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对新课程化学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理解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好的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本文主要从化学习题教学的角度,说明建构主义对提高化学习题教学的有效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化学 习题课教学 效率
“教以生为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人为本,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不单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而是以人的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所建构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而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对比建构主义的理论要点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实施新课程具有指导作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为生长点,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认识世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 知识观──动态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也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不是最终的答案;知识不是教条式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必须结合具体情境重新建构、灵活变化。
2. 学生观──丰富性和差异性
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当他面临问题时,可以基于有关经验,依靠自己的判断推理能力,对问题形成自己的解释。同时学生经验各不相同,对同一问题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学生们如能在学习共同体中(包括教师和同学)互相沟通,可以对问题形成更丰富的、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 学习观──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重视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首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只能作为信息呈现,只有在学生接收并主动加以分析处理后才能产生意义,转化为可利用的知识。其次,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只有通过具体情境下的实际应用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最后,学习不单是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重组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社会文化互动,才能使知识产生丰富意义,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工具。
二、建构主义对提高化学习题教学效率的启示
1. 精选习题,提高化学习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思想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题海战术。教师、家长也普遍认为通过大量的习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反复刺激、强化,就能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我们不否认通过大量的练习能强化记忆,提高解题速度,但是,这种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重复考察对习题课教学的效果其实不然。因此,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化学教师的无奈声:“这道题目我们已经在课堂上讲了很多次了,可怎么学生还是做错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是需要学习者不断去重组构建和完善,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迁移运用。所以,习题的选择应该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设问表征的科学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选择少而精的练习,节约教和学的时间,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朝着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方向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区别了人的高级学习和动物的低级学习,有别于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的观点。因此,在习题教学中要注意习题的选择,精简习题数量,提高习题质量。
2. 巧讲习题,促进思维和智力发展,提高化学习题教学的效率
在讲解习题时,不应对学生的观点直接否定,把自己的解题过程从头到尾详尽道来,而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分析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抓住问题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调动已有知识经验,逐步突破问题。这样才能从解题思路和方法上启发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且真正达到掌握概念原理、训练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3. 开展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化学习题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经验是丰富而又各异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并且应该加以合理利用。在讲解习题过程中,若能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见解,在遇到分歧或困难时展开激烈的讨论,会碰出智慧的火花,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能让学生体验到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的乐趣。
4. 科学评价,激发内部动机,提高化学习题教学效率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传统的评价观重结果轻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习题的正确率成了判断学生优劣的量尺,这种评价要么扼杀了学生的兴趣,要么也只能是激发学习的外部动力。建构主义倡导目标自由的评价模式,这样就避免由某一特定目的产生的偏见。在对学生习题完成情况评价时,要注意对建构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评价,即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少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使评价起到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
三、总结与思考
化学试题的命题一般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题目是千变万化的,是做不完的,新题、难题也是讲不完的,想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就得引导他们解构和再建构,锻炼思维,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对现代教育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建构主义的美中不足:它在批判客观主义的同时,强调对事物意义的个人建构,走上了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和方法论上的行而上学;在处理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等问题上,有过于极端化的倾向。在具体习题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把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全部指导,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方式,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积极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辩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高习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 ──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2.唐崇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的应用.广西师范学院学報,2008(S1):187-188.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化学 习题课教学 效率
“教以生为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人为本,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不单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而是以人的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所建构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而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对比建构主义的理论要点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实施新课程具有指导作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为生长点,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认识世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 知识观──动态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也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不是最终的答案;知识不是教条式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必须结合具体情境重新建构、灵活变化。
2. 学生观──丰富性和差异性
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当他面临问题时,可以基于有关经验,依靠自己的判断推理能力,对问题形成自己的解释。同时学生经验各不相同,对同一问题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学生们如能在学习共同体中(包括教师和同学)互相沟通,可以对问题形成更丰富的、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 学习观──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重视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首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只能作为信息呈现,只有在学生接收并主动加以分析处理后才能产生意义,转化为可利用的知识。其次,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只有通过具体情境下的实际应用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最后,学习不单是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重组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社会文化互动,才能使知识产生丰富意义,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工具。
二、建构主义对提高化学习题教学效率的启示
1. 精选习题,提高化学习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思想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题海战术。教师、家长也普遍认为通过大量的习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反复刺激、强化,就能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我们不否认通过大量的练习能强化记忆,提高解题速度,但是,这种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重复考察对习题课教学的效果其实不然。因此,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化学教师的无奈声:“这道题目我们已经在课堂上讲了很多次了,可怎么学生还是做错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是需要学习者不断去重组构建和完善,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迁移运用。所以,习题的选择应该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设问表征的科学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选择少而精的练习,节约教和学的时间,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朝着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方向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区别了人的高级学习和动物的低级学习,有别于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的观点。因此,在习题教学中要注意习题的选择,精简习题数量,提高习题质量。
2. 巧讲习题,促进思维和智力发展,提高化学习题教学的效率
在讲解习题时,不应对学生的观点直接否定,把自己的解题过程从头到尾详尽道来,而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分析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抓住问题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调动已有知识经验,逐步突破问题。这样才能从解题思路和方法上启发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且真正达到掌握概念原理、训练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3. 开展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化学习题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经验是丰富而又各异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并且应该加以合理利用。在讲解习题过程中,若能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见解,在遇到分歧或困难时展开激烈的讨论,会碰出智慧的火花,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能让学生体验到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的乐趣。
4. 科学评价,激发内部动机,提高化学习题教学效率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传统的评价观重结果轻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习题的正确率成了判断学生优劣的量尺,这种评价要么扼杀了学生的兴趣,要么也只能是激发学习的外部动力。建构主义倡导目标自由的评价模式,这样就避免由某一特定目的产生的偏见。在对学生习题完成情况评价时,要注意对建构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评价,即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少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使评价起到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
三、总结与思考
化学试题的命题一般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题目是千变万化的,是做不完的,新题、难题也是讲不完的,想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就得引导他们解构和再建构,锻炼思维,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对现代教育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建构主义的美中不足:它在批判客观主义的同时,强调对事物意义的个人建构,走上了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和方法论上的行而上学;在处理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等问题上,有过于极端化的倾向。在具体习题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把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全部指导,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方式,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积极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辩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高习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 ──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2.唐崇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的应用.广西师范学院学報,2008(S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