斋主人,从小爱好书画,先后师从画家郭石夫、秦天柱學习花鸟画,并得到许多名家如汤文选、姜宝林、赵宁安、王涛、孙志钧、祝焘、马振声、朱理存、李宝峰、郭文涛、陈政明、王培东等人的点拨与传授。他一
期刊
在山东画家金增友的心中,始终有一片园子,那是一个时有微风吹拂,竹影婆娑围绕着青砖瓦墙,伴有几声鸟叫蝉鸣的世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甚古雅幽深,一个古宅深院,曲径幽廊,怪石鸟飞”,那就是他的“心灵归处”。落在纸面上,则是一幅幅情与景的交融,墨与色的交汇,洋溢着浓郁的唯美主义情调的画面。作为一名受过系统的学院式美术教育的画家,他观察生活的视角以及选择的题材,令人想起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传统——古典园林。 
期刊
郑盛龙,福建莆田人,研究生学历,美术学硕士,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委,九三学社福建省委文体委副主任,厦门市思明区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  一、作品《闽中佳实》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序列展暨“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并获铜奖。  二、作品《七月芒果香》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  三、作品《沉香》入选
期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我深信不疑。眼前这位叫许章伟的年轻艺术家,就出生在江南水乡湖州——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部中国书画史,半部在湖州”,这是何等的荣耀啊!这个温文尔雅的小伙子,仿佛觉得生于斯、长于斯,如果不在书画创作上做出一番成就,就会愧对这块土地。这个不善言谈的人,却在心里铆足了劲,他要用作品说话。  人与人相逢是有缘分的。我在湖州生活了二十多年,我知道他的油画作品《阳光午后》荣获2005年
期刊
孙建东先生是一位身在云南为艺术踯蹰前往的著名画家。云贵高原自古物产丰饶、林木兴盛、花鸟繁多,加上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聚居,形成了截然有别于中原抑或江南的人文史地。从1982年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孙建东已在云南这片热土辛勤耕耘自己的国画艺术三十五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生于江南的孙建东,却被彩云之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陶冶其间。云南地大物博且地广人稀,孙建东不辞辛劳常年奔波于百鸟
期刊
王天先生是一位在国画人物创作方面不懈求索的青年实力派画家,近年来在国画界崭露头角,十分活跃,并且显示出旺盛的创作才情和艺术发展潜力,颇受业内外人士关注。其作品清新典雅、轻灵痛快、宁静雅逸、文气十足,具有古典气息且不乏时代风貌。欣观近作,展幅品位之余有所得,此简录一二。  画家王天擅长人物画,尤其擅长仕女、高士等古典题材。仕女画是中国画中的特有题材,最早出现“仕女”一词的是唐朝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