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j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来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了新时期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挖掘教材潜力,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激励着中华民族进取发展,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因素,因为优秀人物的高尚品格,总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素材。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苏武的“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的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屈原生活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代,许多士人在本国得不到重视时,常常投奔他国。在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时,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遂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精神永远是中华精神文化的瑰宝。在他们身上闪耀着的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等等,都是民族强大的精神财富,是学生丰富的精神滋养。可以說,语文教材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有效载体,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整合教材资源,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所传之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指的就是传统文化。所以教师一定要树立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主阵地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高中语文课本在编排体例上,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笔者认为,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若能把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分类归纳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地重点讲解。这样处理,有助于解决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容量不足的问题,也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把它当成是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窗口,让学生理解作者这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和“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自然情怀。要学生明白作者不是消极地回避社会现实,而是采取了一种有积极意义的高境界的“人生定位”。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另外,语文课还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选修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诗文教学,领略传统文化风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索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可以说一部浩瀚璀璨的中国文学史,是以诗词为主线和主要表现形式的篇一部诗歌总集《涛经》问世迄今已近三千个春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若繁星的伟大诗人,产生了大量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徜徉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学生可以随诗仙李白梦游天峔,伴豪放苏子放歌赤壁,想现实杜甫抒发忧国情怀,忆凄凉屈子行吟汨罗,陪忧伤易安独上兰舟,望悲壮放翁指点江山。品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落寞,揣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凉,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狂歌,追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悲壮磅礴,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戚,赞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通过学习,学生能把古诗文的积累、诵读和学会做人结合起来,用古诗文为自己补充生命的元气,做一个有根基的中国人。
  四、诵读国学经典,增强传统文化底蕴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诵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增强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借着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东风,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他文献
儒学思想,是以推崇孔子为先师,以“儒”作为共同的认可符号,由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现代教育主张传承古典文化,尤其是近几年盛行的“孔子热”,更是证明了传承儒学思想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一部分与儒学思想有关的作品,教师应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联系教材。灌输儒学思想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教师和学生最重视的一部分。因为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都是在专家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了解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式、原理、关键技术和其应用的课程。本文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从电子商务实践角度出发,对
2016年3月10-12日,浙江省郭吉成名师网络工作室在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举行第四次集中学习与研讨活动,绍兴市鲁迅高级中学陈爱娟老师开设示范作文教学《说出你的道理来——学会
那是1983年的春天,《特区与港澳经济》创刊,迈开了学术生涯的第一步,在祖国初创的改革开放之路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在以后16个寒往暑来的岁月里,《特区与港澳经济》由季刊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分值,长期以来受到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重视。新材料作文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高中语文作文形式,也让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有了更大的价值。做好高中新材料作文升格训练,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使学生成为语文的灵活操控者,才能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高中新材料作文升格训练困难  1.审题困难  审题,是高中学生写作文的第一步。只有审好题,明确作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语文教育对高中生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为了充分的发挥高中语文教育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就必须要以人为本,积极地将^文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沐浴人文之光。  相比于成人,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不成熟。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中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不仅导致其出现了自卑、自私等心理问题,而且存在着盲
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其免疫原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是临床输血中发生迟发性溶血输血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对本院1998年元月~2001年10月,27 531人次
“文德”,即写文章的道德,最早见于王充《论衡·书解》:“人无文德,不为圣贤”。笔者认为新时期“文德”思想的基本要义为作者要以良好的人格修养、道德意识写作,真实写作,表现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倾向。然而学生的作文,要么空洞无物,苍白无力,要么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叹每天的生活枯燥,平淡无奇,以空洞的道理码段落,以虚飘的抒情凑字数;二是有米也不会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