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焦虑与文化误读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iquer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亨廷顿依据自己的“文明的范式”来审视纷扰的世界,从而企图实现一种自我的类寓言时,对于文明归属的划分,成为识别世界格局的重要符码。亨廷顿的文明范式中,最引起中国敏感神经的当属对于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论述。本文从冷战之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入手,考察亨廷顿双重身份(学者与政参)的国家民族主义心理与焦虑,揭示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维度下对于中国经济成长、国际关系,尤其是儒家文明的误读,以望对儒家文明的自我生成和发展有所思考。
  关键词:文明范式;儒家文明;民族焦虑;出路
  1 作为焦虑的背景
  与文明的冲突相关的论文最早发表在1993年,我们也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后冷战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关于亨廷顿对美国国内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的担忧,李慎之先生曾作过一针见血的揭示:“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他的文明冲突论的起源还不在于他对国际问题的观察,而在于他对国内问题的感觉……1993年6月,我在华盛顿刚看到文明的冲突的第一个印象,是亨廷顿把对美国前途的忧虑投射到全世界去了,明眼人一望而知,他最深刻、最核心的范式,恰恰是他不愿意多谈的种族界限。”而对于亨廷顿这种国家民族主义的考察必须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第一,后冷战时代冷战对立政治思维的延续。在后冷战时代,随着苏联阵营的瓦解,美国在国际政坛上再也无法寻找一个旗鼓相当的假想敌。一方面会产生如福山“历史终结”类似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集体陶醉,而另一方面则以亨廷顿为代表的西方人士产生了一种空缺的迷茫,集体的乐观导致了西方文明内部的斗争与分裂。因而,沿着经济——宗教的逻辑,亨廷顿顺推中国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将导致对于国内文化、民间宗教儒家文明的崇尚,也势必会因为文化的拢聚而形成对于西方文明的新一轮威胁。
  第二,其实也正是亨廷顿出发的文化角度,世界各国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成为一种不约而同地选择。“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包括西方在内的各大文明体系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个向传统价值观念回归的文化保守主义潮流。”例如,伊斯兰文明出现的原教旨主义潮流,中国“文化寻根热”的出现与新儒家对于传统文明复兴以及现代化转型的决心与倡导,印度对于印度教文明复归的欢迎与政治支持。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一种如福山“历史终结”那样新的世界主义理想即将实现的错觉;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种反全球化趋势,人民的个体认同以及身份政治的重新确立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亨廷顿否定了西方与世界其他各地区的相关性,这是对传统的普适性自由观的背离,后一种思想起源于美国革命时期,并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被极为有利地强化了。”由这一文化脉络入手,我们实际把握了亨廷顿的民族焦虑其实是在一种西方中心主义失落之后的孤立状态,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这种孤立(西方中心主义心态的变形)下会产生对于儒家文明威胁的误读。
  2 西方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孤立心态与文化误读
  西方中心主义在受到挑战之后流露出对于国际关系的一种孤立心态,充分体现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于儒教文明威胁的论述和误读。这种孤立体现在对于国家、民族间关系的孤立,即对于非西方国家产生一种自然的敌视和为我所用的经济意义上的功利原则。
  在政治伙伴的推测中,亨廷顿对于“2010年全球战争”中中日关系的预测,显然是一种孤立心态下对于国际关系的臆断。在20世纪90年代美日关系急转直下的时候,亨廷顿对于日本的指责甚至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非难,他用“搭车”和“顺应”表达了对于日本政治立場的厌恶,而事实上亨廷顿所希望的普世价值与文明一元,以及担心的文明冲突恰恰是这种心理的正面体现。而对于日本的判断显然忽视了中日巨大的历史冲突、心理隔阂以及地缘政治所带来的隔膜。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中日冲突的可能性要大于中美冲突的可能性。
  在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中,亨廷顿更是以一种西方理性功利主义和集团生活的价值观普适到了中国文化身上。他把儒家所强调的价值观概括为这样几点:权威、等级制、个人权益居次要位置、看重一致性、避免正面冲突、保全面子。梁漱溟在他著名的《中国文化要义》中以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论述结构,阐发了中国儒家文化伦理之于政治的重要性。“就伦理组织说,由近及远,更引远而入近,故无边界无对抗,无中枢,亦非团体。亨廷顿对于儒家文化中社会结构的理解显然没有顾及文化的特殊性。儒家文化以“家庭”为轴心,个人与集体、自由与功利、中央专制与民间环境等观念都由此展开,显示出一种“中庸”的征貌。因而儒家传统文化既不完全封闭保守,也不冲击激进,对于中国的理解,很有必要把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民间中国与革命中国之间的区别与连续性在一个语境下考察。而亨廷顿对于威胁的指控显然是在一种东方主义的另类想象中,在对主体的替换中,实质还是前文所说的西方中心主义失落情绪下的忧患,从而在自我孤立中,实现了将他者的孤立。
  3 文明冲突下儒家的“失语”与出路
  亨廷顿对于儒家文明“威胁”误读并不是偶然的。纵观整个西方文明席卷亚洲的百年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东方的“失语”与西方的“发声”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
  儒家在近代的沦落,并非是一种文明自身文化谱系上丧失了活力和潜能,而是在西方的冲击下的一种秩序断裂的反应。可以发现,自给自足重农抑商的农业经济不利于商业经济与“神圣”的私有制的发展;组织严密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极点,以至产生巨大的周期性破坏力;家国同构,“忠君”与“孝亲”的相通抑制了个体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意志的伸展。而与此相对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由“神”向“人”的过渡,充分彰显了个体价值,实现了对“人”的真正论述。在80年代以后,中国的“新儒家”将中西结合,在学界影响渐大,可是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如何应对儒学“西方化”与中国民间生活的问题;二是如何处理儒学传统与中国当今马克思主义政治主流论述的关系,以及儒学如何在西方妖魔化和主流政治边缘化的夹缝中迎来真正的复归。
  但无论如何,儒家文化都必须面临着一个自身的转型。首先是前文所说位置上,由政治文化向疗救文化的转型。我们依旧把儒家文化当作一种民族经典模式,它在政治制度意义上死去,而将在文明的对话中作为一种全球化的中国立场存在。
  参考文献:
  [1] 李慎之.数量优势下的恐惧[J]. 读书,1997.
