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言运用训练中教师的指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两个环节构成,如果没有语言输出,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地“运用”,学生语文能力过关的主要标志也是能够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因此,语言运用训练应该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然而,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训练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大多训练只是学生原有水平的简单重复,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指导有效度的语言运用训练。
  
  一、导在“语言形式选择”上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即言语智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领悟文本“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秘妙。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挖掘文本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在学生忽略处、表达超常处、矛盾处,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增删、调换等方法品味、揣摩语言表达的精妙,及时有效地进行仿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大有益处。
  1.在忽略处选择。学生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有限,有时对文本中传神的描写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比如,教学《翠鸟》一课中的“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两句话,学生目光往往只落在第一句翠鸟捉鱼动作的迅速和敏捷的直接描写上,而容易忽视第二句。第二句是作者看到翠鸟离开后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的情景,通过间接描写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烘托翠鸟捉鱼动作之快。教学时,教师把第二句去掉,与原文比照,让学生揣摩其表达效果。通过比较,学生体悟到原文语言的鲜活、独特,体会到作者对翠鸟的赞叹、惊讶之情。
  2.在超常处选择。教师要善于发现语法超常表达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模仿,尝试表达。例如,教学《将相和》中“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一句,这个句子是因果复句,常规表达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但它是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语法超常表达。文章语法超常表达就是为了表现蔺相如爱国、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教学时,教师出示常规表达句子,引导学生通过超常表达与常规表达比较,品味其表达的效果。
  3.在“矛盾处”选择。文本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故意留有缝隙,构成矛盾。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让学生体会、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这句话中的亮光怎么会落在墙上?因此构成矛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把“落”字换成“照”字来体会其表达效果。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文字传神的表达,作者用“落”字是表示小女孩希望亮光永远停留的意思,表达她渴望光明、温暖和快乐的心情。
  文本中特殊的语言现象,教师必须敏锐加以捕捉,并以此作为语言运用训练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表情达意的方法,获得语言规律,积淀语用经验。
  
  二、导在“情感体验激活”上
  
  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利用文本的“空白”让学生想象、补充、细化是较好的言语训练方式。但如果学生缺乏情感积累、情感体验,对文本情感难以引起共鸣,让他们想象补白,其表达必然枯燥、单调。例如,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诗人身在异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情感表现的重点在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佳节会加倍思念亲人?课文没有具体描写,留下了空白。对这一问题没有弄清,学生对课文情感就不能体会,难以引起共鸣。因此,这里就成了教学着力点之一。教师设计重阳节王维会想些什么进行语言运用训练,学生表达不甚如意,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王维家乡重阳节习俗的生活背景和知识储备,缺少怀乡思亲的情感体验,难以展开联想。教师指导可分步进行。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重阳节时王维家乡的人们佩带茱萸登高、饮菊花酒的场面,并动情描述:作者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之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请同学们看多媒体,此时,家乡的人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是一个个什么样的场面?请你们展开想象,选择一个场面说一说。接着,教师让曾有离乡别亲的学生交流自己离开家乡时有何感受,唤起学生回忆。学生表达了平时在家里享受到亲人的温暖,一旦离开家乡非常孤单,特别想念亲人这样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心潮澎湃,这样表达就有了欲望。最后,教师再引导:可如今,王维不能回到家乡,他怎能不思绪万千呢?他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想些什么?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把王维的所思所想写下来。这样,通过多媒体贯通文本世界与学生世界的联系,教师的动情描述,唤起了学生的情感记忆,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情动而辞发。教师的指导解决了想写而无话可写的问题,学生必然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三、导在“言语质量提高”上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别于生活中的言语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进行的语言运用训练必须促进学生言语质量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质量,教师要创设情境,讲究训练梯度、层次,巧妙利用课文中的言语范式,引导学生模仿运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言语的正确组织和连贯表达,用敏锐的语感去捕捉学生表达的精彩与欠缺,并及时给予赞赏与纠正、补充,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质量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提高。例如,教学《花钟》一课第一段,本段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鲜花的开放,语言丰富,富有变化。当学生感悟语言内涵,发现语言范式后,教师让学生把本段文字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范例。然后,多媒体出示“午时花、夜来香开放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写午时花、夜来香开放只用“开花”一词,模仿课文中的拟人手法描写午时花、夜来香的开放。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规范表达,学生写得可谓文采飞扬:“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绽开黄色的笑脸向我点头问好。”“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披上黄衣衫在微风中轻歌曼舞。”“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咧开嘴笑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露出了美丽的笑脸。”……这样,在仿写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达方式,促进了学生言语质量的提高。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语言运用训练时,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可供训练的言语材料、言语范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言语表达质量,从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随着土鸡蛋的热销,一些不法商户用小个头的普通鸡蛋来冒充土鸡蛋欺骗消费者,经常有消费者上当受骗。
我的孩子今年八岁了,平时经常眨眼,最近特别严重,我和他爸爸提醒他时,情况反而变得更糟。我们起初以为他在玩游戏,后来经观察发现,这些眨眼动作是不自觉、不受控制的。他通常在大人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中,朗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大纲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确,朗读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获得美感、体味乐趣。但是,小学高年级由于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可能让大量的习题训练挤占了朗读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朗读教学。其实
形状:包装开封后仍保持原形,没有油外溢,表面光滑的奶油质量较好;如果变形,且油外溢、表面不平、偏斜和周围凹陷等情况则为劣质奶油。
在汉代古书中就有燕麦可用于产妇催乳及婴儿营养不良的记载;现代医学则表明,经常食用由燕麦加工成的燕麦片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好处。
语文教学必须从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感的积累、熏陶和培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成了当代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诵读吟咏。感悟语言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读这一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教育界上下对评价高度重视,掀起了改革的热潮,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评价目的模糊,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固定等等。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探究的步伐。笔者认为,当前语文学习评价应试图追求“绿色评价”。杨叔子教授说:“对人的教育不‘绿’,对人脑的开发不‘绿’,那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怎能‘绿’?”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扬起“绿色评价”的旗帜,让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浓
语文是要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诗意,需要浪漫主义的情怀。我们的学生早已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说教的语文课堂,他们渴望一种心与心毫无隔阂地交流,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实、和谐而灵动的语文课堂。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追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创设动的空间,语文课堂一定会焕发活力。    一、在表演中尽兴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各个方面的储备都不够,
备课时,教师都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问题和教学的环节上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设,可是,课堂教学往往会发生很多意外。如一个问题提出之后,除了预设的答案,学生还会萌生出教师始料未及的看法和观点,也就是所谓的“生成”。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能很好地应对,但如果缺乏应对的心理准备和经验,教师就会手足无措。对此,本人想谈谈一些自己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以供参考和交流。  一、承认课堂生成的合理性,突出
决定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及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而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共同构成了产力。其中子宫收缩力是分娩进程中最主要的产力,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