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办公室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变‘懒’了,连作业也不愿完成了!”探讨其中的原因,会发现部分教师对作业的作用认识产生偏差,他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在“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上,布置的多是简单重复的机械作业,压抑了学生个性,忽视了学生兴趣,增加了学生负担,难免有学生不愿完成这样的作业。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体现自主性、关注生命性。因此,我们的作业练习就要创新蜕变。
一、强调一个“活”,在“活”中求创新
1.作业的形式要“活”。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变化的刺激物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称为知觉对象。因此,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以利于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发展个性,诱发探索行为,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诱发学生创新精神的作业类型很多,可以是观察、操作、编导、表演类型的,可以是记忆、想象、理解、应用类型的,可以是评、查、议类型的,还可以是与音乐、美术、劳动、体育相结合的配乐、绘画、小制作、舞蹈表演类型的。如学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自己画组合图形计算面积,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开始动笔画起来,不一会儿各式各样的图形就画出来了。他们给自己的图形起了名字:“坦克奇兵”、“勇往直前”、“无敌战舰”、“神奇魔塔”,等等。当然,有些图形因为条件不足而不能计算。我就引导他们:“你认为该增加什么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大家围绕着问题一步步地展开计算,各种各样的方法应运而生,对方法的正确与否他们又展开了争执……此时,教师成了“多余人”。当我看到学生在设计本课作业时所表现出的愉悦心情时,就不难想象学生对于平时有教师统一设计、学生必须按部就班的作业感觉有多乏味。而今天的作业,没有老师预设的结果,有的只是学生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作业的要求要“灵活”。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作业内容的需要自然就有所不同。作业内容的设计就要以自主为原则,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层次、多梯度的选择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如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建立作业库,让学生像逛超市一样,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及内容,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彈性化,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3.在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上体现“活”。中国的孩子较美国的孩子起步早,却输在终点,这与规定内容、统一模式、固定答案的作业内容的设计不无关系。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也应与这种学习方式相匹配。记得几年前在教学了统计图表后,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课题: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题材不限,一周内完成。有的学生关注非典疫情的变化,到网上查阅北京非典发病情况,制成“北京‘非典’累计临床诊断人数折线统计图”。统计发现,由于北京市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控制措施,4月下旬开始,北京疫情已经过了高潮,发病人数从3位数降到了2位数,5月中旬又降到了40多人。从中看出抗击非典斗争取得显著成果,我们对战胜“非典”充满了信心。还有的学生关心世界风云(时值美伊战争全面爆发),利用学校网站投票功能调查美伊战争支持率。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学校有92.6%的同学反对这场战争,我们希望美英联军快点结束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让世界变得和平,让伊拉克的少年儿童也过上幸福和平的生活……” 学生统计的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展示、汇报自己“杰作”的过程中,享受着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 “作业交流”成为了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舞台。
二、体现一个“趣”,在“趣”中求创新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喜欢作业的内在动力,是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摆脱单调乏味的重复记忆、大量计算,增强趣味性。内在的需求、活跃的思维常常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进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教完了表内乘法口诀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秋天到了,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学校决定明天去秋游。秋游时大家都要带点心,下面一些食品的单价:可口可乐4元;饼干2元;面包2元;汉堡包8元;苹果1元:梨8角;炸鸡腿5元;果冻5角……用30元买本组的点心,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看哪一组安排得最合理?这种作业,不是靠多题量或复杂计算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既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学习。
三、讲求一个“动”,在“动”中求创新
爱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动作思维。重视设计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的作业,无疑有助于鼓励学生去发现、思考、探索、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中获取直接知识与经验,激发创造与想象,感受成功与欢乐。例如低年级可以根据“人民币的认识”,设计市场小调查性的作业,让学生了解自己喜欢食品的价格。中年级根据“24时计时法”,设计访问性的作业,访问家长、老师和同学,了解他们一天的作息时间,写出自己的感受。高年级根据“统计”知识,设计调查研究性作业……教师抛出的是探究的源,学生得到的是起于源头而流向不同的水,从而赋予了作业内容的创新性。
