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寂廖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pe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简介了自魏晋以来禅宗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重点提到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解读清末民初时期粉彩瓷画名家汪野亭作品中传达出的空灵意境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探究其作品中蕴含的禅意。
  关键词:禅宗;山水画;汪野亭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它融合了古印度佛教哲学中的精粹,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及玄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禅宗自魏晋由菩提达摩祖师创派,后历经各朝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就山水画而言,中国传统山水画非常重视达意传神,强调作者内心思想境界在画面中的表达,这与禅宗“万法唯心”的宗旨不谋而合。本文将简单梳理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并解读汪野亭粉彩山水瓷画中蕴含的禅意。
  1 禅宗的历史
  禅起源于梵语,全称为“禅那”,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指的是古代印度静坐冥想的修行方法。释迦牟尼当年在灵鹫山法会上拈花微笑,传法众人,然众人皆默,唯有大弟子摩诃迦叶会心一笑。释迦牟尼便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并把自己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迦叶尊者由此成为印度禅宗的第一代祖师。经过历代相传,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正值中国南北朝时代印度佛教衰微。达摩大师从海路来到中国,与南朝的梁武帝见面,因话不投机,达摩大师一苇渡江,寓止河南嵩山少林寺。达摩大师在少林寺面壁而坐,潜心修行,被视为中国禅宗创世人。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六祖慧能开始弘扬禅宗的时代,正当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禅宗兴盛一时,深受朝野社会的重视,为禅宗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广泛扎实的基础。现在人们所说的禅宗一般是指南宗。
  2 禪宗的核心思想
  禅宗乃是佛学的心法,而佛学的主旨,注重在修行求证,并不是纯粹空谈理论的思想问题。禅宗的目的,虽然不是着重离尘循世,逃避生死的小乘隐退,但仍然不离升华生死,要求心的出世自在。禅宗认为“万法唯心”,世间万物的本源是心,一切乃是心的幻象。只要观照自心,以无念为宗旨,便可悟道成佛,获得无上的精神自由。因此要摆脱凡尘俗务的纷扰,清净自心,破除无明。《坛经》中写道:“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本,无为本”。其意思是不能受外界的影响,远离功名利禄,需时刻保持内心的虚无空寂,回归自心清净的本性,方能在虚空中开悟解脱。
  3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的山水画萌芽于晋,晋顾恺之在《论画》中写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同是晋朝的宗炳所著的《画山水序》是中国山水画,甚至是中国画最重要的文献。严格意义上来说,该书更像是玄学理论在绘画中的体现,正因如此,中国画才有了重精神性和意境的特点。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股学习老庄思想的思潮,其探讨的是人类和宇宙的关系。自菩提达摩于南朝创立中国禅宗,禅宗思想风靡整个社会,对文人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禅意开始渗透到诗歌、绘画等艺术领域。《画山水序》中写道:“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这里所说的山水神,其实是山水的意象美,这种美可以陶冶情操、涵养心性。而他觉得这种美太过抽象,难以理解,便以佛教精神来解释,然而他这种解释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禅宗至唐朝中期更为兴盛。被视为文人画鼻祖的王维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佛家经典《神会禅师语录》多处记载王维与六组慧能之徒弟神会讨论佛道之语。《全唐文》载有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乃是应神会之请为其师慧能所撰写的碑文。王维的诗歌和绘画皆受禅宗影响极深,他的画空寂玄远,意境深长,流露着自性之美。以《长江积雪图》为例,画面寂静,有淡泊明志、出尘离世之意,完全是在抒发作者意欲归隐山林、追求精神永恒解脱的心境。王维同时又是一名极富才华的诗人,因此他的山水画是以诗入画,以画写诗,诗画合一,禅意十足。禅宗“物我两忘”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至宋、元、明、清各朝,禅意继续影响着文人和山水画家,两宋的苏轼、黄庭坚,元四家中的倪瓒,以及清初四僧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释道影响,禅宗作为佛教一宗派,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和中国山水画结下了不解之缘。禅宗的“空”“心”“自性”等精神早已在中国山水画中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众多的山水画家。