  [2] 赵林.文明的冲突?再反思——一种客观预测还是一种主观倡导[J]. 浙江大学学报,2007(4).
  [3] 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M]. 商务印书馆,2003.
  [4]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84.
  [5] 邵龙宝.中西文化冲突交融下的儒家命运[J]. 同济大学学报,2007(1).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对手工艺传承人以及技艺的原始生产地的一次近距离探访,探寻了金山石雕形成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原因,进而分析了金山石雕的地方特色与艺术风格以及石雕技艺的传承历程与现状,全面剖析了金山石雕的传承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石雕;民间技艺;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赫赫有名的矗立于现代大都市上海市黄浦江边的外滩建筑群,想必每个人都有耳闻或早已亲身游历于此,并为其巍峨雄伟,瑰丽古朴的外观所折服。这
期刊
摘 要:电影《夜莺》是由费利普·弥勒执导,李保田、秦昊、李小冉、杨心仪等联袂主演的一部中法合拍家庭喜剧电影。该片于2014年5月7日在法国上映,同年10月3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本文就导演在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两个方面的处理进行分析,给出评价。  关键词: 《夜莺》;叙事结构;人物塑造  电影《夜莺》出自于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之手,诞生于中法两国,在2010年签署的《中法电影合拍协议》。早在2002年
期刊
摘 要:“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从片名字体的选择,便能看出李安的别出心裁。“饮食”二字是工整的宋隶体,象征食欲在片中普遍存在并起到的调和关系的作用(“家倩:‘我们靠吃饭联络感情。’”);“男女”二字为篆书,是汉字里最张扬的字体,男女皆飘飘欲仙,极尽搔首弄姿之态。食欲和色欲是人的两大基本欲望,也是七宗罪里最重的两宗罪。表现这两种欲望的影视作品极为繁多,譬如安杰伊·瓦伊达的《福地》,就把男主角的情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雕塑也愈发以大体量、高尺度为创作标准,形成一座又一座城市文化中的假高峰。反观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大不是徒有形制之大,能够在创作中多多体会作品和环境的微妙关系,将古人对艺术作品的细腻情感融入雕塑创作之中,以良好的心态和非功利的态度创作,才能形成城市雕塑的精品。  关键词:大体量;古典美学精神;非功利  闲来无事最爱泡一壶清茶,那细腻的朱砂与小巧的壶身常常让人
期刊
摘 要:设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遵循设计原则的同时,我们试图探索新的设计方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打破设计界限的跨领域设计的优势正日益突显出来,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来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创意时代服装设计的目标更侧重精神功能的感性设计,不断尝试技艺、意识等方面的“跨界”来促进领域合作,拓宽设计链。当下时尚行业中服装的设计,已经不以装饰服装自身为立足点,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身的价值,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了解明清两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研究两个时期纹样的区别和联系。并从装饰纹样和艺术风格方面,分析传统纹样在现代插画艺术中的运用。  关键词:插画;明代纹样;清代纹样  1 现代插画艺术概述  1.1 插画的定义  插画包括(1)插画、图解;(2)例证、实例;(3)举例说明。《辞海》对“插画”的解释:“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
期刊
摘 要:中国电影的发展与中国现当代的历史与意识形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几乎可以说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繁荣,中国电影也从原来的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走向了向大众文化转化的“大众化”阶段。电影的大众化,一方面受整个大众文化环境主导的影响,一方面也产生和作用于观众,其结果是观众在此环境中产生了审美异化。审美异化背后的心理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
期刊
摘 要:文章简介了自魏晋以来禅宗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重点提到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解读清末民初时期粉彩瓷画名家汪野亭作品中传达出的空灵意境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探究其作品中蕴含的禅意。  关键词:禅宗;山水画;汪野亭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它融合了古印度佛教哲学中的精粹,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及玄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禅宗自魏晋由菩提达摩
期刊
摘 要:文献资料的收集之路,记录了钢琴演奏与教育其科学的渊源,反映了钢琴演奏与教育的来龙去脉,体现了钢琴演奏与教育研究的继往开来。通过文献资料的引用,可以将钢琴演奏与教育论文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告诉读者。笔者通过本文抒发一些个人浅见的学习心得梳理。  关键词:文献资料收集;钢琴  如果将文献资料收集的过程当做修路的话,那么钢琴演奏与教育——我的专业,就是通向这条路的终点。大到全球瞩目的学术成果
期刊
摘 要:《霸王别姬》不仅是一部同志片,更是一部文化片、艺术片。上映至今20余年,其成就仍未被超越。在中国电影有票房无内涵的今天再次回首此片,更可以体会,一部跨越时空的作品需要怎样的文化底蕴和外在形式。  关键词:文化思考;情感历程;宝剑贯穿;京剧片段;造型刻画;画面隐喻  这是陈凯歌导演的第5部电影作品,之前的《黄土地》等几部艺术片因为过于晦涩难懂,并且节奏缓慢,是典型的“专家喜欢观众不爱”。此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