总之,只要教师能积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作业作用,加强作业设计的灵活性、趣味性及实践性,通过作业这一环节,真正实现知识复习、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学生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一、强调一个“活”,在“活”中求创新
1.作业的形式要“活”。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变化的刺激物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称为知觉对象。因此,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以利于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发展个性,诱发探索行为,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诱发学生创新精神的作业类型很多,可以是观察、操作、编导、表演类型的,可以是记忆、想象、理解、应用类型的,可以是评、查、议类型的,还可以是与音乐、美术、劳动、体育相结合的配乐、绘画、小制作、舞蹈表演类型的。如学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自己画组合图形计算面积,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开始动笔画起来,不一会儿各式各样的图形就画出来了。他们给自己的图形起了名字:“坦克奇兵”、“勇往直前”、“无敌战舰”、“神奇魔塔”,等等。当然,有些图形因为条件不足而不能计算。我就引导他们:“你认为该增加什么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大家围绕着问题一步步地展开计算,各种各样的方法应运而生,对方法的正确与否他们又展开了争执……此时,教师成了“多余人”。当我看到学生在设计本课作业时所表现出的愉悦心情时,就不难想象学生对于平时有教师统一设计、学生必须按部就班的作业感觉有多乏味。而今天的作业,没有老师预设的结果,有的只是学生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作业的要求要“灵活”。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作业内容的需要自然就有所不同。作业内容的设计就要以自主为原则,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层次、多梯度的选择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如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建立作业库,让学生像逛超市一样,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及内容,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彈性化,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3.在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上体现“活”。中国的孩子较美国的孩子起步早,却输在终点,这与规定内容、统一模式、固定答案的作业内容的设计不无关系。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也应与这种学习方式相匹配。记得几年前在教学了统计图表后,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课题: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题材不限,一周内完成。有的学生关注非典疫情的变化,到网上查阅北京非典发病情况,制成“北京‘非典’累计临床诊断人数折线统计图”。统计发现,由于北京市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控制措施,4月下旬开始,北京疫情已经过了高潮,发病人数从3位数降到了2位数,5月中旬又降到了40多人。从中看出抗击非典斗争取得显著成果,我们对战胜“非典”充满了信心。还有的学生关心世界风云(时值美伊战争全面爆发),利用学校网站投票功能调查美伊战争支持率。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学校有92.6%的同学反对这场战争,我们希望美英联军快点结束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让世界变得和平,让伊拉克的少年儿童也过上幸福和平的生活……” 学生统计的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展示、汇报自己“杰作”的过程中,享受着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 “作业交流”成为了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舞台。
二、体现一个“趣”,在“趣”中求创新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喜欢作业的内在动力,是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摆脱单调乏味的重复记忆、大量计算,增强趣味性。内在的需求、活跃的思维常常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进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教完了表内乘法口诀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秋天到了,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学校决定明天去秋游。秋游时大家都要带点心,下面一些食品的单价:可口可乐4元;饼干2元;面包2元;汉堡包8元;苹果1元:梨8角;炸鸡腿5元;果冻5角……用30元买本组的点心,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看哪一组安排得最合理?这种作业,不是靠多题量或复杂计算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既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学习。
三、讲求一个“动”,在“动”中求创新
爱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动作思维。重视设计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的作业,无疑有助于鼓励学生去发现、思考、探索、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中获取直接知识与经验,激发创造与想象,感受成功与欢乐。例如低年级可以根据“人民币的认识”,设计市场小调查性的作业,让学生了解自己喜欢食品的价格。中年级根据“24时计时法”,设计访问性的作业,访问家长、老师和同学,了解他们一天的作息时间,写出自己的感受。高年级根据“统计”知识,设计调查研究性作业……教师抛出的是探究的源,学生得到的是起于源头而流向不同的水,从而赋予了作业内容的创新性。
总之,只要教师能积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作业作用,加强作业设计的灵活性、趣味性及实践性,通过作业这一环节,真正实现知识复习、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学生就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