  4 汪野亭粉彩山水瓷画中的禅意
  汪野亭,名平,号元鉴,1884年出生于江西乐平乐港镇传芳村,民国时期景德镇著名的粉彩山水瓷画家,“珠山八友”的核心成员。汪野亭幼年上过私塾,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到中年时开始信佛,号传芳居士。他喜欢和僧侣交往,每到山林必要拜访寺庙,庙宇每逢重大节日也会邀请汪野亭前去助兴。平日里他也经常念经打坐,一心向佛。
  汪野亭在创作的早期阶段以学习模仿为主,画风明了朴素,工笔意味较重。随着技法的成熟,其画风渐渐变得清新淡雅,常有空蒙淡荡之感。以汪野亭1933年创作的《空山秋色》为例,画面的近景和中景部分都虚化处理,左边近景虚化得尤其突出,几乎以空白表示。这种以“空”来处理画面的方法,在汪野亭的山水作品当中不可谓鲜见。“空”即是“无”,六祖慧能所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本,无住为本”,其核心思想还是“无”。只有做到内心无念,方能入定,开悟成佛。汪野亭作品中的“空”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无念的一种外在投射,是介于作者有意识和下意识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通过具象化的山水画面传递给人们,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无念的心理状态,进而也产生某种寻幽避世的情怀。当然,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审美倾向都不是完全一致的,并非每个人都能对作者意欲传达的情怀感同身受。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汪野亭山水作品中浓郁的离尘出世之情。   除了画面的“空”之外,汪野亭还经常在远山山腰布置一座佛塔。从画面的经营来看,远山的佛塔能够破除远景的虚无缥缈,增加画面的变化。从更深一层意义来看,佛塔实则代表了作者的一种精神寄托,反映了作者期盼获得精神的永恒解脱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把佛塔布置在画面的远处还意味着众生如果要达到了生死、出轮回的境界,必须要靠脚踏实地的修行和虔诚的向佛之心。画面中的点景人物被安置在近景一条小径的开头,通过这条小径可以到达位于画面中景处的一个村落,只有经过了村落和后方未知的山峦才能抵达佛塔。这暗示着修行者必須要通过重重考验,打破世俗的束缚方能成功证得果位。
  汪野亭晚年的作品更显空灵寂寥,这和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个人经历息息相关。1938年,九江被日军攻陷,汪野亭携子汪小亭回家乡乐平躲避战乱。回乡后汪野亭继续创作,但纷乱的时局影响了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汪野亭生活清贫困苦。1942年,汪小亭又被镇长捉去当壮丁,镇长提出以钱赎人的要求,汪野亭深受此事打击。在个人感情上,汪野亭第一任妻子身弱早逝,第二任妻子离家出走,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是第三任妻子。这些人生中的种种波折带给汪野亭的是对命运的彷徨不安和对人生终极归宿的思索,也促使了他精神上皈依佛门,自称传芳居士。这些生活的历炼和他内心对佛门的精神依赖,通过他的画笔传递出来,同样带给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人类与宇宙关系的思索。
  汪野亭晚年所创作的墨彩山水实则也是其苦寂心境的反映。青绿粉彩山水之所以受人们欢迎,部分原因是其颜色粉嫩淡雅、温润亮泽,带给人们愉悦的颜色视觉享受。墨彩山水则不上任何粉彩颜色,只在画面上罩一层雪白水料,烧成后画面只有单一的赭色,因而有了类似国画的水墨效果。从“有色”到“无色”,不仅仅是汪野亭技法纯熟后艺术表现力的突破,更是他潜意识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种折射。赭色和禅宗所推崇的黑色一样,都是单色的深色系,禅僧日常所穿服装均以黑色为主。禅宗之所以推崇黑色,盖因黑色可以反映禅宗的“空”“无”“虚”等宗旨。因此,汪野亭的墨彩山水同样反映了他的精神追求和禅宗思想。尤其是他晚期还创作了不少纸本墨彩山水,更能证明这一点。作者内心的“空”反映到山水画上,就是构图、用笔、设色上的“空”,这种带有极强的“空”之特色的艺术风格也一定会给观赏者带来某种精神上的启发和对洪荒宇宙的思考。
  欣赏汪野亭的山水作品,尤其是其中晚期的作品,观者可以感受到一股空灵寂寥的气息以及关乎天人关系的禅意。艺术家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观、世界观通过既具化又抽象化的艺术语言传递给人们,引起人们潜意识的审美感受和内省的觉悟。
  5 结语
  受儒释道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语言和风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山水画家。无论是在宣纸还是在瓷器上作画,画家们想表达的都是内心的深层感情和高逸的艺术品格。山水画中所不自觉流露出来的禅意是作者内心追求清高、摆脱世俗凡务束缚的精神追求。汪野亭作为粉彩山水瓷画家,其作品和许多纸本山水作品一样,呈现出超凡脱俗的境界,给人们带来高冷超逸的审美观感,所谓其“禅意”,正是汪野亭通过其作品和世人探讨生命的意义、人类的最终归宿以及人和世界及宇宙的终极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 汪平孙.汪派山水瓷画选[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3] 黄河涛.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禅宗意蕴[J].中国文化研究,1993(3).
  [4] 封顺.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文化纵横,2013 (1).
  [5] 南怀瑾.禅宗与道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汪浪(1980—),江西乐平人,硕士,讲师,景德镇陶瓷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粉彩山水。
其他文献
摘 要:视觉设计体现出广告的审美价值,在商业用途中以吸引眼球,传播企业文化和业务为重点,《康美之恋》以古典文雅的视觉设计理念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巧妙地将商业和人文有机结合起来,视觉设计成为触发情感的方式。  关键词:视觉设计;文化氛围;商业广告;康美之恋  品牌是商业活动的着力点,广告是推广品牌的重要方式,视觉设计在广告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告受众的视觉方式是受观看主体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和文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简洁易用的产品风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正逐渐风靡整个产品市场,成为一种时尚。本文浅析了简洁易用的产品设计原则,以及如何运用便利性设计思维,通过简化、重组、隐藏和巧用默认状态等设计策略实现产品的简洁易用。简洁易用性研究对于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和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均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产品设计;简洁;易用;设计规律  0 引言  在当今这个批量化、多样化和快速化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产品多为世家、传家产品。这些民族文化产品,城里人很少见到,因此它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要想加强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关键词:民族文化;创造;民族产业;发展  从地理位置来看,交通相对偏僻落后的地方为少数民族的栖息地;从人口数据的分析来看,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从产品产量来看,少数民族产品不具备大规模的生产条件;从销售的角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对手工艺传承人以及技艺的原始生产地的一次近距离探访,探寻了金山石雕形成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原因,进而分析了金山石雕的地方特色与艺术风格以及石雕技艺的传承历程与现状,全面剖析了金山石雕的传承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石雕;民间技艺;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赫赫有名的矗立于现代大都市上海市黄浦江边的外滩建筑群,想必每个人都有耳闻或早已亲身游历于此,并为其巍峨雄伟,瑰丽古朴的外观所折服。这
期刊
摘 要:电影《夜莺》是由费利普·弥勒执导,李保田、秦昊、李小冉、杨心仪等联袂主演的一部中法合拍家庭喜剧电影。该片于2014年5月7日在法国上映,同年10月3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本文就导演在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两个方面的处理进行分析,给出评价。  关键词: 《夜莺》;叙事结构;人物塑造  电影《夜莺》出自于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之手,诞生于中法两国,在2010年签署的《中法电影合拍协议》。早在2002年
期刊
摘 要:“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从片名字体的选择,便能看出李安的别出心裁。“饮食”二字是工整的宋隶体,象征食欲在片中普遍存在并起到的调和关系的作用(“家倩:‘我们靠吃饭联络感情。’”);“男女”二字为篆书,是汉字里最张扬的字体,男女皆飘飘欲仙,极尽搔首弄姿之态。食欲和色欲是人的两大基本欲望,也是七宗罪里最重的两宗罪。表现这两种欲望的影视作品极为繁多,譬如安杰伊·瓦伊达的《福地》,就把男主角的情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雕塑也愈发以大体量、高尺度为创作标准,形成一座又一座城市文化中的假高峰。反观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大不是徒有形制之大,能够在创作中多多体会作品和环境的微妙关系,将古人对艺术作品的细腻情感融入雕塑创作之中,以良好的心态和非功利的态度创作,才能形成城市雕塑的精品。  关键词:大体量;古典美学精神;非功利  闲来无事最爱泡一壶清茶,那细腻的朱砂与小巧的壶身常常让人
期刊
摘 要:设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遵循设计原则的同时,我们试图探索新的设计方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打破设计界限的跨领域设计的优势正日益突显出来,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来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创意时代服装设计的目标更侧重精神功能的感性设计,不断尝试技艺、意识等方面的“跨界”来促进领域合作,拓宽设计链。当下时尚行业中服装的设计,已经不以装饰服装自身为立足点,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身的价值,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了解明清两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研究两个时期纹样的区别和联系。并从装饰纹样和艺术风格方面,分析传统纹样在现代插画艺术中的运用。  关键词:插画;明代纹样;清代纹样  1 现代插画艺术概述  1.1 插画的定义  插画包括(1)插画、图解;(2)例证、实例;(3)举例说明。《辞海》对“插画”的解释:“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
期刊
摘 要:中国电影的发展与中国现当代的历史与意识形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几乎可以说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繁荣,中国电影也从原来的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走向了向大众文化转化的“大众化”阶段。电影的大众化,一方面受整个大众文化环境主导的影响,一方面也产生和作用于观众,其结果是观众在此环境中产生了审美异化。审美异化背后的心理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
期刊